首页>>新闻资讯>> 向榜样看齐 铸政法铁军 ——河南新时代政法英模先进事迹线上报告会在郑州举办 正文

向榜样看齐 铸政法铁军 ——河南新时代政法英模先进事迹线上报告会在郑州举办

2021-11-21 21:58 牛晓玲 江峰 www.zhwjw.net
向榜样看齐 铸政法铁军 ——河南新时代政法英模先进事迹线上报告会在郑州举办
       为大力弘扬政法英模精神,宣讲好政法英模故事,全面展示河南新时代政法队伍的昂扬正气和出彩风貌,激励引导广大政法干警忠诚履职、担当奋进、拼搏奉献,河南省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领导小组于11月19日在郑州举办“向榜样看齐 铸政法铁军”河南新时代政法英模先进事迹线上报告会。
向榜样看齐 铸政法铁军 ——河南新时代政法英模先进事迹线上报告会在郑州举办
       报告会上,报告团成员分别讲述了五位英模的先进事迹。
       他们分别讲述的是在郑州“7·20”特大暴雨中,第一时间冲进茫茫暴雨中,他以一已之力救出51名群众,自己却被洪水冲走,在河道里漂了10多个小时后奇迹生还,被广大群众称为洪水冲不垮的“堤坝”。7月29日,在“寻找暴雨中的凡人英雄”活动中,荣登凡人英雄榜的杨旭恒;
向榜样看齐 铸政法铁军 ——河南新时代政法英模先进事迹线上报告会在郑州举办
        来自最基层的人民法官,在家门口化解老百姓的纠纷与矛盾,在距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守护他们的幸福;受邀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与习总书记面对面,在天安门城楼回望田间地头的小镇法官董王超。
向榜样看齐 铸政法铁军 ——河南新时代政法英模先进事迹线上报告会在郑州举办
       2021年9月1日上午,西华县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朱金超,在主持讨论四起案件后,心脏骤停,牺牲在工作岗位上。朱金超同志32年扎根检察一线,以生命担使命,用大爱铸忠诚,用自己53岁的生命,抒写了一名检察官无悔的忠诚人生。
       还没来得及给家人告别,还没来得及享受天伦之乐,朱金超就这样和家人永别了。当天,朱金超的儿子朱起也来到了报告会的现场,想对爸爸说几句平时想说、却还没来得及说出口的话。
向榜样看齐 铸政法铁军 ——河南新时代政法英模先进事迹线上报告会在郑州举办
       法硕、公职律师…带着这些闪亮的标签,她扎根基层一干就是6年,用柔弱的身躯为基层和谐稳定筑起“第一道防线”,为群众定纷止争,为政府排忧解难,让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重大事项不出镇,用“枫桥经验”推动法治乡村建设贡献青春力量的何莹莹。
       在同事眼中,他是“拼命三郎”,面对持枪毒贩,他毅然冲锋在前;在毒贩眼中,他是“毒贩克星”,他用智慧和勇气摧毁了多个制毒窝点,斩断了多条贩毒通道。20年禁毒生涯,历尽劫难从未彷徨,直面生死永不退缩。他是黑白世界的一堵墙,把危险挡在身后,把平安留给最亲的人。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天下无毒”信念的禁毒民警乔进全。
向榜样看齐 铸政法铁军 ——河南新时代政法英模先进事迹线上报告会在郑州举办
       弘扬政法战线上五位英模事迹,向榜样看齐, 铸政法铁军,他们在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的先进事迹。
       除了英模人物朱金超由生前同事展蓓蕾宣讲《平凡英雄朱金超》, 朱金超的儿子朱起也来到现场,想对爸爸说几句想说的话,《爸爸,我想对您说》之外,其他四位英模人物杨旭恒、董王超、何莹莹、乔进全分别         以《勇者无畏搏激流》 《基层法官的为民情怀》 《守一方平安,护万家灯火》 《刀尖行走,惟愿天下无毒》讲述了自己的亲历感受。
五位英模先进事迹感人至深的人生经历,展现了政法干警忠于职守,责任担当,舍小家顾大家,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标准和百年建党精神。
向榜样看齐 铸政法铁军 ——河南新时代政法英模先进事迹线上报告会在郑州举办
        在这五位英模人物中,他们都是来自基层的政法干警,其中四位80后亲自讲述了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关心百姓生活,关心社会安宁,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和青春为我们的社会和困难家庭伸出援助之手,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心赢得了当事人,百姓的好评和赞誉!同时他们也收获了更多的荣誉。但是他们对自己的小家更多的却是愧疚与心酸。也许这就是一名英模政法干警的初心和使命。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舍小家顾大家,心中的责任担当和使命让他们勇往直前,奋斗不息!像朱金超一样的政法干警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直到生命永远定格在了53岁。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敬业奉献精神!
“伟大来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是的,正是有了像朱金超这样的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检察官,用一生的坚守和奉献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和对检察事业的无限热爱,牢记初心和使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不愧是新时代政法线上的英模!更加激励着我们奋发图强,为社会和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牛晓玲 江峰)
   (编辑:土火)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