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发展形势和政策的变化,经济从传统产业占主导到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对经济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新闻如何“立”起来?笔者认为报道手法“活”起来是前提。
一、导向正确的前提下,以“新”视角求“活”
经济现象纷繁复杂,内涵丰富多彩,报道视角直接关系到宣传导向。媒体必须立足全局性和前瞻性,须突出公共视角,牢牢把握正确导向。这也是写好各类题材经济新闻的共性前提。
中国第二届消博会在海南省海口市举办,山东22家企业携众多优质产品在“至诚山东”展区组团亮相,其中大部分为中华老字号、山东老字号。《大众日报》推出的《倚老不卖老,老字号闯出新市场》新闻报道,作者独辟蹊径、变换视角,将报道的重点定位在老字号传承匠心、坚守品质的同时,重点放在老字号的主动创新求变上,提高了宣传效果。
可见,同样一个经济新闻,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角度,会带来不同的认知,要注重选一个新颖的角度。比如同样是一个会议,视角上可以采取“逆向观察”,反其道而行;或者“迂回观察”,绕着道儿走;也可以采取“追踪观察”、深问一层、穷追到底的办法。
二、题目求“活”,抓住读者“眼球”
角度选好,立意确定,做一个醒目的标题就成了抓住读者“眼球”的关键。当然,新闻报道的角度基本决定了标题的制作取向,只是具体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手法不同。
《大众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的《习近平的山海情》。题目只有短短的7个字,不仅简明扼要,更为点睛的灵魂之笔,昭示着总书记的博大情怀像山一样巍峨雄浑,与海一般波澜壮阔。正是在这一精髓,文章铺开“携手战贫,‘山海情’跨越时空”,从东海之滨,到西北山塬,习近平跨越2000多公里的“山海情”隽永绵延。25年来,在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下,闽宁协作开辟了东西部协作的新机制,走出了变“输血”为“造血”的扶贫路,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反贫困治理的成功范例,带动两地干部群众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接续奋斗。文章结尾写道,山海缘未了,山海情更深。回望来路,面向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要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办成更多像脱贫攻坚这样的大事难事,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这段表述也再一次印证了总书记的山海格局——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题材求“活”,让新闻价值“立”起来
在经济新闻报道的选题上,要善于抓住经济建设、经济生活中或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选取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的事件进行报道,首先从题材上保证经济新闻应有的价值。标题醒目、抓“眼球”,关键在内涵,缺乏内涵支撑的标题再花哨也是华而不实、哗众取宠。
要在全面采访、全方位占有材料的基础上,从报道的宗旨和目的出发,进行深入分析、深度挖掘、高度提炼,在报道角度、素材取舍、要义集纳上明确思路、谋篇布局,全面深入体现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求取报道影响力和社会反响的最大化。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之作,关键在于内涵“活”起来了,穆青提炼出了整个报道的灵魂——“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让人物立起来。尽管这不是一篇经济新闻,但其选题、内涵、立意及报道手法上,是一脉相承的,是一篇很值得借鉴的经典作品。
融媒体时代,经济现象层出不穷,不断在刷新经济领域,时时给读者以新的见闻。这就要求,新媒体经济新闻更具时效性,经济新闻要跟上这种变化的形势,在第一时间作出判断与反应。在传播上求快,也是适应新媒体传播快捷、要素齐全,注重突出现场与同期等特点。
总之,经济报道要善于抢抓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的经济事件和经济现象,去粗取精、切中关键,提炼普遍性的规律。在采写和报道手法上,注重视角求“活”、题目求“活”、题材求“活”,这样才能让经济新闻真正“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