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峰
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实现哪些目标?以我浅见,应该着力实现以下“七大目标”:
目标一:识字目标
会读会写会用常用汉字3000个,有的专家将此定为5000左右,其实并不适用,3000字已经够用。
目标二:识词目标
会读会写会用常用词语1000组,这个界定以教材后列举词语为准。我们的学生在交际中辞不达意者甚多,与词汇量太小有着必然的联系,应指导学生积累词汇、达成识词目标。
目标三:阅读目标
这是极为庞杂的一块,也是目前语文教学的软肋,很多语文老师的心头之痛。学生不会读书,就宣告了语文教学的失败。怎样才算会读书呢?专家学者,包括一线的教师都有各自不同的认识,但其中一条是共识的:学生具有概括归纳提炼的能力,能找出材料的主旨,能分析关键词句,能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简而言之,就是知道文本到底讲了什么,是怎样讲的。当然还有更高的目标,比如审美。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我想,还是稍安勿躁,慢点来,关键是方法的引导,有了方法,学生有了钥匙,就能打开阅读之门。
目标四:口语目标
口语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价值,遗憾的是,我们老师在此用力不够。作为语文教学,如何教会学生用规范的普通话来进行流畅表达,这是语文教学目标之一。要达成这一目标,一是“示范”:老师必须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言传身教,事半功倍。二是“放权”: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懂得“放权”,力争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发言、表达。沉默的老师,也许会教出善言的学生。当然,老师的沉默只是为了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而不是教学的懈怠,更不是无为。
目标五:作文目标
作文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从教学实际来看,“太滥、太俗、太熟、太空”往往是学生作文的通病,与生活脱节,不会阅读生活、审视生活、感悟生活、提炼生活、书写生活是制约学生作文能力的瓶颈。怎么办?重在引导。老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在生活中观察、发现,最后收获。老师的视野决定了学生的视野,老师应该不断开拓生活的层面,扩大生活的视角,成为生活的观察者和审视者。老师在生活中深入,然后跳出来,带着学生去阅读生活,这样的作文教学才会给学生更多的教益。
目标六:练字目标
这个看似简单,只要学生能写出规范的字似乎目标就能达成,其实,随着电脑普及、无纸化办公时代的到来,提笔忘字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初中阶段把能写出规范、漂亮的汉字继续作为教学目标很有必要。
目标七:情感目标
语文是滋养心灵的,是陶冶精神的,是人为精神的载体和容器,换句话说,语文比其他学科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作为教师,要学会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体验情感、净化心灵,构筑起积极向上的精神家园。不过,语文不是政治课,语文中的情感教育,必须依托字词句段来完成,它不是空有之物,如果把语文上成了政治课,生搬硬套所谓流行的价值标准,往往阉割了语文,肢解了精神,失去了语文教学潜移默化、提升素质的本色。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锁定重点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努力拉近教学与生活的距离,使语文课堂教学相长、活水涌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成熟、成长、成才——这其实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作者系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黑龙口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