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一天,我们慕名从北京驱车来到河北磁县,见到著名书法家蔺国山先生,心情十分激动,他给人的第一眼印象是:白发朱颜、慈眉善目、精神矍铄、和蔼可亲。
蔺国山自幼酷爱书法,书法伴随了他的一生。在交谈中,我们得知,在他十几岁时,在家境十分贫寒的情况下,他用自己平时一分钱一分钱积存下来的钱买的第一本书籍就是《中国历代书法源流浅说》。如今,他有关书法方面的书籍迭壨起来高达四米。《中国书法全集》、《三希堂法贴》、《圣教序》、《十七贴》、《草诀歌》等应有尽有。几十年来,无论是任教还是从政,他办公桌玻璃板下压的一直是王羲之的《兰亭序》,他对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无限崇拜。对《兰亭序》简直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每天心临手摩,平时,人们会看到他用手指在空中划来划去,熟悉他的人知道他在抽空练习书法。可以说,他是一个执著地追求书法艺术的人。他的人生,是在书法艺术道路上不懈地扎扎实实地前行。因此,成就了他在书法艺术上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
蔺国山不仅是位优秀的书法家,还是位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在他的身上有不少可歌可赞之处。几十年来,他为磁县人民的文化事业发展禅精竭虑,呕心沥血,不停的奔走在文化艺术道路上。在他的带动下,磁县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人才辈出。
蔺国山1944年出生在河北省磁县时村营乡上七垣村,父母务农,家中兄妹五人。父亲小学文化程度,但毛笔字写的非常漂亮,擅颜体、行草。解放后,父亲曾在夜校教农民识字、写字。蔺国山从小受父亲的熏陶练习毛笔字,主要临摹唐代柳公权和颜真卿、元朝赵孟頫和近代华世奎的字帖。虽然,当时他的年龄还很小,但不知是与生俱来的天分,还是上天对他的眷顾,写字此后几乎伴随着他的一生!他每次练字时都是那么的痴迷和投入,不写上百个字都不休息。父亲看孩子喜欢写字,虽然家里穷,还是想方设法买来纸墨,站在旁边指导他写字。从初小到高小毕业,他掌握了书法家的艺术特点,比如,柳体的风格强烈、法度严谨、遒劲健美、骨力洞达,颜体的丰腴雄浑、挺然奇伟、气概凛然,赵体的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端庄妍丽。而且,他还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写出来的字酣畅圆润,雍容洒脱。虽然只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但他写的字在方圆十里已经很难找到人与他相提并论。可以说,自小他的书法是很出色的了。原先他不但写字,还喜欢画画。有次在上数学课时,他没有认真听讲,而是低头在画一只小鸟,老师走过来对他说:“画画会影响你的学习成绩,希望你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对自己会有好处。”从此,他牢记老师的教诲,再也没画过画。有意思的是,五十年后他们意外的碰面了。老师问他,你还画画吗?他开玩笑地对老师说,自从你说画画影响学习,五十年来都没有画了,老师你可是耽误我当画家了。大家彼此哈哈大笑起来,往事场景依稀重现,时间已经过去半个世纪,难得的是他们对往事的记忆犹新。
高小毕业后,蔺国山考上初中。他不但认真学习,而且练字也从没落下。每逢星期天,他不出去玩儿,一整天都在临帖习字。由于他合理安排时间,练字并没有影响学习,他的各门功课成绩都很好。1960年,他初中毕业时,本来想报考高中,将来考大学。因为家里穷,负担不起学费,他放弃了上大学的梦想,决定报考师范学校。那时师范学校生活费由国家负担,不仅减轻家里的负担,而且毕业后还能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在师范学校上学期间,蔺国山认真听讲,刻苦学习,受到老师们的喜爱。他的学习成绩优秀,也是字写得最漂亮的学生。班主任经常让他编辑校报(相当于现在的学报),那时没有印刷机,内容都是先在蜡纸上刻好后再进行油印。这期间,他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但是,好景不长。1961年,正赶上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只上了一年师范,学校就停办了,所有学生不得不提前毕业返乡。然而,当时极左思潮侵深人们的头脑,一个对当时农村办食堂不满的谣言使他受害匪浅。他把这个谣传讲给了他的班主任李老师,李老师也没考虑这有什么问题,因为它反映了广大农民的心声。他在校领导会上也讲了这个谣传,权当新闻。谁知,有个领导就觉得很有问题,认为蔺国山思想政治觉悟不高,传播了有害谣言,不能当人民教师。因此,在全校同学都走向教师岗位的同时,他被回家务农了。
蔺国山回乡务农,一年后,由于乡里缺少老师,公社教办让他去教小学,这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一线转机。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书教好,同时,也更便于练习书法。
蔺国山学的是师范专业,他也热爱教学,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由于老师少,教学任务重,他一个人兼职教语文、数学、政治、音乐、美术和体育等数门功课。而且,他同时教着两个年级的学生。为了把每节课讲好,他白天教书,晚上备课和批改作业。他讲课还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因材施教。他经常给学生们讲名人励志成才的故事,教育他们以后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学生们总是听得津津有味。有的学生成绩跟不上,他就让学生在放学后留下补课,或者是他到学生家里补课,直到他们理解和学会为止。学生家长都很感激这位年轻的蔺老师,夸奖他说:“蔺老师真的是个尽心尽力,热心教学的好老师,做他的学生是孩子们的福气。”后来,这些农村孩子有的考上大学参加工作后走上领导岗位,有的成为企业家、商人,逢年过节他们都会相约去家里看望蔺老师,正是在蔺老师鼓励和教导下,他们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在他教学期间,他没有忘记练习书法,同时还要求学生每天临写一张毛笔字。因此,这个村的很多人学都字的很好。如今,在全县有名气的就有四、五个人。
蔺国山回农村后,李老师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一个好学生,不能去当教师,感到十分惋惜,也后悔不该在校体育场会上说那个谣传。后来,他被提升为磁县一中党委书记,他觉得这是帮自己学生的一个好机会。1963年夏天,他步行了三十多里路,来到上七垣村,找到蔺国山。他说:“你天资聪颖又好字,云磁县上高中吧,将来考大学可以为国家多做些贡献。”蔺国山对老师的关怀非常感激,可是,家里人老的老小的小,没有一个劳动力,实在不能去上高中。蔺国山说:“谢谢您对我的关心,我家里的经济条件不行,再也不能上学了。我永远牢记您对我的教导和关心。”送走了李老师,他就一心扑在教学上,教学也让他感到充实快乐。
蔺国山常说的一句话是,不论干什么工作,只要你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去做,一样会取得成绩。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工作中,他始终把教好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的天职。他的付出终于也有了回报,1964年,他带的第一届毕业班,在公社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这让他感到欣喜万分,也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峰回路转,柳暗花明。1968年,蔺国山被调到观台公社下面的一个村任代职老师。1970年初,观台公社书记找到公社校长,希望推荐一个人帮公社写一篇形势报告。校长举荐蔺国山来完成这项任务。蔺国山因为没写过这大材料,就想推辞。但校长对他很信任,坚持由他来完成。当他把这篇报告写出来后,没想到公社书记看后很满意,把他调到了公社上班,专门负责写文字材料和新闻报道。
到公社上班后,他每天起早贪黑的工作,不仅写材料、办宣传版面,还踊跃向县广播站和邯郸日报投稿。广播站和报社经常采用他的新闻稿件,这给了他很大的信心,也培养了他的文学基础。那段时间,他省吃俭用,买了大量写作书籍,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半年以后,他写的文学作品开始陆续在国内大的报刊和杂志上发表,在县里也渐渐有了点名气。“喜伴好书消永昼,漫夸肝胆照平生”,可谓是他那段公社时光的写照。在书法方面,他为观台影剧院、观台中学等单位题写了牌匾。
在公社工作一年后,由于他工作成绩突出,被破格转正成为一名国家正式教师。当校长把这个天大的喜讯告诉他后,他激动地掉下了眼泪,这是他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人生的道路一步一个台阶。1971年,磁县战备办公室充实人员。就在蔺国山刚转正教师的第十天,磁县武装部点名抽调他到战备办公室工作。这期间,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5年,战备办公室解散后,他又被安排到县委宣传部工作,负责宣传报道。在宣传部,他紧紧围绕党的宣传路线,及时报道热点难点等问题,宣传工作做得有声有色。1980年,市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他的稿件达一百多篇,这几年,他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
蔺国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个德才兼备,情怀高尚的儒雅学者。他不管工作有多忙,每日都坚持读圣贤书、学习、练习书法。在与他的交谈中,谈话内容涉及人文社会、诸子百家、哲学思想和天地万物,给人的感觉是他的知识体系博大精深。他有着一颗宽广的胸怀,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展示出一种深刻和长远的人格魅力。
在工作中,他还因地制宜地发掘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使得湮没尘封许久的当地民间艺术重新焕发生机。1990年,他担任磁县宣传部部长后,更加注重磁县的文化事业发展,为此可以说是倾尽了精力。
磁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但是,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艺术人才如同散兵遊勇,未能很好地发挥他们的技艺和才干。蔺国山觉得自己有这个使命和责任,带动磁县文化活动的发展。他成立了县文联、县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作家协会和音乐家协会,丰富完善了组织机构。为了能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他每年都要组织两、三次书画展览,吸引广大青少年观展,从青少年抓起,努力培育他们的书法爱好。同时,他还以身作则,带动大家写字练字。由于他的书法出众,在招商引资中很多作品被当成礼品,其中赠字对象中就有台湾政要等。很多人都来找他题写牌匾和对联,只要有人来跟他求字,他都会爽快的满足他们的要求。如今,磁县很多景点的楼台亭阁所挂牌匾都出自他的手笔。他为人正直、热情,机关有很多同事请他指导写字,他都是有求必应,一笔一划的认真教他们练字。原县委副书记张增良受到他的影响,也练习书法,后来还被选为河北省书协副主席。原县委书记刘学敬受他的影响,练习书法。在他的大力倡导下,磁县的机关单位里形成了良好的习书法风气。社会上学习书法的人也越来越多,全县有一百余人成为中国书协会员、河北省书协会员和邯郸市书协会员。
为了让大家过上一个丰富多彩的节日,每到春节期间,蔺国山都会组织书法家来到大街小巷和深入农村为百姓义务写春联。不仅于此,他还要求每个乡都要出节目,如踩高跷、腰鼓、秧歌、扇鼓等,把民间艺术组织起来到县里参加汇演。有些曾经消失的传统民间杂艺也因此得以重见天日,比如,抬阁、背阁、竹马。为了让大家欣赏到精彩的节目,他每次都会提前组织好活动线路,并让县电视台通告全县告诉大家在线路两边观赏,以免拥挤。文艺汇演的那天,方圆二十里外的百姓都赶来观看,广场、树上、屋顶上到处都是人,那场面简直是人山人海。节目精彩纷呈,喜庆热烈,观众喜笑颜开,情绪振奋,都说没想到民间还有这么多的文艺种类还这么好看。有些节目不但在当地火了,还吸引了外乡人来取经学习,甚至被邀请去外地演出。在蔺国山的领导下,磁县的文化艺术事业多姿多彩地开展起来,大大丰富了磁县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退休以后,蔺国山也没能闲下来,县文联和书协聘请他当顾问,他欣然接受,继续发挥余热。他抛开一切杂念,把精力投入到书法创作中去。他每天闲暇时间都用来研习传统书法。他认为,应从逻辑上和形式上区分甄别艺术中的内涵和联系纽带,而不是盲从的为写而写。要想当好一个书法家,就要把学养、知识、人格魅力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像中国诗歌中的律诗一样,用最简短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意趣和韵味。他认为,书法家要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体验和看法作哲学的提炼和提升,既简洁、干净,又不能表现的太复杂。对一个优秀的书法家来说,要做到“三要”。首先,要研究书法艺术的规律和来龙去脉,勤学苦练,多费功夫,而不是萌发奇想,肆意妄为的创作。其次,要有学养,学养也是人格的修养,学养好了可以转化为儒雅的气质,提高人格魅力。第三,要回归经典,尊重古法,这样方能领略精湛的笔墨韵律,发扬笔墨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
为了更好的弘扬中国书法、繁荣传统文化,蔺国山和企业家张金山共同发起成立了冀南书画院并任院长。冀南书画院被邯郸市民政局和文广新局列为政府批建的非赢利性民间文化单位,河北博友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支持书画院开展工作。
4月17日上午,河北省冀南书画院成立暨首届书画院展在河北磁县隆重开幕,国家书画院副院长、著名书法家于半丁,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文教卫主任王新民,北京写作学会教育科学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林膑,河北省组织部、河北省老干局、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及书法界同仁500余人参加典礼仪式,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增良、北京写作学会教育科学委员会、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周刊等向此次活动发来贺信。冀南书画院也成为中共河北省委老干部管理局书画创作基地、河北省书协书法创作基地。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韩玉臣;原邯郸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现任邯郸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朱志武;原石家庄市副市长张承禄;现为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老干部局局长,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张增良等任冀南书画院荣誉院长。冀南书画院现有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书画家70多名,实力雄厚,群体创作水平甚高。蔺国山利用书画院作为纽带、桥梁,广交书画界同仁,相互切磋书画技艺,共同提高水平。同时,他大力提携书画新人和作品,努力培植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艺术发展环境。
法国画家马蒂斯曾说:“一切艺术家都带有其时代的烙印,而最伟大的艺术家就是烙印最深的人。”书法家们只有脚踏实地,虚心吸收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精髓,所写的字才能做到有出处、有根源、有门道,艺术韵味自然就深。因此,书法家最重要的责任就是按艺术规律要求,营造书法艺术的生存土壤,从而激发创新思维与灵感的不断涌现,为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弘扬提供源泉和动力。
文武之道,在于一张一弛。蔺国山这些年来,远离了官场的驰骋,沉心于书海的风云际会之中,潜心研究历朝历代大家的艺术风骨。他书写的真、草、隶、篆各具特色,尤擅草书。他的隶书藏锋逆入,中锋行笔,古朴雅致,既有枯柏坚韧之筋骨,又有浑朴含蓄之风飒飒而至,章法上井然工稳,气力内敛,体现了其渊深的学识,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境地。他的草书取法“二王”和米芾、王铎、董其昌等名家技法,点画精到,峻健有力,洒脱自然,动静相宜,在行气和章法上擅长表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和跌宕起伏的韵律之美,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蔺国山先后出版了《归璧堂滕王阁墨迹》、《蔺国山书法》等草书书帖。他的书帖历久弥新、百看不厌,在于其笔墨精良,文墨相宜。他尝试把理性、情感和技巧等诸多方面很好地揉合在一起,使作品有味、耐看,易感染人。有学者观后评价道:“自然、朴茂、不雕饰、不做作,技艺精湛,绰约风姿,腾挪生势,翻覆有神,有古人的胸襟和情操,体现出书与人的相通相融之道,实为难得一见的好作品。”
蔺国山曾应邀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庆祝建国五十六周年全国著名书画家联谊会,会上,书画家们对他的书艺非常欣赏,纷纷向他求字。蔺国山还注意书法理论的研究,他写的论文《也说民间书法》被《书法》杂志刊用,《何谓民间书法》被《中国书画报》刊用,作品多次入展全国书法大展获奖并入编典籍及被韩国、台湾友人和博物馆收藏。人民网、美术网、《科技信息报》、中国百姓文化网、中国书画收藏频道等进行专题报道。
文章千古事,翰墨四时春。蔺国山的书法所展现出的,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思想情操和理想抱负,笔情也好、墨情也好,都是创作者感情与思想所凝聚的结晶。蔺国山心寄笔墨,其乐无穷,艺术的高峰是他永远攀登的方向,也成就了他精彩的人生。
(记者 林膑 郑兴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