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名家>> 朴实淡雅 清新自然——漠风女士的绘画作品 正文

朴实淡雅 清新自然——漠风女士的绘画作品

2015-05-08 18:16 漠风 本站原创

 

                 朴实淡雅 清新自然——漠风女士的绘画作品   

个人简介:

 

漠风,女,原名李树珍,河南新乡人。曾长期从事青少年美术教育工作,2001-2003年多次获得全国少儿美术大赛辅导奖。2008年到北京定居,师从著名画家李苦禅亲授弟子韩宝华、工笔画名家王墨岚、绘画大师王伟平,擅长工笔画、写意画,尤以牡丹、葡萄著称。2010-2012年多次参加全国书画展并获奖。现为北京华夏炎黄文化艺术院特聘画家,北京运河书画院一级书画师。

 

朴实淡雅 清新自然——漠风女士的绘画作品 

 

朴实淡雅 清新自然

 

---初论漠风女士的绘画作品

                           

                         甘 泉

 

    在当今社会不断转型、追求多元的时代,许多人把持不住自己,心浮气躁、追逐金钱和功名利禄,而漠风作为一个艺术边缘的爱好者却毫无反悔地全身心投身于国画绘画艺术研究之中。由于她得到了几个名师王伟平、王墨岚、韩宝华的指点,内在对绘画艺术的痴迷和聪慧的悟性,很快领悟了工笔画、写意画的要领,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快速长进,绵绵不断地创作出一幅又一幅精品之作,令与她交往的朋友不时地感到惊讶和惊奇。

 

     朴实淡雅 清新自然——漠风女士的绘画作品

 

   漠风女士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新世纪初,她多次获得全国少儿美术大赛辅导奖,虽然她的人生经历坎坷,从事过几种不同的工作,但她始终不忘从小就酷爱的绘画艺术。2008年,她来到京城先后拜著名画家韩宝华(李苦禅亲授弟子)、王墨岚(国家一级美术师)、王伟平(中国美协会员)为师,在他们的严谨指导下学习工笔重彩花鸟画、写意画。三年刻苦学习,为她今后的绘画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从此开始了她专业的艺术绘画生涯,她对工笔花鸟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索,并认真摹写了大量古代名家的画谱,使自己的绘画艺术逐步进入佳境。

    古代画论中有这样一段话:“画使人喜,不如使人惊,使人惊,则不如使人思。”每次看到了漠风女士的画时,都使我经历了这样一个由喜而惊、进而深思的过程。“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十年磨一剑,功到自然成,用心去打造自己。”这是漠风女士艺术人生的写照,也是数年来她对工笔花鸟画钟爱的理念。她把生命、生活和艺术溶为一体,并能以“澄怀观象,宁心静气”的心态专注绘画。2010年以来,她的作品不断入选国内外一些重要展出、入选、获奖,应邀到北京、河南、安徽等地参加艺术展览活动,赢得了一定的知名度。被北京华夏炎黄文化艺术院、《作家报》聘为特聘画家,被北京运河书画院聘为一级书画师。

漠风的工笔画清新典雅,给人一种春光灿烂的感觉。风格即人,她的作品是她心灵的写照。其特色是在奇特中见稳健,在典雅处见含蓄,在工细处见精到,有“清新之风,华滋之气”,给人以金声玉振的艺术美感。在她的《佳人国色》、《蝶恋花》《三月牡丹醉花城》、《春光烂漫》等作品中,没有甜俗之色,没有落套之姿。她领悟了造化之心,渲染了花卉之情,雾露中的蔓陀罗,象半展面纱的村姑,细雨中的牡丹,象含泪的新娘。她喜欢荷的品格,荷花在她的笔下总是清新怡人、生机勃勃、奋争向上;她喜爱葡萄丰富的色彩,葡萄在她的笔下更是晶莹剔透、绚丽多姿。

荷塘雨后》、《荷塘清韵》是一幅充满情韵的作品。画面以清新的蓝绿为背景,色彩对比下,更显示出蓝色的幽雅生动的气韵和粉色荷塘的色调。而更为有情趣的是,在这样画面上,三三两两的鸳鸯、野鸭或驻立枝头,或游动于荷间。画作既富于传统工笔画美感又洋溢着现代气息,生动活泼地再现出自然界美景,给以赏心悦目之美感

    总之,漠风女士的绘画不仅优美,而且那些细小无关重要的点滴描述、色调与动人心弦的绚丽效果相结合时,给人以深刻的感悟。花开花落,如此茂盛如此美丽,种类繁多的花草、动物,红绿相映地镶嵌在画面上、印染到笔者的心上,令人惊奇赞叹、目眩神迷。

人到中年,漠风女士以饱满的激情,倾其心力,孜孜不倦,以清丽的画笔为自己构筑了一个无比充实的精神家园,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赏心悦目的花鸟世界。她是一个诚实地面对艺术、面对艺术创作,有执著的追求、清醒的头脑,丝毫不以哗众取宠为能事的艺术家,必将使自己的艺术创作更为精彩,同时也会为社会带来更多美好的作品,为我国文化繁荣昌盛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系职业作家、书画家、艺术评论家、《作家报》副总编)

朴实淡雅 清新自然——漠风女士的绘画作品 

朴实淡雅 清新自然——漠风女士的绘画作品 

朴实淡雅 清新自然——漠风女士的绘画作品 

朴实淡雅 清新自然——漠风女士的绘画作品 

分享到: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