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名师名校>> 北京十三中和十三中分校 正文

北京十三中和十三中分校

2012-06-04 14:29 闪世昌 2012年6月4日今日文教A8、9版

       北京十三中和十三中分校 

北京十三中和十三中分校 

      说起北京市十三中,必须从辅仁大学说起。

上个世纪初叶,满清皇族后裔英敛之与复旦大学创办人马相伯以中国境内天主教领袖人物的身分,提倡在北京建立一座天主教大学。英敛之随后于香山静宜园了“辅仁社,与马相伯创震旦学院的理念十分类似,因而受到马氏的大力支持。辅仁社最终促成创立了一所北京公教大学

1925年,美国公教司铎奥图尔博士受罗马教廷委托,来到北京考察后,租用了前清朝涛贝勒府旧址筹办公教大学,此即后来的辅仁大学。1927年辅仁社升格为辅仁大学奥图尔为第一任校长。1927北洋政府准予试办,是为私立北京辅仁大学(英文校名未变)。1929年呈请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立案,因应北京改名北平而改称为私立北平辅仁大学

北京十三中和十三中分校 

涛贝勒府位于西城区柳荫街27号。涛,指的是载涛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原是康熙第十五子愉郡王王允嵎居住的愉王府光绪二十八年(1902),醇贤亲王奕譞的第七子载涛过继给钟郡王奕詥为嗣,承袭贝勒爵,迁居于愉王府,作为贝勒府,称涛贝勒府。现存古建筑约1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有门东向。分中路和东路及西路。中路有四进院落,东路亦有四进院,后三进院为三合院。西路只有前后3排房子,西为戏楼。南为花园,有长廊、亭、花厅、假山等。 

 

北京十三中和十三中分校 

   涛贝勒府,现在是北京十三中。十三中是西城区重点高中,因小说《班主任》走上文坛的作家刘心武曾是这里的语文老师。

 

                      涛贝勒府原貌

1929年六月,辅仁大学为了培植自己的良好基础,决定停办预科,改办三三制附属中学。高中部随大学部设在李广桥西街号(今柳荫街27号)涛贝勒府。校名定为私立北平辅仁大学附属中学校男生部。初中部暂设在定阜街三号,校名定为私立北平辅仁大学附属中学校(简称辅大附中)。著名教育家、辅仁大学第二任陈垣先生兼任附中校长,另设主任、副主任各一人,总辖全校校务。1930年九月辅大迁入南院新楼,其原有校舍即作为附中的全部校舍。

原马圈及花园前空地建成辅仁大学主楼

涛贝勒府古朴典雅,绿树成荫。主体建筑古色古香,是旧北平著名三大中西合璧建筑之一。这里依旧保留着清代宫廷的痕迹,长廊、楼亭、花厅、假山,一都不少。 

载涛曾任清禁卫军训练大臣,主持军咨府。民国年间一直被视为皇族领袖。1925年,载涛贝勒府租给罗马教廷天主教会,作为创办公教大学的校舍,1927年更名辅仁大学,取《论语》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意。辅仁虽然仅办了27年,但注册学生达12343人,本科毕业生4756人,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专家学者,他们中有11人曾任中外科学院院士。 

   

涛贝勒府

陈垣是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他从1927年担任辅仁大学校长,兼任附中校长,直至1952年院校调整,辅仁大学合并到北京师范大学,他继续担任北师大校长,直至逝世。他可以说是辅仁大学的终身校长,也是我国担任大学校长时间最长的学者。而他爱惜人才的佳话更为感人。 

1933年一位受过古典诗文训练,学过一些经史辞章的中学生,经别人介绍来找陈校长,希望能在学校里谋个职,以补贴家用。陈校长认真审阅了他的文章,认为写作甚佳,便将他安排到辅仁男附中做国文教员。两年后,有人认为他学历不够,将他解聘了。但陈校长根据他的实际水平,将他安排到辅仁大学里教国文。这位中学生就是后来我国著名的文字学家、书法大师启功。上世纪九十年代,启功香港拍卖了100幅书法精品和10幅绘画作品,将全部所得,以老校长书斋励耘的名字,在北师大创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用于奖励那些在教育、教学领域作出贡献的师生,也借以表达自己对恩师陈垣的感谢与思念。现在启功教授也离我们而去了,但“励耘”精神却仍在北师大,在北京十三中发扬光大。   

与涛贝勒府隔街相望的是恭亲王府。民国期间,溥伟兄弟将王府抵押给西什库教堂。1932年由辅仁大学代还押款,产权归辅仁大学所有。辅仁大学是教会所办,陈垣曾在恭亲王府花园中创建了司铎书院,专对年轻的中国神父进行传统历史文化知识的教育。每当春暖花开的季节,陈垣采用传统文人饮酒作赋的形式,举行诗会,邀请青年神父参加,让他们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后来,他又在恭亲王府内,办起了辅仁女中。 

辅大曾与20世纪初的北大、清华燕京并称北平四大名校,当代亦驰名于海内外华人社会1949年以前,辅大附中也是北京市有名的中学之一。学校注意现代科学基础知识教学,理化仪器、生物标本和实验设备都比较好,并且有一支业务优秀、专心教育的师资队伍,许多教师后来成为大学教授,在科技、学术领域里取得了卓异的成绩。他们知识渊博,治学严谨,作风朴实,不仅为国家和民族培育出许多基础扎实的优秀人才,而且在学生中培养起尊敬师长、刻苦读书、生活勤俭的良好风气,逐步形成了辅大附中的传统校风。 

北京十三中和十三中分校 

          涛贝勒府现为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1952年由原辅仁大学男附中演变而来;校舍仍位于西城区柳荫街,校园占地五十余亩,由清朝涛贝勒府改建而成,因此校舍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校园内苍松翠柏、四季常青,学习环境幽雅怡人。教学楼宽敞明亮,由西城区政府投资兴建的7000平方米现代化的实验楼拔地而起,内有各种装备先进专业教室,如: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语音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备课室和室内体育场;室外有橡胶跑道及天文观象台等。 

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曾在十三中任教十多年。他的成名作《班主任》可能就是取材于他教师生涯的感受吧。  

七十年来学校治学严谨、成绩优秀,始终保持在北京市高水平。毕业生中人才济济,每年都有一些优秀毕业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而且有多名学生获得北京市银帆奖、金鹏奖等,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德育、教学、综育、后勤各部门作用,形成的电教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特色、学校周边教育资源的社区教育特色名闻遐迩;尤其是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中力行因材施教,实行“分组选层制”课堂教学模式;深化考试改革,实行"满意考试制";以及深化作业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好评如云。

  目前,北京十三中正以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和一流的教学设施申办全国高级中学示范校,期盼着有志学子的加盟。 

北京十三中和十三中分校 

         涛贝勒府最右侧(东路)为主建筑群 前后四进大院

北京十三中学分校是一所公办学校体制改革试点校。诞生的背景是因为上个世纪末北京十三中被评为普通高中示范校之后,按照当时北京市教委的决定,只办高中,初中与学校分开。地处北二环东路,南什刹海,交通方便,环境幽雅。创建八年来,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素质教育理念等的指导下,实现了“办学高水平,教学高质量,学生高素质”的办学目标,形成了“严、实、高、精、争”的办学风格和简朴、严谨、科学、独特的办学特色,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初步形成了名校的办学模式。当前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以良好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学设施,优秀的师资队伍,科学的管理水平,优质的教学质量,完善的新的运行机制打造名校名牌,促进持续发展。学校素质教育的成果累累,先后获得了“北京市文明单位”、“西城区文明行业示范单位”、“西城区师德先进单位”、“西城区德育先进校”、“西城区心理教育特色校”、“西城区课改先进校”等荣誉称号。 

北京十三中和十三中分校 

                   涛贝勒府现为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建校以来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在育人的途径上努力做到:①以严格的要求规范学生;②以优良的校风影响学生;③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④以扎实的课堂发展学生;⑤以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⑥以优美的环境陶冶学生;⑦以现代的理念武装学生;⑧以先进的榜样激励学生。 

  十三中分校的校规同样振奋人心:坚定、勤奋、强健、创新。这四个向上的词语,无不激励着分校的学生脚踏实地、努力进取。十三中分校整体师生素质极高,也赢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2010年9月,北京台进入十三中分校校园进行采访,教师王秀清简单介绍了初中学习方法。十三中以过硬的条件赢得了社会上的好评,近年来,招生情况十分可观。 

   第一届(2001年)毕业生的中考平均分就达到585.95(含体育);80%学生考入市区重点高中。其中考入四中32人,实验中学50人。 第四届(2004年)的毕业生考入四中增加到52人,实验中学增加到60人。 第七届(2007年)的毕业生中考总分列西城第二,柴子薇中考得分560分,一举夺得西城区中考的状元,在很多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除考入西城区的四中52人,实验中学62人,师大二附中、八中32人;还有海淀区呼声最高的名校人大附中2人。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令很多家长和初中生刮目相看,啧啧赞叹。家长们这样议论着,交流着:

  “十三分”这几年的中考成绩一路攀升,其速度和气势真是让人咂舌,追溯起其取得如此佳绩的秘诀,很多人都会将其归于"魔鬼训练"和"填鸭式教学"。

  “十三分”的“魔鬼训练”和“填鸭式教学”,比较倾向于应试的目标。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管理的比较严格,一般学生都会有较多的作业。在这样的教学管理下,每年都有相当一部份的学生考入重点高中,每年几乎都有40-50人考入四中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总体而言,中考不是孩子人生的终点,抓住中考,注重分数并没有错,不管是“魔鬼训练”还是“填鸭式教学”,首先“十三分”在近几年中考中所取得成绩是不可抹灭的,他的存在毕竟会有他的合理性,只是在借鉴优点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而学生并不以为生活枯燥苛刻,一个学生在《回忆十三中分的蓝色流年》深情地写道:“十三中分校,包围着历年成功的光环,伴随着严紧治学的名声,培养着优秀出众的学子,书写着日新月异的辉煌。我在憧憬和希冀的带领下在六班的教室里默默铭记着属于我的蓝色点滴。

  曾几何时,拿起那优雅大方的海蓝色校服,内心泛起笑意的涟漪。小心翼翼穿上,对自己许诺,我一定要在这里留下没有遗憾的回忆。曾几何时,怀揣那神圣庄严的分班通知书,脸上写满拘谨的表情。昂首走进六班,向自己保证,我一定要在大家中间描绘自己的天地。曾几何时,端详那未知空白的区统考试卷,脑海充斥自信的火花。舞动手中的笔,为自己宣誓,我一定要在这里珍惜学习的每一寸光阴。曾几何时,手握着精心准备的年级发言稿,耳畔响起老师的鼓励。满怀真情诵读,让自己坚定,我一定要在这里为每一份工作留下圆满的印记。…………”

 

 

           闪世昌与十三中校长丁大伟、刘瑜、田校长合影北京十三中和十三中分校 

为校长田铁鑫作藏头诗

 

        田园沃壤育新材,

        铁树之花朝前开。

        鑫源文苑喜融汇,

        祥风远程誉品牌。

后记:田铁鑫北京13中分校校长13中分校在原106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目前在名校荟萃的西城是初中招生最热门的几所学校之一。学生以应试能力强见长田校长在抓学校的常规管理和教学质量上很认真。他腋下夹着科学仪器,用他特定的尺度把面前的人和事算得清清楚楚。 

2010年5月6日,我到德胜门内大街西绦胡同的十三中分校,见到了田校长,送上这首诗的书法作品,表示钦佩。

 

北京十三中和十三中分校 

这是西路古建筑群中的院子 虽然是新造 但很漂亮 正房面阔五间 东西厢房各三间 院子很窄

 

                       北京十三中与柳荫街

     柳荫街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部略向东倾斜。北起羊房胡同与后海南沿相连;南段分为东、西两岔:东岔南至前海西街,西岔南至定阜街与龙头井街相连;中与西口袋胡同、东口袋胡同、西煤厂胡同、小新开胡同、大翔凤胡同、大新开胡同、铜铁厂胡同相交。这些胡同原为后海的小河汊,因状似月牙故称月牙河。1952年河道改为暗沟,上铺沥青路,称李广桥南街。1965年更名为柳荫街。全长560余米,车行道宽7米。1983年被授予“柳荫军民文明街”称号。街中有1981年为抢救落水学生而牺牲的解放军战士袁满囤烈士的雕像。东侧有清恭王府;西侧27号院原为清愉郡王府,后改为涛贝勒府(即溥仪叔父载涛府第),民国时期改为辅仁中学(今为北京第十三中学);北邻后海;南近郭沫若故居和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
    柳荫街出名的理由太多了,民间称“元帅街”,新中国成立以后,徐向前、叶剑英、杨尚昆、张爱萍、杨成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老将军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柳荫街也是军民共建的文明街道。因此成为游北京的热点,是胡同游的经典,是三轮车夫最爱讲故事的一条街。
    北京十三中的德育工作很注意结合柳荫街的人文资源,如经常组织学生瞻仰、清洁和保护为抢救落水学生而牺牲的解放军战士袁满囤烈士的雕像。形成了"周边环境"教育教学的特色。         (雷咏赋文化工作室供稿)

北京十三中和十三中分校 十三中分校田铁鑫校长

北京十三中和十三中分校 

 

                                            我渴望踏进这优良的校园

         我叫赵若涵,我今年12岁,1999年8月8日在北京出生,生日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同一天,这巧合让我开心了很久。爸爸妈妈给我起名若涵,是希望我成为聪明智慧、有知识、有修养的人。
        我目前就读于西城区自忠小学。这是以抗日将领张自忠将军名字命名的一所小学,江泽民总书记还亲自为学校题过词。我很感激6年来老师为我的成长付出的心血,母校的生活我很珍惜和留恋。
 …………
         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稳定,四年级时被评为三好生。五年级由于体重超标落选,这让我懊悔不已;从此我加强了日常锻炼,减轻了体重,终于在六年级再次获得三好荣誉。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我喜欢作文,在巨人杯、春蕾杯、叶圣陶杯写作大赛中分别获得过二、三等奖。课余我喜欢绘画,一直在金亭美校学习,我已获得速写6级和国画山水1级证书……
        我非常仰慕北京十三中分校,她源于名牌大学辅仁大学和辅仁大学男附中,继承了“辅仁以友,会友以文”的学风。第一任校长刘瑜和现任田铁鑫校长以教育家陈垣老校长为榜样,敬贤敬业敬群,他推崇的“办学高水平、教学高质量、学生高素质”的三高办学目标,“严、实、高、精、争”的办学风格和简朴、严谨、科学、独特的办学特色深深吸引了我。建校以来,十三分的中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007届获得西城区中考第一名的毕业生柴子薇是我的榜样。我渴望踏进这优良的校园,成为这里的一员。

北京十三中和十三中分校 

                                        我从烟花中读出了人生价值

                                          北京十三中分校   王紫行

        大年初五的晚上,我和妈妈一起出门散步,体会年味儿。一路上,鞭炮音儿,烟花影儿,一直与我们相伴。“这烟花真壮观呀!”我不禁暗暗赞叹。
        鞭炮中最典型的还数五彩花炮,有一千响儿的、三千响儿的、五千响的,当然还有一万响的,那传统的音儿,令人回味无穷;那喜庆的样儿,让人陶醉流连。
       而在所有烟花中,我最喜欢的是一种组合在一起的花。那种组合烟花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大约五十米高的七色花团,在花团快要消失时,马上接上的是如满天星般的银色亮色花点,又好似花团在渐变,而在这两种盘旋向上的同时,第三种花束会沿着她们飞过的轨迹,绕着越来越大的圆圈向上,活像是一个花托,托住了这层叠的花团。真的好喜欢,无法用言语表达!
       一路上,我们欣赏着此起彼伏的烟花,耳边更是一刻儿也没有“消停”过,我们边走边看,她们都是生机勃勃的,尽管地上已满是她们的壳儿了。
        这一瞬间,我忽然悟到了些什么,满天是灿烂的烟花,把北京点缀得那么璀璨,一个不夜城就这样形成了,细细想来,那每一束烟花是那么的短暂,是那么的痛快、那么的淋漓、那么的有意义。去妆点节日的气氛,带给人们那么多美的激动、美的享受和美的快乐,正是这一个个短暂的美丽,铸就了人们心中那期许的灿烂。
        烟花,让我读懂了那人生的价值。也许,你不是太阳,也不是月亮,亦或不是星星,你只是生命短暂的一束烟花,但当成千上万个“你”共同努力,把漆黑的穹幕妆点成那一片绚丽,人生价值的升华便在那一刻的绽放中,变成了永恒。
 (2011年2月15日初一上学期  寒假)

                                                这里走出的大家

                                                         陈垣校长

北京十三中和十三中分校 

        陈垣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和教育家,是20世纪驰名中外的大师,长期担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曾任教育部次长,先后担任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长达46年之久,毛主席曾称其为"国宝",同时陈先生在宗教史、元史、历史文献等领域为中国史学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启功先生

北京十三中和十三中分校 

        启功先生,姓爱新觉罗,字元白,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书画家、文物鉴定家、诗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35年任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1938年后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兼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从事故宫文献馆审稿及文物鉴定工作;1949年任辅仁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兼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

                                                        刘心武先生

北京十三中和十三中分校 

      刘心武(1942- )当代著名作家。1961年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毕业后任中学教员15年。曾任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主编等职,是国际笔会中国中心成员,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专业作家、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

相关新闻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