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资讯>> 首届“中国寺庙文化论坛暨书画对联诗文大赛”颁奖大会在京举行 正文

首届“中国寺庙文化论坛暨书画对联诗文大赛”颁奖大会在京举行

2012-12-11 23:05 本报记者 李月 王红研 张静玲 闫佳斌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周刊2012。12。3。1版

 

                      首届“中国寺庙文化论坛暨书画对联诗文大赛”颁奖大会在京举行

获奖代表著名诗人闪世昌发表获奖感言

 

寺庙是我国一种典型的宗教文化景观。它不仅是我国的艺术宝库,而且也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为落实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向人们描绘了一个崭新的文化中国,营造和谐、舒适的生活环境,展现当今寺庙文化及百姓生活的精神文化生活,宣传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快速的发展。20121125日,由文化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中国寺庙文化促进会《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周刊、中大科文(北京)文化艺术发展中心联合主办,中国公益总会、《作家报》社、北京市写作学会、廊坊中纺新元无纺材料有限公司北京芯诣世纪科技有限公司、中华寺庙文化研究网、中华文教网、北京长风技术协作网、北京雷咏赋文化工作室协办的首届“中国寺庙文化论坛暨书画对联、诗文大赛 颁奖大会及书画作品展京明酒店隆重举行

出席本次活动的主要领导嘉宾有:原国家人事部办公厅副主任齐国章、原武警指挥学院内卫系主任、现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委员韩双增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原装甲兵学院院长郭洪祥少将、我国著名书画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调研部  周长林主任、中国长城将军书画院副院长梅御、《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周刊主编中国寺庙文化促进会会长靳新国(笑琰)、外交部原驻外大使刘利德、我国著名书画家、中央党校中国国宝书画研究院秘书长谢飞、中国地方政府研究所文化办公室主任任自军、北京市佛教协会监事长,常务理长孔祥均;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北京市写作协会秘书长、硕士生导师,博士后谭云明、中国专业人才管理中心主任刘琅、中国公益总会会长方志新  副会长姜建芳、《作家报》报总编、著名作家、中国寺庙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张富英、北京雷咏赋文化工作室总策划、回旅著名藏头诗诗人闪世昌、北京长风技术协作网总监、中国寺庙文化促进会监事长张育恩、中国寺庙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 杨绍穆、北京大学资源学院教授、北京东方大学传统文化学院副院长、著名书法家、中国寺庙文化促进会理事 赵君、中国现代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写作学会教育科学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林膑、我国著名书画家、中国风水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寺庙文化促进会诗书画委员会常务理事程文鸣、中国企业新闻网每日经济主编、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财经频道主编、中国周易新闻网主编许顺喜、河北省石家庄嶂石岩淮泉寺首座、中国寺庙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圣明法师、河南省安阳市零泉寺住持、中国寺庙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界空法师、河北省石家庄铜阁寺释常明法师、中国寺庙文化促进会理事释能成法师、中国寺庙文化促进会理事释果正法师、中国寺庙文化促进会理事释道缘法师、8、河北省石家庄铜阁寺释心杰法师、安徽省庐江县实际禅寺释法慧法师等领导及佛教法师、道教道人、居士、易经学者、寺庙文化学者、作家、书法家、古建专家、雕塑家、石刻专家等热衷于寺庙文化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两百余人。

 

     原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民委副主任江家福因工作原因不能到场专门发来贺电,预祝本次论坛及书画展览圆满成功;原国家民政部副部长李惠仁发来贺电,鼓励中国首届寺庙文化论坛很有意义, 祝愿中国寺庙文化促进会继续弘扬寺庙文化,进一步推动寺庙文化的发展。

 

中国寺庙文化促进会会长靳新国说:改革开放以来,修庙建寺之风如雨后春笋在神州大地再次盛行。一座寺庙,有没有历史,有没有文化内涵,表志这个寺庙的品位与质量,自古以来好的名胜景区多有文人墨客佳作传世,寺庙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宝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在雕塑造像、诗文对联、书画、建筑、石刻、素食餐饮文化、服饰文化、祈祷文化、、规劝文化等等方面影响深远。为给新中国的寺庙文化艺术注入我们这个时代的精典艺术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如何让书画、对联、诗文与佛教、道教多元结合,意义远大,将是人类的又一批宝贵财富。中国寺庙文化促进会组织为此组织此次活动,主要目的就是想在全国团结一批能人志士,为当今寺庙文化注入新的内涵。此次大赛征稿工作于2012年10月10日结束,收到上千件参赛作品,经过初评、复评、终评,评出书画获奖作品168件,对联56幅,诗文50篇。此次的书画展共展出200件作品。

颁奖大会之后,下午到会书画家现场挥毫,进行了书画笔会创作和交流。

 

                                       本报记者 李月 王红研 张静玲 闫佳斌

 

相关新闻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