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教百科>> 新形势下应着力发挥读者来信的舆论监督作用 正文

新形势下应着力发挥读者来信的舆论监督作用

2014-08-22 10:09 文/白慧磊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周刊2014年8月8日B7版
分享到:
       读者来信既是观察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信息反馈的有效形式,又是监督权力机制、形成舆论的重要来源。山西农民报自创刊以来就十分重视通过读者来信的形式解决民生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农民报坚持指定专人负责解答读者来信,并通过有效的工作流程将此作为党报积极贯彻群众路线,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的重要手段。
       一、读者来信是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
       说到党报的舆论监督工作,人们容易立刻想到批评性、揭露性的新闻报道,这当然是舆论监督的重要表现形式,但绝不是惟一的表现形式,因为舆论监督的表现形式是多层次、多侧面的。而读者来信正是党报舆论监督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具体来讲,读者可以通过写文章、写信、对话、讨论等方法,发表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看法,同时可以反映情况、提出建议、进行批评,这就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舆论工具来实行舆论监督。从《人民日报》的“读者来信”版,《山西日报》的“舆论监督”“社会民生”版,《山西农民报》的“民声·监督”版,再到电台、电视台为数不少的民生类栏目,都以发表读者对社会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看法、意见、主张为主,充分履行着新闻舆论监督的职责。
  二、改进读者来信筛选处理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应该重视运用多种报道形式来编发处理读者来信,并从价值判断和选择艺术、编排技巧上,加以总结、改进和提高。
       读者来信的处理方法,除了编发“来信摘编”、“内参”,或由报社核实后公开见报的,还可以将单个来信直接刊出,也可以整合同一大类的读者来信整体刊出。以今年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前夕《山西农民报》受理消费投诉为例,在众多消费者投诉信件当中,编辑选取了六个典型的农村消费维权来信,集中组织在一个版面上,并冠以“亲历讲述”的版头。通过给广大农村读者提供一个能够公开发表看法的平台,首先可以起到现身说法、警示他人的效果;其次增强了报纸与读者的互动频率,提升读者与本媒体的认同感;第三可以将同一大类问题集中反映出来,促使相关单位和部门提高认识,加快问题的解决,起到新闻媒体弹性批评、软性监督的作用。
       三、新时期读者来信的特点和相应对策
       读者来信是反映社会变化的晴雨表。在新的历史变革时期,读者来信有了新变化、新特点,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三个变了”,即问题变了,服务对象变了,沟通方式变了。
       一是读者来信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过去经常碰到的,大到要求落实政策,小到反映停电停水之类,现在则较多地转移到政策法规、环境污染、农村社会保障、消费者权益、征占土地,以及政府部门能否依法办事等问题上。二是读者政策水平高了,法律意识强了。现在的读者不会像过去一样把报纸当成红头文件,但依然会“利用”新闻的力量解决问题。三是物质条件进步了,投诉的渠道和手段加快增多。如今,基于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异军突起,让读者与报社之间有了更加先进的沟通方式。因此,面对新形势下读者来信各种新的变化,面对新一轮的新闻改革和竞争,新闻工作者必须及时转变观念、调整策略,增加接收“通道”,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首先,随着报纸服务功能的日益加强,报社与读者的联系和沟通也越来越及时密切,读者来信工作只会加强而不会削弱。近年来,报社群众工作部已被社会新闻部、舆论监督部、民情热线部等部门所取代,这表明,新闻媒介在有意识地向新闻本身回归,向舆论监督本义回归。这种情况下,编辑在处理读者来信时,不能再满足于转办、出内参,而是要作为有价值的线索,通过记者的快速反应,变成公开的报道,正确引导舆论。
       其次,观念的变化必然带来行动的变化。如今,许多报纸上新增加了报纸电子版网址、QQ热线号码、官方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二维码等。编辑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逐渐开辟编读互动新方式。比如将报纸上的重大报道和热点话题引入网上展开讨论,征集读者意见;也可以定期组织编辑记者上网,即时回答网上读者的询问、共同探讨感兴趣的问题。另外,通过与“政府上网工程”,与各地的“市长电子信箱”保持热线联系,迅速转办读者来信(电子邮件),这样既能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还可以利用相关渠道及时跟踪处理,即时反馈结果,提升媒体公信力。
       总之,在社会变革与新闻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应当充分认识读者来信在报纸上的特殊地位和新闻价值,开阔思路,创新形式,提高读者来信的编发质量,使其焕发新的活力,在新形势下着力发挥读者来信的舆论监督作用。
                                                              (作者单位:山西农民报社会部)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RSS订阅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