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书写作>> 爱在太行 正文

爱在太行

2016-09-14 16:16 文/周习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2016、9、1

        爱在太行
              (图为周习在王兴舟作品研讨会上发言。)
                             ——读王兴舟《太行风土小记》
        面对巍峨太行,这里说的爱,不单是《太行风土小记》中流露出来的感情,还包括我此时的感情。
        这几天我沉浸在太行山宏大优美的意境里,因为我与太行有缘。前几天陪着葛水平在北五环媒体村海润传媒看了电影《喊山》,8月26日晚上在北京首贸三期百丽宫影院参加了《喊山》的首映式,那是一个发生在太行山深处的爱情故事。国际流行拍摄法展现了中国山乡独有的美丽,画面给了我太多的美感,引用王兴舟文章中的词来描绘太行山“苍苍茫茫、亦雄亦秀”最为恰当。当天晚上,我提问导演杨子的时候,问道,在中国日益走向法治社会的时候,为什么结尾不让主人公哑姑的愤怒喊出来?在这个关于太行山故事纠结的氛围中,忽然得到了王兴舟《太行风土小记》一书,全是书写太行山的。并且是从太行的风土人情各个方面做了细致的描写,真实地展现对太行山的风貌。我很感兴趣地读进去了。
        影片给我视觉冲击的美,文章给我想象中的美,两者一结合,我对太行山有了深切的感受。面对面看太行是在河南的博爱县,也是《作家报》在青天河举办文学采风的那次,面对高大雄伟须仰视的太行山。富英说,这就是太行山,翻过去就是山西晋城。我一听,这不是葛水平的家乡吗?于是我赶紧打个电话,水平马上接了,她邀请我们过去看看。因为时间紧,我们没过去。过后她我寄来了两本书《河水带走两岸》和《走过时间》,我在去贵州的火车上读完了《河水带走两岸》。写了感想《一次感恩的跋涉》发在《文艺报》上。
        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读王兴舟书中的每篇散文都感到一股对家乡浓浓的爱意。爱在家乡的风土人情,太行山承载了作者太多的情感。他驻村的时候在山里走,周末还在山里走。
        他爱山上的一草一木,他写到了各种树:山楂树、柿树、香椿树等等,山楂染红树冠,与红遍枝头的山楂相联系的是出嫁的姑姑和初恋的姑娘,山楂树便有了不同寻常的人间情愫。柿树、能腌制香菜的香椿树都透出浓浓的母爱,而银杏树透出浓浓的禅意。
         山花烂漫:花有三月桃花,成片的牵牛花,桔黄色的连翘花,紫色的桐花,雪白的梨花,
         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儿时一些趣事,更能勾起人们对乡村生活的眷恋,作者写扑螳螂,多次写到捕蝉,猎兔子,牵出了悲悯情怀。这是作品的优点之一,写熟悉的事情,平中见奇。写麻雀,想起四舅和大哥,写事写人,这些朴素的情怀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虽寥寥数笔却意味深长。
        爱石头,作者也与别人不同,作者爱大石,爱大自然,读者和作者一同感受到了搜石之乐。
        文中描写水更有特色,例如写青龙峡的瀑布,像是从天际来的瀑布,气势如虹、瀑鸣如雷,有份“暴烈的醉人的美”很令人向往。把漳河水写得很有特色,长治文联的文学刊物《漳河水》,登过我的小说《鼓点》,我是漳河水的受益者。
        山村的书写是一大亮点,有作者的老家东坡村,有艳压群芳、雄中见秀的西井山,作者描写得真好。“看,折叠公路,恍若天空撒下来的绳索,随意折叠在山上。”读到这里我想起了喊山的句子,太行大峡谷走到这里开始瘦了,瘦的只剩下了几根肋骨,绕着几丝云,就像是抽干了的骡子,挂在那里。西井山是个小山村,悬在豫晋交界处的太行山巅,属山西省平顺县虹梯关乡。离着不远的佛堂村,到这里可以享受到静到极处的雅趣。让人十分想感受一下这特有的静谧。“鲁班壑”淋滤山的著名景点,也令人难忘。
        庙宇,寺庙,鬼故事。这是作者和山民交朋友得来的。山民刘祥福老人说,鬼道即人道。说鬼亦是说人。就像一个哲学家说的话,验证了我们领导人常说的智慧在民间。
        文中的人情美是最动人的,也好似独有的。如《清风岭》中,清风岭是深藏在太行山腹地的豫晋分界线上,在葛水平的文章中,说清风岭上有强人,意思是世道很乱,社会动荡,意味着社会交兴更替。而王兴舟的清风岭,则树密草茂花稠,景色灿烂,民风淳朴,给作者准备解酒葛根粉的老汉,令人感慨不已。人情美,还表现在《村庙》里:小时候和自己搭档演夫妻的,往往被上年级的大同学调侃,指定为“婚”,做同学也生分起来。一直不说话,但每次回乡总是想到她,想知道她的事情,还有几分甜蜜和怀念。最近返乡几年,偶尔碰到她几次,只是隔池相望,也没打过腔。今天想来少年时的那份天真,仍是这般的温馨。这种特别又细微的感情,是别致的,带有独特性的东西。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的情感,作者能描写得如此到位,既不夸大也不忽略,还能引起共鸣,很不容易。还有对母亲的感悟“纵使身边千万事,那抵老母唤儿归。”这份情感认识的呼喊,是人性的回归,是有益的,也是对文坛的虚假之风的对抗,值得提倡。
        因了王兴舟对太行山的大爱,收获了如此多的美文,让读者领略了太行山的山雄、石奇和花树的美。
        作者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了一个时代山村的变化。山花依旧烂漫,山上树更多了,更绿了,但人少了,意味着山村衰败了。这也是作者给我们的思考:村民哪里去了?有人说,在北京的街头拦住几个人问路,他们会说,不清楚,我是广西的、我是河南的、我是山东的、我是刚从贵州来的。也就是说,很多山民已经通过不同方式进入城市了,他们享受了更好的教育、医疗资源。从这一点上看山花的烂漫、村子的衰败,其实是社会的进步,是我们国家退耕还林,爱护环境的结果,更多的农民走进乡镇、县城、省城居住,也就是说开始了小城镇时代。在王兴舟的散文中我读到了与一般作者不同的思想,我事先不认识作者,也不知道他的职业,但从文章中,我读出,他可能是一位乡镇干部,因为文中有一种责任感在里面,对山对人都有一种担忧和担责的大爱。
        巍峨太行是一本读不透的大书,《太行风土小记》让我们读出了作者对太行山的浓浓爱意,其实那爱意就是人间的真善美。真善美也是我们写文作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感谢王兴舟老师对文坛的奉献!
 

 

相关新闻

爱在太行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