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之旅>> 春行林坑 正文

春行林坑

2015-05-23 10:59 潘静慧 科学导报现代教育今日文教14版
分享到:
     春分江南,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最是春行好时光。正逢周末,虽阴雨绵绵,却也拦不住我们对大自然的向往。驱车,一路向北,走走停停,到林坑,已是中午,远远看见村子的木屋青瓦上时不时飘过一缕缕炊烟。
     我们在立着“林坑”字碑的大石头旁,找到合适的停车位,一行5人就迫不及待地下车了。往东看是村口,那座造型古朴,展翅欲飞的木制廊桥依然在,静默地历经风雨,承载着村子里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故事。溪水依然清澈,汩汩地从桥下流过,三三两两村民或挑着箩从桥上走过,或有年长者在桥上的美人靠上休憩、闲聊。在桥的一头,密密匝匝的竹枝随春风微微颤动,日复一日守护着桥的一头,而那几树桃花,趁着明媚春光,从廊桥的前面、后面错落地探出枝头,宛如明眸皓齿的及妍少女亭亭玉立在古木沧桑间,拙朴而轻灵,沉静而雀跃,在初春的林坑村口就这样矛盾地相依着,和谐地美丽着。
     从“字碑”的方向看,是村落的主要建筑群。高高的石墙上面,大多是二层重檐式民居,依山而建,根据山坡、台地的分布错落有致,有的设有院墙低矮及胸,有的直抒胸臆敞开门户,有的在廊道边设有美人靠,可凭栏远眺。越往上,屋舍渐渐稀疏。站在路上,我们可以看见整个村庄的屋瓦毗邻,也近距离地看到有一二农妇围着围裙,端着饭碗,站在道坦头边拨着饭,边看对面道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看见我们的相机镜头对着她的方向,可能有些不好意思,转身回屋里了。住在这里的居民,无论他站在哪里,抬头举目间,都能看见户外的山峦溪涧和村外来客。且不说他们的祖祖辈辈生息繁衍了七百年,只要看其民居布局,就足以彰显他们是这里的主人,我们,仅为匆匆过客,到此寻找远去的家园,寻找记忆中那段从前不曾用心体验过的原生态,弥补生命中的断片。沿着溪涧,两旁各筑着一条石板路,只是宽窄不同。我们走的这条更宽敞,偶尔有车子擦身而过。从溪涧的这边走到那一边,需要经过一座石拱桥,美其名曰“永安桥”。桥下,正是两条涓涓溪流汇集处。目之所及,左边溪流的近处,有碇步,稍远些,又有一座小巧的木头廊桥横跨在山谷间。右边,沿坡而上的“永平桥”与“永安桥”遥遥呼应,起承转合。
     站在村子中央,无论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除了小桥、流水、人家,最为耀人眼的就是那抹粉色。那粉嫩粉嫩的桃花盛开着,盛开在怡然自得的村民身旁,盛开在清洗野菜的母女倒影里,盛开在慕名而来的拍客相机里,盛开在悠闲友好的生灵眼睛里,盛开在轻灵的木桥边,盛开在古朴的石拱桥旁,陪伴着形态各异的岩石,映衬着袅袅炊烟,就像一幅幅风景画,深深地映在我的双眸,印刻在我的心田。听着叮咚作响的潺潺流水,闻着桃花的清香,一碗米饭,几盘家常烧,不急不缓,就是中午最美时光。倚着美人靠,沐着微微春风,轻抚撒欢的看家狗,取景笑靥如花的游人陪伴着桃花丛中嘤咛飞舞的蜜蜂,做不骄不躁地拍客。跟随资深拍客来到溪涧,从桥下仰拍桥上,远拍桥洞对面,那一抹桃红的层次感又有了别样风情。桥上桥下,手机、相机,眼花缭乱,景象万千。醉了!好想好想,就这样醉在花丛中,从此不再醒来。好想好想,就这样,拥着一季的清澈纯净,从此不再心有旁骛。好想好想,就这样化身为这里的青藤,四季轮转,长相伴。
突然想起卞之琳先生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们总容易在特定的情境里迷失自我,萌生很多无厘头的欲望。其实,各人自有天命。林坑,如果没有名画家的写生、一位航拍者的殉难,作为楠溪江源头唯一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村,也许依然养在深闺无人识,也许在时代的大潮中已半土不洋,不伦不类。即使同为楠溪人,也无缘见识如此返璞归真的风景线,更无缘结识这般惹人爱的桃花源。如此想来,身为异客的我是不可能与之长相伴了。如果可以,我要与它长相知,在有生之年,时时来看看,时时来坐坐,时时来聊聊,时时提起,时时牵挂,时时关注。
     “乱花渐欲迷人眼”,也让我迷失在这一片朴素的自然中,迷失在此刻的幽静安详里。雾气氤氲之时,还来不及细看山尖那一抹嫩绿、田园一派风光和一树盛开的梨花,就因事急急踏上归程,回归都市的喧嚣。记得自己曾深有感触地念叨“人生若只如初见”,而林坑的美好,似乎有悖于此。只是缘起缘灭,不是一己之力可以控制,只能说“想说爱你不容易”! 浙江省永嘉县上塘学区   潘静慧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RSS订阅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