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之旅>> 首都各界纪念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在京举行 正文

首都各界纪念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在京举行

2016-12-29 16:00 江山、学叶、铁威 中红网北京

首都各界纪念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在京举行

中红网北京2016年12月26日电(江山、学叶、铁威)“热烈欢迎李讷同志!”“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12月26日下午4点28分,当毛主席女儿李讷、女婿王景清来到北京万寿宾馆A座多功能大厅时,聚集在大厅里排成两队的来宾们,热烈鼓掌,高呼口号,全场气氛热烈,这是首都各界纪念人民领袖毛泽东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的一个场景。李讷、王景清等落座后,来宾们排着长队,分别和他们合影留念。然后,大家全体起立,高唱歌颂人民领袖毛主席的红歌《东方红》。一位老领导动情地说:“我们是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人民领袖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首都各界纪念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在京举行 

毛主席亲属、老红军、老部长、老将军、老领导、革命后代、英烈后代、书画家、艺术家、新闻界等近三百人参加了纪念盛会,他们当中有:毛泽东之女李讷,毛泽东女婿王景清,老红军张敏,中组部原部长、全国党建研究会原会长张全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某基地副政委刘全胜少将,原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副部长杨春长少将,跟随毛主席长达17年的警卫队长陈长江,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国萧军研究会会长王治国,中国萧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华老子研究会会长萧鸣,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周秉宜,萧劲光大将孙女萧雨青,萧劲光大将孙女婿、北京华夏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袁雍,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华夏诗报》执行总编辑峭岩,国家一级导演、中国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车径行,天朗嘉盛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百车行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朴玉琅,大同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鑫,中红网总编辑江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科学院书法家协会主席崔承顺等。

首都各界纪念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在京举行

男主持人是来自毛小青红星韶膳国际餐饮养生会馆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长高辉,他深情地说道:“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的云烟,日久弥新;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的风雨,更臻醇厚。为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23周年,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用我们的真情来缅怀这位伟人。”

女主持是来自国家京剧院的制片人与主持人孟令西,她同样深情说:“伟人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崎岖,但是他始终不曾放弃,一直为了革命理想而奋斗着。他就是——毛泽东!”

首都各界纪念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在京举行

在热烈的掌声中,张全景老部长讲话。他说,今年是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对毛主席我们要年年纪念,永远纪念,毛主席的丰功伟绩永远不能忘,毛泽东思想永远不能丢。我们纪念毛主席,就是要结合新的实践认真学习研究毛泽东思想,把热爱毛主席的朴素感情升华到理性的高度,这是最好的纪念。毛泽东思想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汲取了中国和世界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方面的先进文化,融会贯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思想和经验总结。毛主席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防止“和平演变”的理论,都是前无古人的,是我们应当永远珍惜的宝贵财富。

首都各界纪念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在京举行

张全景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包括思想、理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各个方面,但就其本质和核心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是毛泽东思想和共产党立党的根本宗旨,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内涵。毛主席从年轻时候就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成为党的创始人之后,就把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改造世界,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作为终生追求,不懈奋斗。毛主席说,他从1920年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后,就树立了共产主义世界观,每年都要把这本书看几遍,理想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他去世后,在清理他床头上的书时发现有6本《共产党宣言》,其中解放前出版的2本,建国后的大字本2本,英文版2本。他是对照看的,画满了圈圈点点、横线和竖线,可见其学习之认真。毛主席把马克思主义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首次明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1944年9月8日毛主席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演讲《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本质和核心。1945年4月,毛主席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概括为我党、我军的根本宗旨,并写进“七大”报告。1945年9月,毛主席给《大公报》题词:“为人民服务”。1961年毛主席亲笔把“为人民服务”题写在中南海新华门内的影壁上。《为人民服务》与在苏区时发表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以及后来的《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是对我们党和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全面阐述、全面升华,成为指引全党全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首都各界纪念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在京举行

萧鸣会长在讲话中谈到,今天是我们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诞辰123周年。12月26号,是他老人家的圣诞之日,是个吉祥之日,是个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忘不掉的日子,无论是他的朋友,还是他的敌人,都不会忘却。不管是喜还是忧,我坚信这一天是开天辟地的,对于人类当代文明史是一个重要的划时代的标志。我相信,当今世界六十多亿人口,拥戴毛泽东主席的人们是绝大多数,反对他的人一定是少数,痛恨他的人是极少数而不是零,因为毛主席的一生,是率领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的一生,也是为民除害、坚决不赦的真正的战士,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人。

萧鸣强调说,毛主席他老人家在人民心中,就是永不落的红太阳。当年陕北的农民唱出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是他们发自内心,发自肺腑,用陕北的信天游自我编唱的。那高亢的歌声,在黄土高坡,山川地阔上传响,惊动了天空,震撼了大地,进入了人们的耳膜,扎根在军民的心田。最美好的歌是《东方红》,最响亮的名字是毛泽东,传唱到今天,传唱到明天,传唱到永久。然而有人竟然传令,在群众场合只能放《东方红》的乐曲,不得传唱《东方红》的歌词。岂有此理,什么逻辑!这类人就是我说的极少数之列。《东方红》乐曲在太空遥想,《东方红》的歌词在亿万人民的心中窖藏。为此,我建议今天的大会一定要唱响《东方红》的歌声,这歌声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首都各界纪念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在京举行

两位领导讲话之后,进入了一个令人难忘的环节,由老红军张敏、刘全胜少将、杨春长少将、袁雍会长、李鑫董事长,一起为中红书画院的特聘画师们颁发聘书,这些书画家是:崔承顺、陈仲华、魏楚予、侯振山、周玉福、李雪禅、张坤、夏学惠、邹起奎、张严之、张振生、柏雨、宋明政、王玉常、贾英亮、马忠田等。

首都各界纪念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在京举行

各位书画家们为了表达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深切怀念之情,创作了一批书画精品,拿到会场,捐赠给指导单位和主办单位。北京市秀领科贸有限公司用丝绸制作了毛主席、周总理、朱德等领袖像,十分精美。在活动上,公司经理陈丽丽向主办单位赠送了领袖像。同时,毛体书法家、毛体书法艺术研究专家、中红毛体书法研究院理事会副理事长宋明政,向主办单位赠送了毛体书法作品。

首都各界纪念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在京举行

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北京开国功勋后代艺术团,演出了一场精彩的文艺节目,演出指挥李晓津,钢琴伴奏任惠,报幕郭群力。先后表演了大合唱《东方红》、《长征》、《红军鞋》(钢琴伴奏任惠),女声小合唱《盼红军》、《军中姐妹》(王娅琳等),男声独唱毛主席诗词《浪淘沙——北戴河》(演唱:吴森),女声独唱《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演唱:黄杰),男声小合唱《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演唱:李新国等),京剧清唱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演唱:周顺萍),男声独唱《毛主席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长》(演唱李晓津)、器乐小合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演奏:罗晓京、徐成刚、韩争),在场内不时掀起了红色歌潮。来自陕北的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金奖获得者孙秸表演的女声独唱《山丹丹开花》,来自贵州的正能量歌手陈俞静表演的女声独唱《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也都获得了观众们的好评。最后,大合唱《四渡赤水出奇兵》(领唱:周顺萍、赵松友)、《天下乡亲》(领唱:周顺萍)、《歌唱祖国》,在全场的热烈掌声中,把今晚的演出推向了高湖。

首都各界纪念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在京举行     

据悉,本次活动由北京华夏文化交流促进会、中国萧军研究会指导,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国鼎日盛投资(北京)有限公司主办,河北巡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北省广宗县珠园枣业专业合作社、河北省邢台麦麦隆食品有限公司、安徽映山红博览园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拥军优属基金会红色文化工程工作委员会成都办公室支持。

首都各界纪念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在京举行

首都各界纪念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在京举行

首都各界纪念毛主席诞辰123周年座谈会暨中红书画院慰问老同志新年联谊会在京举行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