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锋 李玉红
研究性学习作为面向21世纪的新课题,培养的是未来的创造型人才,这必将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语文教学甚至整个基础教育势必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一些教师不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深刻内涵,脱离了语文教学的实际,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脱离了学科的正常教学秩序。
笔者以为,研究性学习要有个准确的定位。一是实际需要的原则。研究性学习不一定要像专家那样,一定要解决什么具体的实际问题,我们学习的关键是通过某一问题的研究探寻,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因此初中生的“课题”的实际需要与专家的“课题”的实际需要存在着差距,初中课题研究重在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可能出发去选择“课题”。二是可行性研究原则。并不是所有的被发现的问题都值得研究或都有实力研究的,这就需要对问题的价值及研究的可能性作深入的分析。从课题本身的价值看,衡量课题有没有研究价值,主要依据是这一课题学生能不能占有详细的资料,切不切合学生自身实际,符不符学生思维能力。作为学生一般不宜选择一个规模大,涉及的因素多,周期性长的复杂课题,而适宜选择开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课题。
基于此,笔者提倡,语文研究性学习,还是要以学校和教室为主要空间,以语文教材为主要载体。即,善于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的研究价值。具体说来,以教材为依托 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深入研读课文,探究文本蕴义。
语文教材里的每一篇文章既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积累优秀语言的材料,同时还可激发他们对未知领域的积极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要指导学生研究教材,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选取不同视角去挖掘教材蕴含的意义。每一种文学样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每种文学样式的特点对作品进行研究。
我们的教材汇集了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精品,它们文质兼美,可圈可点之处比比皆是。只要用心去读,何愁找不到值得研究的东西呢?
多篇课文串联,进行比较探究。
比较,既是阅读理解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乌申基斯语:“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探究,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者有一定联系的著作、文章防在一起比较,分析探究其共同性和特殊性的一种学习方法。
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学习,要学会找准阅读的比较点,进行求同辨异的探究。比如,学习鲁迅的小说《呐喊自序》,即可以让学生对这篇小说主旨进行分析,让学生从文章中了解鲁迅在弃医从文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和弃医从文拯救落后人们的灵魂的重要性,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为什么要从文。在文章中同样可以看出鲁迅在这一时期的思想,可以看出他杂文基调是战斗性的,他不是为文章而战斗,而是为战斗而做文章,从而也具体体现出鲁迅革命性的一面。又可以把这篇文章同他同一时期的文章进行比较,使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鲁迅同期的思想和认识,学生自己就会对鲁迅杂文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有所了解。提高学生对鲁迅的杂文艺术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把这篇文章和鲁迅的其他文章进行对比,如与《拿来主义》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白不同时期,其文章思想的不同,文章风格不同,语言风格也大为不同。同样可以把鲁迅的杂文与他小说、散文在语言风格上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鲁迅,认识鲁迅。这样多角度比较探究,定会让学生学有所获,研有所得。
(作者单位:山东省安丘市景芝镇浯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