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 杨彩萍
我们老师总希望学生在学习上多问几个“为什么”,其实老师更应该在课堂上多问几个“为什么”,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要问,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更要问。
一、问出错误根源
案例回放: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分》时,我问:“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本以为这个问题很简单,小A:“6个。”我并没有急于否认:“你是怎么数的?来数数看。”原来他数的是每个大格之间和两端的竖线,怪不得是6个呢!“这种数法正确吗?”“不正确,老师问的是几个小格,他数的是小竖线,不是小格。”会分析的人还真多。请小C到前面来数,他数得很清楚。“小A,你明白了吗?两个竖线之间的空是一小格。你再来数一数。”这次小A数对了。
感悟: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在获得答案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所以面对错误,老师应该和学生一起溯本求源,这样一来使学生真正地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二、问出理解深度
案例回放:三年级有这样一道题:一个数乘10后,增加了72,这个数是( )。正确的解答应该72÷(10-1)=8。这道题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难度。然而出乎我的意料的是,成绩平平的小D竟然答对了,我抑制住激动的心情,又出了一道题:一个数乘5后,增加了24,这个数是几?“6”小D不假思索。速度这么快,难道他有什么好方法?赶紧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小D:“我就是想72的2加8等于10,24的4加6等于10。”呵呵,原来是两次巧合帮了他的忙。我又出了一道题:一个数乘9后,增加了24,这个数是( )。小D和其他同学都意识到了这个方法是不对的。
感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关注答案,更要关注答案背后隐藏的“为什么”,了解学生思考的本源,以便能够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同时也使学生逐渐意识到,不仅要知道怎样做,还要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