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成县第一中学 钱新文
一、对“三维目标”的另类理解之一
一直以来, 作为中国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们在不断地考虑和争论着两个问题:一、近现代科学技术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中国自古有响誉世界的4大发明,但它们只是经验的积累而不是科学技术的创新);二、中国大陆地区为什么没有(自然科学)诺贝尔奖得主(从1901年到2009年止,美国有诺贝尔奖得主313个,英国104个,法国51个,日本14个)。争论后,他们一致认为是中国的教育出了问题。于是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和素质教育的概念,并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中建立了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维教学目标。但是,人们在运用这3维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时,有几个方面的问题被忽视了:(1)强调3维目标时忽略了总体目标;(2)使用“3维目标”时没有考虑各维度坐标的“正交性”和“完备性”;(3)3维目标不是对一节课程或一门课的教学设定的。
二、对“三维目标”的另类理解之二
总体目标与分维目标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一轮教改中提出的总体目标。为了实现这一总体目标,就需要对它进行属性分析和目标分解,于是提出了3个具体化的分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是对人才知识方面的要求,“技能”实为“能力”,其中知识是显性知识,而能力为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从书本上获得;作为能力的隐性知识则只能从操作中获得。“过程与方法”是对人才方法方面的要求,强调获得知识的过程 其实仍然是在强调获得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对人才道德方面的要求。知识与技能属于认识论范畴,过程与方法属于方法论范畴,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道德论范畴。
三、对“三维目标”的另类理解之三
“三维目标”的正交完备性
当我们使用“3维目标”这个词时,是将3维目标看作影响总体目标的3个自变量,它们各自占据一个维度。而总体目标则成为因变量,它是“3维目标”的函数,使得整个系统具有坐标系的性质。自然科学中采用的各种坐标系必须具有正交性和完备性。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对变量的选择也要遵循这个原则,变量之间也应该满足正交性和完备性。教育科学自变量的正交性表现在各变量之间应该是统计独立的,它们之间不能够具有相关性,既不能线性相关也不能非线性相关。教育科学自变量的完备性表现在它们已经充分地描述了影响因变量的各方面因素,不需要再增加其它的变量,当然也不能够减少变量数。分析新课程标准中的3维目标是否具有正交性和完备性是有实际意义的,这是因为:(1)它们必须具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全部影响因子,以保障人才培养的有效性;(2)它们必须可以单独、无相互之间影响地被测量,以保障评价标准的可信性;(3)作为教学目标它不同于“目的”,目标是可量化、可测量的。所以,现行的3维目标能否成为“3维目标”值得探讨。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图1中第3项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顺序被改为“态度、情感、价值观”的递进关系,依据是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对它的解释。康德从道德规范的角度进行判断,态度属于道德表象,而情感和价值观属于道德内涵;但是,情感是感性的,而价值观是理性反映道德价值准则的。作为坐标,变量的层次关系或递进关系也必须加以考虑才对。
四、对“三维目标”的另类理解之四
一节课程或一门课的教学无法实现3维目标
笔者在参加的普通高中课改活动中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将3维教学目标都十分详细地写进他们的教学设计中,感觉有些不妥,因为他们的教学设计都是针对1、2节课的。从总体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角度看,完成3项目标需要通过课程的科学组合来实现,不可能在一门课程甚至一节课堂中完成。仅从知识与能力这个目标考虑,各门课程所承担的任务也是各有侧重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中的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交叉而产生的社会科学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没有开设。其中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类课程体现了“知识本位”,即以获得知识为主要目的;考核知识本位的课程是通过卷面考试的方式实现的。技术技能与体育艺术类课程体现了“能力本位”,即以提高能力为主要目的;考核能力本位的课程是不应该用卷面考试方式的,按理说,技术类课程应该是为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而设置的,应该体现能力本位才对,考核方式与教学方式也应与体、音、美类似。所以,“知识本位”的课程在教学设计时应该更加关注知识目标的实现,而“能力本位”的课程则应该更加注重能力目标的达成。
五、对“三维目标”的另类理解之五
提倡素质教育而反对“唯应试”教育
只以卷面考试的方式而达到获取知识目标的教育应该称为“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既要得到知识,还要提升能力、掌握方法、追求道德价值,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总体目标的需要。但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和高级中学还没有进入义务教育的阶段,高考和中考是保障教育平等的唯一有效方法,卷面考试还是必要的,应试能力还是需要的。在中国的历史上,自从隋朝建立科举制度以来,这一制度起着稳定社会从而增长经济的重要作用,因为人人都有均等的机会成为“仕”。新一轮教学改革特别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应试能力也是一种能力,不应该忽视它的作用。所以,我们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就不应该反对“应试”,而是反对仅仅会考试知识的“唯应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