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果初探 正文

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果初探

2013-01-18 09:58 文/张永操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2013.1.14 5版
分享到:
      学校是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而政治课教学是这块基地的主阵地。作为一位政治教师,要完成新进期政治课“教书育人”的特殊任务,责任光荣且艰巨。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效果,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是每一个政治教师所共同关注着力探讨的问题,就此问题,笔者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精心创设情境,力求语言幽默,努力培养兴趣
      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则会乐,有乐则会愿,有了意愿则会主动地学。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的。因此,教师就必须寓教于乐,要精心设计45分钟,创设教学情境。法国的一位著名演讲家雷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说明课堂用语应注重生动性、幽默性。
      从所周知,政治课本身是比较抽象、枯燥的。如果教师能恰当地运用幽默的语言,可以打破课堂沉闷,融洽师生感情,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学习知识、深掌握知识、接受知识。同时运用大量的生动、具体的材料,将所讲授的教材抽象的理论,还原为具体生动的事例,进行直观性的显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克服原有的“政治课学习是梁山泊军师吴(无)用的错误认识,亦厌学为爱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浓厚兴趣。
      二、讲述要具体生动,举例要真实可信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概念、原理比较抽象,虽然现行教材具有教育性、通俗性、可读性的特点,但有些知识不少学生仍感到抽象难学。如何才能把思想政治课讲得具体生动,富有趣味性和思想性呢?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注意收集一些学生易于感知的例子和富有哲理性的成语故事。通过生动例子或寓言故事,把抽象的道理变成通俗化,使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如:在讲授教材中的“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时,运用“用人如用器,各取所长”的寓言故事作比。寓言故事其含义是:“西邻家有五个孩子,一个聪明,一个质朴,另三个人,一个瞎眼,一个驼背,一个跛脚。按常理这种家庭的日子一定不好过,但西邻善于因人制宜,扬长避短。他让聪明的儿子经商,朴质的儿子务农,失明的儿子按摩,驼背的孩子搓绳,脚跛的儿子纺线,结果全家安居乐业。”这个故事说明遇到具体问题应作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重要必。这样举例具体恰当,不仅富有趣味性,而用又有哲理性,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使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增加了兴趣。
      三、要认真挖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政治的知识点不少,特别要围绕新课标的要求,讲清讲透知识点。讲授过程中应讲究方法,讲求实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什么不是,还要知道为什么,怎么样?将知识作最大限制的延伸和扩张。臂如讲授一些“商品”、“规律”、“政党”等这些名词术语时,不仅让学生明确“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政党”是“集中代表一定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夺取、行使或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为政策目标的政治组织。”在这里需对一些关键性、实质性的词语,诸如“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应作进一步的明确和界定,把知识、问题向纵深处发展,使学生真正能掌握知识,领会其实质,准确地把握其深刻内涵,解决好是什么,为什么,什么是,什么不是等的问题。
      当然,有些知识,有些理论,还要有机地结合教材,结合新课标进行教学,结合时政,应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就能容易地掌握知识。
      四、要认真把握看问题的切入点
      政治课不比数理化,也不比语文、英语等学科,政治课有其特殊性。它讲的主要是经济学、政治学和哲学常识等知识的学科,基于客观事物多质、多点、多矛盾、多层次、多角度的特性,教师就必须善于点、面结合传授知识。
      为了让学生对某些知识或问题有个全面的认识,并能对其作出比较客观看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无应选择好问题的切入点。然后入情入理地引导学生将问题作多方面的比较。可以采用纵切,也可以采用横切。
      这里所说的纵切,譬如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问题,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问题,党建问题,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改革的问题等等,这必须用确凿而真实的事实材料,旁证材料博引,让学生明确: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随着改革春风的吹拂,上述问题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一系列的成就,已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的伟大、党的领导正确性,其实质和主流是好的,我们应充满信心,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当然,除上面述说几点以外,还有一点也值得提出来。这就是在课堂教学之余,还得带出去,请进来,让学生拓展视野。要求作精心安排,让学生跳出书本,跨出校门,到社会大课堂中去感受新的东西,去体验去寻求必要的答案。这也是巩固课堂教成果的好方法。当然,让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农村,深入厂矿,作社会调查,可以采访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从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让学生洞开眼界,消除存疑,释放知识能量,从而增加学生优患意识,参与意识,增强使命感,使他们从认知到感知,再到认识,达到质的飞跃。
   (作者单位:广东省五华县田家炳中学)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RSS订阅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