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初中历史活动课的主题设计探讨 正文

初中历史活动课的主题设计探讨

2014-03-28 09:41 文\陈朔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周刊
分享到:
       大多数初中学生都认为历史是一门“副”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使他们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分析呢?笔者在完成历史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尝试开展历史活动课,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初中历史活动课的活动主题设计,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敬请批评指正。
       一、活动主题设计的目标
       活动课设置的目的是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空间,所以历史活动课主题的选择和确定要与常规历史教学相适应,配合学生的历史学习,以适应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历史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需要,满足学生历史思维培养和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要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发挥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活动主题设计的原则
       1.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在设计历史活动课方案时,必须强调兴趣性。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向导,也是学习的动力。历史活动课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历史活动课方案设计时,要特别重视在选择的题材内容、活动形式等方面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这一关键问题。
        2.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前提。在目前的课程改革中,有人片面地理解"以能力为中心",出现了轻视基础知识的倾向。笔者认为这同样是错误的,因为它割裂了知识与能力、知识与方法之间的关系。知识是能力培养的载体,离开了基础知识的学习,我们的课程改革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主题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对基本历史事实、历史现象的识记和掌握的基础上。
       3.以基础知识的运用为方向。在学生掌握历史基本事实和历史基本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目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概括思维认识各种事物的共同属性,揭示其本质的内在规律;运用间接思维去比较、判断历史现象的本质;运用创造性思维对历史事物形成新的认识。
       4.以创新思维的培养为目标。它包括历史问题的辩证思维、学术问题的争鸣、商榷和学生的质疑问难三个方面。活动主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在集中,求同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发散和求异思维,启发鼓励学生从静态历史时空到动态历史时空对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疑难问题和不同见解,使学生扩大视野,开阔思路,使其学习更积极主动和富有成效。
       5.以学生的全员参与为方式。教师在活动中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同时,应注意全员性。历史活动课作为课程,毕竟不同于历史兴趣小组之类的活动,二者的区别不仅在于培养目标上的普及与提高的差异,而且在于参与者群体规模的不同,前者一般应是全员参与,后者则是具有相当兴趣和特长的少数人员参与。历史活动课参与对象的全员性,决定了历史活动课方案设计中必须考虑学生整体的兴趣爱好、实践能力等诸方面的因素。
       6.以科学性为活动成功的保证。在开展活动课时,既要做到开放、创新,也要适应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在活动课内容的选择、活动目标的确定方面,要力求具体化、形象化,避免理论性太强,过于抽象和专业化,以免学生望而生畏、无所适从。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力求内容情节的生动、活泼,能够引发多数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维持学生长时间的有意注意。
       所以说,活动主题的设计既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坚持“知识—运用—创造”层次递进的原则。
       三、活动主题的设计方式
       1.趣味式主题。设计新颖,趣味的题目,诱导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布置学生收集、编写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小故事,举办历史故事演讲活动。再如“历史朝代歌诀”的编写,历史人物研究主题“曹操与诸葛亮”,“岳家军抗金”等。这些既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历史视野,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竞争式主题。如在学习了初一的经济、科技史的内容后,在学生中开展知识竞赛。活动前让全体学生都准备竞赛试题,再精心挑选同学的试题编成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等竞赛题,将同学分为若干小组开展比赛,同学在活动中既有分组、又有合作,还有成果共享。再如利用教科书及普及性历史读物,确定"成语与典故大搜捕"的活动主题(范围限定于某一时期,如春秋战国时期),以分组的形式限定时间完成。这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地探索性学习。
       3.探究式主题。根据初中生好奇心理,探秘心理很强的特点,设计富有研究性的活动主题,引导学生探究历史的渊源,如:学习了造纸术的发明后,教师可指导同学在了解造纸的一般方法后让他们尝试去造纸,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探究不仅掌握了造纸的方法,而且都造出了自己的纸;在学习了唐朝的经济后,教师可指导同学制作曲辕犁、筒车,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己找材料,想办法,最后都制出了这些历史实物的模型;再如:在学生了解了雕版印刷术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课后用橡皮泥、土豆、肥皂等便于刻字的材料亲自动手刻字,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他们不仅学会了用正写的透明字纸反贴在胶泥上刻字,而且还了解了两种刻字方法——阴刻和阳刻。此外,教师在活动课中可鼓励学生在收集大量史料后,编写历史故事,允许有不同的“版本”等众多活动,教师再将学生的这些成果收集起来,进行展示,并提供时间让他们之间互相交流。
       4.角色式主题。根据初中学生的表现欲特别强的特点,指导学生把有趣的重大历史事件,改编成短剧,学生自然就会“移情”“神入”于历史情境之中,这类主题能够达到"情境再现"的效果。如课本剧《鸿门宴》,许多学生都愿意参与,表演的效果较好。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发挥了学生创意的能力。
       5.研讨式主题。就是由教师精选课本某些重要的章节,指导学生学习课内知识、阅读补充材料,在掌握一定史实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以小组方式进行研究讨论,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学生自选书籍自学,完善观点,写成论文的一种新教学方式。如八年级中国近代史中对“洋务运动的作用”这一内容就可以采用这一主题方式。这样做给我们的启示是:不是让学生单一地记住老师的结论或书上的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6.考察式主题。引导学生探访新沂的名胜古迹,调查文化旅游资源,写出考察报告(报告必须包含个人见解)。如“花厅文化探究”,“马陵山旅游资源调查”。这类主题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性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引导学生在考察的过程中,学会发现、探究,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除此之外,还可以设计一些调查式主题等其他一些学生愿意探究的活动主题。初中历史活动课除了要研究主题设计的目标,原则及方式外,还要进一步探讨活动课的开展与活动课评价等问题,本文就不再累述了。
                                                           (作者单位: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RSS订阅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