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高中双语班数学作业批改与讲评技巧 正文

高中双语班数学作业批改与讲评技巧

2016-04-13 15:53 徐光辉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2016、4、15
分享到:

                                  新疆巴楚二中  徐光辉

        我们学校高中部三个年级各有两个双语班,班上学生都是维吾尔族,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制定的双语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我校采用模式二教学,即全部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开设民族语文课程。也就是说,语文用维吾尔语教学,其他课程用汉语授课。
        我承担了高二一个双语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批改双语班数学作业时,我基本上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法:
        一、分类分层批阅
        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倡的“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针对双语班每个维族学生知识构建的不同和知识体系建立的差异性,分层次批阅作业。数学课代表把作业收齐交到我的办公室后,我首先按照平时成绩将其分为好、中、差三个不同层次,然后进行分类批阅。每个层次的作业都优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进步作业和优秀作业进行展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作业方面得到不同的成功体验。通过归类整理各个层次学生的作业情况,我可以找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分类辅导,为后继的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小组批阅
         班上36个维族同学,我把他们可以分成了9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4人,设一个小组长,让这些不同水平的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共同讨论作业的解题思路和解答过程。每周星期二下午第三节课进行小组批阅,作业批改时,我先向课代表提出批改要求,由组长主持,先以某一人的作业做“示范批阅”,大家逐题研究。这一过程是明确正确答案、集体进行反思的过程。各组完成“示范批阅”后,课代表公布标准答案,再在小组内互相批阅。小组全部改完后,小组成员交换作业,进行互评。互评是几个同学之间互相学习的过程,评价者能发现被评价者的优点并学习他的优点,同时也可以发现被评价者的不足并引以为戒。
          三、自主批阅
          有时我也要求学生自批作业,给予他们及时检查自我的机会。在课堂上,在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下,我要求学生要对自己的作业先作出判断,认真检查和反思,发现错误立即作上记号并及时改正。等学生完成后,我再给学生出示解题思路和标准解答过程,让学生对照答案再批阅自己的作业。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通过领悟、对照、比较,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主动地解决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能培养学生在对比中发现问题、找出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的讲评也至关重要。每次讲评,我.都要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对每一道习题进行仔细地解答与分析,对每道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等做出预先判断,然后进行精心的准备。在分层批阅的基础上,我会对好、中、差三个不同层次学生答题的情况进行科学地分析,找出学生在哪些知识与解题方法方面掌握得比较好,问题集中在哪些部分,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补救方案,,以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在讲评时,作为老师不要吝惜赞美。一是表扬进步快的同学。维族同学有的基础知识薄弱,到高二了,个别同学甚至连乘法口诀都不会背。对待那些有学习积极性的,要充分肯定,予以鼓励,让他们明白,作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作业找到自己知识的盲点才是最大价值。二是对于优异成绩的同学,给予他们上讲台讲课的机会也是一种适度的赞美,让他们把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思维过程介绍给其它同学,以学生教育学生,从而使其它同学感受到新奇性,活跃课堂的气氛,增加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三,可以设立诸如“最佳整洁卷面”、“最佳规范步骤”、“最佳解题创意”等奖项来调动他们全方位的积极性,其它同学也在向他们看齐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提升。
讲评时要注重解题方法的传授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作业讲评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学生单纯地弄懂一个个题目,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们相关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在数学讲评时,教师不仅要把本次作业中包含的知识讲授给学生,还要注意加强帮助学生养成对试题所体现的数学思维进行探析的引导。使他们能够通过对解题思路的探究,发现最佳的解题方法。在讲解完一道具有代表性的题之后,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这道题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方法来进行解答,此题还可以进行怎样的变化,变化后对结果能够产生怎样的影响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业讲评比作业批改更重要。必须认真对待,仔细准备,注意方法的传授、并以富有激励性的赞美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劲头,使他们由被动地听讲、记录答案变为主动地去参与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切实提高数学成绩。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RSS订阅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