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技社区>> 浅谈猪瘟的发生和预防 正文

浅谈猪瘟的发生和预防

2013-05-07 13:31 文/李婷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周刊2013.5.6.15版

 

       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和畜牧产业化的兴起,养猪已成为农民支柱收入,已由以前的养猪为自用转向以养猪赚钱的生产时期。目前猪瘟是困扰养猪户的一大难题,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急热性和败血性的传染病。它的病理变化特点是细小血管的变性,出现强化内脏出血,坏死和梗塞。它具有传染性强,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的特点。
      一、病源
    猪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披盖科,猪瘟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球状,存在于病猪的血液及全身各种组织,主要以淋巴结,脾脏和血液含毒量最高。病猪尿,粪便和多种分泌物中都含有多量病毒,本病毒对腐败性较为敏感,如尸体、血液、内脏、粪尿、骨髓内的病毒经一段时间腐败后,就可失去毒力。
     二、流行病学
     本病仅发生在圈养猪和野猪中,病猪是这种病的主要传染来源,由尿、粪便和各种分泌物排出病毒。散布于外界,在屠宰病猪时,病毒随各种未经消毒的产品和废料,废水等扩散传播,造成猪瘟病毒流行。猪病的主要传播是靠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特别是未经煮沸消毒的残羮传播,人和某些动物也能机械地传播,自然感染主要是由消化道和呼吸道。
      三、症状
    猪瘟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5—7天。最初表现为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病发结膜炎,初便泌而后下痢,步样跟跄,有起立困难或不能起立等后躯麻痹症状,以及呈现四肢痉挛或游泳运动等神经症状。有时可见呕吐或咳嗽,下痢便多呈黄色或黄绿色,味恶臭,尿量显著减少而变浓,有时成白色。在发生结膜炎同时眼圈肿胀,并有粘液性或眼屎,末期在体表特别是耳翼,劲部、下腹部,屁股,后肢等处,发生局部性或者弥漫性紫色或暗红色的瘀血斑及出血斑。病程迁延时,并发细菌性肺炎并增加咳嗽,鼻漏呼吸困难等症状。
      四、病理变化
    病理解部学的主要变化是,下腹部及耳翼等部传皮肤可见有点状出血或紫斑,眼结膜潮湿并有眼屎,体表及脏器所属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并有点状斑状出血,或在包膜下呈现带状的边缘出血。脾脏的在小,色调基本正常,有时见有米粒大至大豆大暗红色的出血性梗塞,多见于脾脏边缘呈突起的小块,这种出血性梗塞是具有诊断意义的病变,一般情况出现有三分之一左右。肾脏色较淡,肾被膜下及皮质部有小点状出血。本病程经过较长,有细菌混合感染的病例,可见到肺或肠炎变化,或在大肠见到扣状溃病。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血液学变化,病理解部变化可以对猪瘟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可用细菌学,病毒学和荧光抗体法等进行诊断,但在诊断时必须与败血型猪丹毒急性猪副伤寒,急性猪肺疫等病区隔开,以免造成误诊带来损失。
     六、病例
     小华家喂了头60斤公斤重的育肥猪,起初发现猪的食欲减退,精神沉郁,便泌而后下痢,步样跟跄,四肢痉挛,有时呕吐或咳嗽,便呈黄色或黄绿色,味恶臭,尿量显著减少而变浓,有时成白色,眼圈肿胀,并有粘液性或眼屎。末期在体表特别是耳翼,劲部、下腹部,屁股,后肢等处,发生局部性或者弥漫性紫色或暗红色的瘀血斑及出血斑。鼻漏呼吸困难,增加咳嗽等症状。根据猪的症状特征,认定为猪瘟,用生石灰撒在圈的周围及里面,防治病毒扩散,把猪宰了深埋,迁涉用具进行严格的消毒。
     七、预防
    1、搞好日常卫生和坚持预防接种,防止从疫区购进病猪和饲料。
    2、购进生猪时,应在非疫区选购,购进时应隔离、饲养2—3周,观察无病后方能与其他猪混群饲养。
    3、预防接种,现在广泛应用的疫苗是猪瘟免化弱毒疫苗,真空冷冻干苗,也用使用湿苗的,两者效果相同。
    4、若发现疑为猪瘟的病猪时,应立即严格隔离或扑杀,其余有可能感染的猪,应就地隔离,观察,防疫人员要将疫情及时上报政府部门。病猪的场舍、用具、垫草、粪水及吃剩的饲料都应充分消毒,扑杀的病猪要深埋或烧毁。如必须利用时应在隔离的条件下屠宰加工,所有产品、废物、废水污染的场地、用具都应严密消毒,防止漫延扩散。在疫区,应停止生猪的买卖和外运,并停止由疫区购进生猪和饲料。
                                             (作者:贵州省纳雍县张家湾镇农业服务中心)

相关新闻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