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教百科>> 化解《科学》教与学的抽象性 正文

化解《科学》教与学的抽象性

2014-09-16 10:03 蒋胜明 科学导报今日文教周刊2014年9月23日
       新的科学教材注重启迪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直观性和实践性。然而,目前大多数学校既无实验器材,又无实验室,更无实验基地,依旧是一面黑板、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教学设施现状,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简单、空洞的说教方式,多数学生还在沿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获取知识。因而表现出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的现象,使新课程改革出现了一些难堪的局面。笔者经过实践探索,采用以下几种做法,致力于化解《科学》教学过程中的抽象性。对实现“课标”目标,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重视户外活动教学
       老师讲,学生听,这是沿袭了多年的传统教法,它对人类文明的传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一切知识的获取取决于是否有兴趣。对于天性好动,注意力保持较短暂、抽象思维较弱的儿童来讲,靠兴趣来获取知识,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我在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把某些知识的传授移到了户外进行。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寻找有生命的物体》的教学。可先向学生讲户外活动要求(含分组、结伴、小组人员的分工,安全事项、爱护环境等),再规定任务(含寻找生物的数量、名称、外形、色彩等),后回教室归纳小结。安排未完,同学们个个就跃跃欲试,兴趣浓厚,热情十分高涨。到了户外,表现既勇敢又认真,经过30分钟顺利完成了老师安排的任务,实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巧借生活资源
       学生获取某些知识,如果用空洞的说教方式,只会导致枯燥无味、效果甚微的结果。要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可利用生活资源,发挥其直观性,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收集信息,获取知识。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让学生识别和记住天气符号这个知识点时。我布置学生看电视的天气预报。学生直接感观到电视的动感画面,兴趣十分浓厚。经过梳理、交流,很快掌握了天气的类型和标识符号。
       三、利用游戏激发兴趣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它能全面发展儿童的体力、智力、交际能力和情感。因而将某些科学知识寓于游戏中,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食物网的知识时,让18名学生戴上头饰,扮演不同的角色。演麻雀的学生念道:“小麻雀,唧唧唧,爱吃植物的种子,飞来一只大虫子,(嘻嘻)一起把它吃”。边念边用红绳线搭在“它”的“食物”身上,这样不同角色扮演下去,最后红绳线结成的网就把相应的“动、植物”连起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食物网,从而掌握住该知识点。
       四、自制演示实验
       实验是克服抽象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会直接感观和领悟获取的知识。如授课三年级(上册)第一课解释电影的制作原理这个知识点时,可设计实验:在一张厚卡片纸两面相同的位置上,分别画上一只小鸟和一只鸟笼子(鸟笼大于鸟)。把卡片纸插在一端劈开一小段的小棒上,并固定好卡片纸。双手夹住小棒,快速搓动小棒后,发现小鸟被关在了鸟笼内并有似飞的感觉。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对电影原理的理解就不言而喻了。
       五、让学生亲身实践
       实践不但能出真知,而且会让实践者对获取的知识终身难忘,并对周边的人产生触动和诱发作用。比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怎样搭配食物》的教学。我的做法是:在班上挑选一胖(小胖)和一瘦(小瘦)的两位同学,根据食物金字塔原理让学生参与编制两份食谱,分别交给小胖和小瘦试验一月,结果小胖体重减轻了,体形变苗条了;小瘦体重增加了,身体变结实了。班上的同学为此很受震憾,都愿意自己也试一试,于是对该课知识很感兴趣,很好地掌握了食物金字塔的作用和科学搭配食物方法。
       总之,要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科学》的知识,就要克服科学教与学的抽象性,遵循科学的原则,选用直观、生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方法,因材施教,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教与学的良好互动,朝课改的目标不断迈进。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