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校长论坛>> 诵读中华经典 建设书香校园 正文

诵读中华经典 建设书香校园

2010-06-02 18:27 张令伟 今日文教A4版


 

诵读中华经典  建设书香校园

——访山东省兖州市颜店镇中心小学校长 孟庆周

 

  诵读中华经典  建设书香校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开篇这句话涵盖了一名学生成才的全部要义:自身要具备像日月一样光明的德行,对他人要努力去帮助接济,最终达到最真、最善、最美的境界。由此可见,培养下一代应从教育入手,从校园做起,与圣贤同行,与经典为伴。颜店镇中心小学位于兖州市颜店镇南阁村,是一所富有现代化气息的农村小学,该校在孟庆周校长的带领下长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工程”,把“营造书香校园,建设精神家园”作为该校长期的办学目标。

孟校长热情洋溢的向我们介绍了该校目前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言语中我们领悟到一位农村校长的朴实、真诚、务实。学校自2007年组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工程”,目的是让小学生从小读经典,学国学,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三年来,该校以中华经典诵读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特色化办学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走内涵发展之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人文基础。

诵读传统经典,滋养成长的根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学生在小的时候养成什么习惯,直接影响到他终生的发展。孟校长认为:“如果孩子在可塑性很强的阶段就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教师对孩子的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这个黄金阶段后悔都来不及。”面对着这样一群孩子该如何去教育呢?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待其长大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和优秀品性须在幼小时培养。小学阶段既是学生良好习惯得以培养的关键期,又是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启蒙阶段。读名著背经典,与大师对话,与名著中的主人公交流,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文化知识,还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一般来讲,一种好习惯,在13岁以前很容易养成,一旦过了这个年龄,就很难再培养了。为开展好此项工作,该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各班语文教师为成员的“中华经典诵读领导小组”,确保“诵读工程”落到实处。

构建校园文化,凝聚向上的魂

孟校长把学校管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制度管人;第二个层次是环境育人;第三个层次是文化树人。他认为只有领导、师生共同读书,找到共同的目标,达成共识,才能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所以,文化立校的目的就是以文化人。只有人人读书,才能真正实现以文化人,向育人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为使该校管理上层次,配合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该校把校园文化建设定位为“科学与人文并重,经典与时尚同行”。 在营造人文校园方面,学校坚持以儒家思想为抓手,校园处处彰显孔孟之乡的文化底蕴。走进校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喷绘寓意着师生的真诚,校园西墙有大型喷绘“礼、乐、射、御、书、数”,并在每幅图下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让学生了解孔子的“六艺”。在教学楼后有“仁、义、礼、智、信”五个大字及《论语》、《弟子规》全文,让学生时时处处受到儒家思想的洗礼。该校建设了百米文化展示墙、经典美文欣赏墙及一些图文并茂的宣传牌。宣传牌主要分为五大板块:走进科学、中华书法文化、成语故事、世界著名大学、推荐读书书目。文化展示墙分两大板块,教师展示栏和各班级学生展示栏。每周展示不同内容,主要为教师教学心得、学生手抄报、日记、钢笔字、绘画作品等。该校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坚持每学期初由班主任教师负责整理布置班级文化、创建书香班级。结合学生特点,各班班主任极力营造浓郁的班级读书氛围,在墙壁上开辟了“我的作品”、“成长的足迹”、“我读书我快乐”、“书林漫步”、“阳光少年”等栏目,做到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学校让学生们集思广益,为班级重新命名。“扬帆远航”、“欢乐谷”、“书香苑”等等一系列班名,让人感受到一种雅致、温馨向上的集体氛围。
    经典入课堂,培育爱校的神

新课改为学校实施经典诵读提供了良好空间,该校坚持以经典诵读为校本特色课程,精心编辑校本教材。为了便于老师系统地安排经典诵读内容,学校为每个学生订阅了《中华经典诵读》读本。根据各年级段学生的生活积淀、审美情趣的差异,选择适合不同年龄段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作品推荐给学生们。为此,该校在一年级开设《三字经》,二年级开设《弟子规》,三年级开设《唐诗30首》、《朱子家训》,四年级开设《唐诗30首》、《千字文》,五年级开设《论语》,六年级开设《孟子》。学校还以敬重儿童的乐趣和意愿为原则,为一至六年级学生推荐读书书目。一、二年级以短小易懂的小诗、童话为主,三、四年级开始以中短篇小说、散文为主,五、六年级则以长篇小说、散文为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让经典诵读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样既遵循了学生的发展规律,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又使得学生在自己诵读和老师帮助下逐步养成积极的审美情趣、丰富的想象力和较高的欣赏能力。

孟校长将经典诵读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安排有课时,有检查,开展晨诵、午读、课前诵读活动,用经典点亮心灯,用经典照亮人生,使学生在朗朗的经典诵读中健康成长。该校积极开展多种活动,促进全校师生读书习惯的养成。 

1.为各班配置了新图书橱,并充实了大量图书

学校为每班配置了图书橱,重建了图书角。同学们把自己家里的好书带到教室,再由学校为各班及时充实更新图书,由班主任负责,班级图书管理员为每本书登记编码。学校图书室新购图书3000多册,每天按时为学生开放,由专门老师负责,学生可凭学生证借阅,也可带回家阅读,保证了书的数量,种类及质量,能够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读书要求。学校大课间开放阅览室,学生们可自由诵读,或吟咏或细读,不亦说乎。

2.师生共读

成人与儿童之间,客观地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正如周作人所说:“世上太多的大人,虽然都亲自做过小孩子,却早失了‘赤子之心’,好像毛毛虫变成蝴蝶,前后完全是两种情状。”当前教师童心缺失现象一定程度的存在,造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遥远,课堂上难以真正与学生沟通。师生共读能够消除师生之间审美的距离,避免学生们在阅读时处于“非自由”的状态。共读就是创造共同的语言与互动,就是师生同读一本书。比如《绿野鲜踪》《草房子》等,师生共读了,才能保证交流的通畅,从而点燃孩子心灵的火花。

3.师生共写

孟校长说:“经典诵读不能仅仅停留在说和读的层面上,还要写和思。只有多读、多写、多思,才能让师生真正‘阅’有所待,‘阅’有所用,‘阅’有所获。”2009年2月该校承担的济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师生共读共写共同成长》正式开题,课题把“开展经典诵读,师生共读共写”作为重点内容研究。全校开展了“同读一本书”、“诵读经典”、“美文诵读”等活动,提倡学生大声读出来。早读课上,放学路上,做游戏时,同学们读得兴味盎然。学校将“师生读写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其内容之一为个体学习,之二为每周一得。个体学习要求教师每周将所读的美文推荐给大家,写出感悟。每周一得要求教师书写教学中的经验、反思、案例等。学生读写工程通过校园广播站、班级活动、文化墙来促进,并整理成册,充实学生成长的书包。

诵读中华经典  建设书香校园厚积方能薄发,根深才能叶茂。蚕儿在吃了桑叶之后并不马上吐丝,当一次次蜕变后,自然就会结蚕吐丝。学生们诵读经典如蚕儿吐丝,天长日久就会将其转化为一种精神,一种品德,一种自然的习惯,这种习惯将伴他一生。

读出经典之美,悟出经典之风

该校通过开展“诵读中华经典,建设书香校园”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教师和学生们的精神状态明显改善,文明素养显著提高。许多师生主动到校长室、图书室、阅览室借书,养成了藏书、读书、写笔记的良好习惯。诵读活动开展以来,低、中、高年级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学习领会道德经典的深刻内涵,达到了行为上的自我规范,懂得了兄友弟恭。这些经典通过口诵、脑记、心悟,真正做到了入耳入心,时刻指导、警醒着学生,让学生在熏陶和影响中塑造心灵,形成品格。孟校长向我们谈到“通过经典诵读,师生积累了很多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教师如英国作家斯蒂文森诗中的点灯的人一样,点亮了学生心灵。诵读的益处还表现在孩子识字量增加得快,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中自动识字,识字量显著增加。同时诵读对提高学生记忆力,专注力都有一定效果。诵读还培养了学生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现在该校平均每生每学年能背30多首诗,有的多达100多首。学生作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恰如其分的使用学过的经典名句,使一篇篇佳作栩栩生辉。走进校园,文化氛围日渐浓厚。目之所及,到处是经典美文。在古诗文的濡染下,儒雅的气质在师生的身上正逐渐有所体现,班风班貌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读中华经典,做龙的传人,成为学生学习经典的座右铭,这些无不体现他们对儒雅的追求,对人文的崇尚。课堂上,活动中,校园外,经常会注意到一些同学在特定情境触发下,经典诗文脱口而出,学生语言能力明显提高,自觉读书的校风逐渐形成。

走进颜店镇中心小学的校园,从师生的言行中我一次次读出经典之美,悟出经典之风。从上学放学从容行进的学生队伍,上课下课规范的师生行礼中读出了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从师生为贫困学生、地震灾区捐款捐物中读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爱精神;循着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你会看到,学生们正精神饱满、专心致志的学习。课间,你会不时看到这样一种风景:一个个孩子弯下腰来,主动捡起地上的纸屑、落叶,再直起腰,径直走向不远处的垃圾回收箱。经典诵读活动悄然地改变着孩子们的行为,改变着整个校园的精神面貌。

书声琅琅,开卷有益,文以载道,继往开来。随着诵读经典活动的逐步推广,一代新人的成长,将不仅仅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更是他们建立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今后,该校将进一步浓化学校的读书氛围,建设文化长廊,购置更多师生喜欢的图书。力争早日把学校建成书香浓厚的校园,人人向往的精神家园,师生心灵的港湾,让读书成为每一个师生的习惯。

(本报记者:张令伟)

分享到: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