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卯新春短线游
文/汪重阳
巍巍太行,顶天立地。余势不减,递传百里。
太行山,绵延在山西、河南边界上。山的东面为河南,下山便是缔造了红旗渠精神的林州市。而太行山的威势硬是穿过宽广的林州平原向东传递而去,在林州市与安阳县交界地带,再一次激荡出了一座座小山。虽是“小山”,但比起安阳县中、东部平原来,还是显得那么高大、雄伟。其中安阳市区西部20公里处的九龙山、西北35公里处的九龙山、清凉山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正月里来是新春,在天气转暖的时刻,久困室内的心儿便蠢蠢欲动了。辛卯年正月初五、初六,我与友人付庆兴致勃勃地游览了这两处风景区。
(一)点亮心灯
九龙山,位于安阳市龙安区中龙山村,山虽不高,然“仙名”甚盛。其东临水波滔滔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彰武水库,北有层层楼阁的道场胜地——朝元洞。因为山势雄伟,九龙山北部山谷深幽,经冬积雪入春不化,故“龙山积雪”自古以来便被广为称道,为“安阳八大景”之一。
然而,“龙山积雪”虽然惊艳,但在民众心目中,那山上、山下神秘重重的天国世界才是更为引人入胜的地方。九龙山顶云门寺和山北的朝元洞便是一处历史久远的“天国世界”。故而,这寄托着人们无限祝福与祈愿的天国世界,便成了周边人们修道祈福的绝佳去处。
正月初五日下午,我们首先游览了九龙山、朝元洞景区。天气虽有些阴冷,但却丝毫阻挡不了我们寻幽探胜的情趣。我们首先到达的是山北的朝元洞景区。
朝元洞位于九龙山北麓,景区内亭台楼阁,依山而立;台阶如挂,层次分明。“朝元”、 “朝元”,道家谓修炼之最高境界的描述即为“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因之,一品“朝元”二字,便能体会到一种高层境界。所谓洞者,即是在一隆起的高约五十米的小山包南侧,有一天然石洞,深约二十米。经过修葺之后,成为了道场胜地。朝元洞内,释、道、佛三教圣人比肩而坐,威严肃穆,象征着中华文化的完全融合,浑然一体,无门派之见与开放胸怀。洞前有关帝殿,关帝殿西又有戏台;洞上二层为老母阁,三层为玉皇阁。而三楼玉皇阁则又与小山顶平地上的上层庙院相连。这样,下层庙院、朝元洞阁、上层庙院,主殿、配殿,环环相扣,前后相连,上下相通,左右相对,中华传统民俗信仰中的诸神、佛、仙、圣,在此都有立足之地。连接上下庙院的是陡如直立的天梯,天体门上的“登上顶峰”之题刻更是激励着人们向上、向上、再向上。
站于玉皇阁的走廊上,向南望去,遥遥可见海拔303米的九龙山顶的大殿后墙及殿顶,在苍茫的云气中如梦如幻。下玉阁,出院门,南上而进,我们沿着崎岖的山路向上攀登,要到那山顶的天国去朝圣拜佛,唔神会仙。此时已是半下午时分,香客已经稀少了。寂静的山路上,乱石纵横,俱已被踩磨得光滑不已。山路边的树丛枝柯间,偶有鸟巢搭建,简陋中透出无限温暖。山路向上,脚步向上,视野逐渐开阔起来,远望山下层层梯田,与梯田包围中的山脚的村庄,一片苍茫,便构成了一种祥和的大美。
细汗津津之中,山顶已然在望。九龙,九龙,一听其名,便可知其必为九龙环拱之地了,气场极强。故法界诸圣、天庭众神、极乐众祖都选择此地为与人间对接的道场,自北齐时代便已经开始修建寺庙了。寺名古为“云门寺”,历经兴废,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已然形成了一处规模宏大的道场胜地。
山顶平地大约为十五亩,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关帝殿、碧霞殿、玉皇殿、大雄宝殿、九龙圣母殿。两边厢房则分别为其他众神、仙、佛接受供奉的场所。儒、释、道,及民间信仰诸神再一次在此“大聚会”,合力为人间信众扫除烦恼、化解灾难、带来吉祥、降下福气。吸引着四面八方善良众生的脚步与心灵。
我们上得山时,寺庙已经准备“下班”了,白天礼佛、拜神、求仙的宏大场面已经过去了。而当信众们退去之时,本来热热闹闹的庙院之内清净了许多。。我辈本不喜嘈杂,见此情景,反而心中甚为高兴。尽管众神殿都已关门谢客,但我们却觉得我们的心儿与这个天国世界是息息相通的。
不用跪拜,不用香箔,甚至不用许愿祈求。我们只在此院中整齐有序的殿阁之间走上一遭,便表明了我们的心愿:愿天下苍生平安、幸福、健康、快乐,愿三界众生吉祥、如意、和谐、美满。天色将暮,暮色使得天地之间更加苍茫。我们顺原路返回时,从山腰北望,只见山下朝元洞上高高的玉皇阁顶已经亮起了盏盏明灯,在那无尽的苍茫中显得十分打眼。就让这天国之灵气为我们点亮心灯吧,为人间信众照亮人生的导航图!
(二)清凉山乡品清凉
位于安阳市区西北部35公里处的清凉山,海拔609米,山势陡峭,景色秀丽。山顶有庙院,山腰有禅院,山脚有寺院。山脚古修定寺虽已废弃,但却保留下来一座唐塔,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阔别清凉山14年后,农历辛卯年正月初六,我与友人再一次游览了清凉山。
清凉山脚下,南侧、东侧各有一条山溪,到山的东南方汇成了一条小河。因此,清凉山又叫合水山。而由北齐名僧法上所建的古修定寺就建在清凉山东南侧的台地上,背山面水,山环水抱,为人们公认的“风水宝地”。据史料记载,修定寺曾盛极一时,飞檐重楼,金碧辉煌。北齐文宣帝高洋在位时每年都要到此朝山拜佛。如今,历史变迁,寺院遭废,但1300年前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8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之间所建的修定寺唐塔,却有幸存留至今。
当我们从山下的清凉寺村大路口下车,直奔山上而去时。远远地便看见了那座华丽而古朴的唐塔。
此塔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通高近20米,远看状如一顶座北朝南极华贵的轿子。基座平面呈八角形,装饰图案有天王力士、伎乐飞天、滚龙帐幔,花卉飞雁,以及仿木建筑斗拱等30多种,工艺细腻入微,精致生动。塔身高9.3米,每面宽8.3米,四壁是用菱形、矩形、三角形、五边形以及直线、曲线组合的各种形制的模制花砖嵌砌而成,共计图案76种,雕砖3775块,面积300平方米。塔身构图为一佛帐雕饰。其中,壁面最上部的五层雕砖共同组成一副挂在整个帐幔之外的帐头,上雕彩铃、华缨、彩带等装饰图案。自第六层砖起,至塔身最底一层之间,为整副帐幔的帐身部分,均以菱形雕砖嵌砌而成,人物图案有梳圆髻穿袍服的真人、赤身扎肚兜的童子、头戴尖帽舞蹈的胡人、顶盔贯甲的武士、轻歌曼舞的飞天、姿态万千的擒蛇力士等。动物图案有穿云破雾的蛟龙、仰天怒吼的雄师、背负珠宝的大象、行云奔走的天马等。图案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塔的南壁开有拱券门,门楣有石刻三世佛造像龛,门外券顶上方正中嵌砌一大型砖雕兽面,门外两侧上方是对龙和护法四臂力士。塔顶为明代重修,塔檐外挑,四角凌空,上置椭圆宝瓶,下为仰莲承托,最顶端有一火焰宝珠塔刹。因装饰华丽,此塔被考古学家誉为“真正的中国第一华塔”。
这座华丽的方轿内,抬着高贵的而清凉的佛法,在这清凉山乡之间,俯察着日益浮躁的世态,为一个个前来拜山的游人祛除着烦恼,抚慰着创伤。是的,塔身内空,塑有庄严佛像,慈悲为怀。塔前便也常年香烟缭绕,飞舞着一缕缕善良的心愿了。
上山的路大小不一,有沿着山脊缓缓而上的大路,也有穿行在满山翠柏、乱石之间的小路。我们自然选择了极富情趣的小路。
顺小路迤逦而上,翻过一处山坡,远远的山坳间,一座秀雅的白鹿院便出现在眼前。相传唐王李世民曾被王世充追杀至清凉山,被一白鹿引至此处藏身,才逃得性命。于是李世民登基后,便下令在此处建立殿堂,供奉佛神,以作白鹿救命之念。如今,白鹿不知何处去,满山苍翠静无语,深山之间藏禅院,唯留殿阁连天地。白鹿院内,有一古井,井内甘泉清冽,水位旱涝不变。井上有奇石,置辘轳,把大地无限的心事一桶桶解读。我们立于井沿上,绞动辘轳,在井口溢出的清凉中品味着山间的禅意,陶醉不已。
出白鹿院,穿过层层梯田之后,登山才真正开始。抬头仰望清凉绝顶,山顶庙院仿唐塔式南天门若隐若现。隐隐约约有鞭炮声从山顶传下来,那定是善男信女们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呢。我们不禁加快了脚步,想要早点融入那热闹又宏大的场面中去。
可是,爬山可不是慌张的事,那犹如诸葛武侯摆下的八卦立体大阵一般的山石,以及山石之间若有若无如垂挂下来的小径,让人不得不静下心来,手脚并用,披荆斩棘,才能艰难地步步向上。我们虽正值年青体壮,却还是爬得大汗淋漓,脚酸腿疼。然而,几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们也没有走大路,而选择了小径,便不由人不佩服了。她们矫健的步伐丝毫不亚于我们两个青壮年。更有三个十来岁的小孩子,像是本地人,没有大人的看护便来“游山玩石”了。嘿,那仨小子,哪不好走就走哪,踩着乱石,攀着树丛,欢声笑语,一会便超过了我们。我看着老少三代人登山的情景,不禁豪情顿生。这个世界在前进哪,一代代人都在不断地攀登,在不断地战胜困难向前行。到底是什么在推动着人们的脚步呢?是信仰,是追求。山高人为峰,有了这种气势,美丽的大山便也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老人们走得稳重,但体力衰弱,需要走走歇歇;小孩子们爬得欢快,但后力不继,也要走走停停。独有我们二人,尚处在年富力强之时,所以我们既爬得稳健,也耐力持久,几乎是一口气登上了山顶。
山顶庙院的规模并不大,但却不妨碍善男信女们对大山的崇拜。不大的院落中,鞭炮阵阵,香火鼎盛。人头攒动中,便萦绕着一股祥和的气氛。登上庙院南侧的高台,俯察四周的万千气象,不禁让人心胸开阔,激情满怀。轻轻的山风吹来,大汗还未落尽的我们,顿感清凉不已……
作者:河南安阳市龙安区马投涧乡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