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中,幸福和快乐是每个人心之所向,但很多人却常常将两者混为一谈,以至于在追寻幸福的征程上误入歧途,甚至落得个乐极生悲的结局。
幸福与快乐,虽都能带来愉悦之感,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快乐往往是短暂的欢愉,如夜空中的流星,转瞬即逝;而幸福则是一种长期稳定的情绪,似宁静的湖水,恬淡悠长。快乐来得快去得也快,强烈而急促;幸福则平和而持久,给人以内心的安稳。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幸福和快乐更是相去甚远。幸福源于内源稳态系统,当我们达到内部平衡时,幸福感便油然而生。此时,我们的需求仿佛消失不见,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处于一种绝对的和谐状态。这种满足感并非来自外界的刺激,而是内心的宁静与平衡。就如同在海滨度假,躺在沙滩上晒太阳,感受着阳光的温暖、海风的轻抚,内心的满足便是幸福。我们会感叹:“真是太舒服了,不是吗?夫复何求!”旁边的人也会回应:“嗯,简直完美,躺着别动。”
与之相反,快乐由外部稳态系统产生。某些外部刺激给大脑带来愉悦感,让我们远离平衡状态,向着过剩的方向偏离。比如在夜店尽情跳舞、从滑雪道上全速滑下、吃巧克力等。快乐比幸福感强烈得多,但它完全依赖于外部刺激。我们会惊讶地问:“啧啧,这是什么啊?太好吃了!” 而对方会回答:“没错,简直是美味!你还想再来点儿吗?”
综上所述,幸福和快乐由两种不同的生理系统催生。幸福源自内心的平衡,当人体内达到平衡,所有需求消失时,人就会感到幸福;而快乐来自外部的刺激,当身体和大脑受到刺激远离平衡状态时,人就会感到快乐。“幸福”一词描述由内源稳态系统产生的愉悦感,“快乐” 则是外源稳态系统催生的感觉。
然而,在当今社会,人类似乎陷入了一场由外源稳态主导的竞赛。积累财富、渴望买更大的房子、更漂亮的包包、更强劲的汽车,或是去餐厅大吃一顿,这些消费主义文化的具体表现如同病毒一般蔓延全球。人们肆无忌惮地消费着有限的资源,制造污染,将整个人类的延续置于险境。
为了满足外源性快乐,各种产业应运而生。奢侈品和快消品行业为不同收入水平的人提供对生存毫无用处的产品,助长了跟风和囤积物品的快乐;人们在对幸福的追求中常常找错方向,越是追求物质、寻求快乐的时刻,结果却越是失望。如今“物质至上”“娱乐至上”的生活方式成为了人们获得幸福的最大障碍。生活并非每时每刻都充满欢乐,佳肴虽可口,但吃多了会难受;美酒虽甘甜,快乐却不会随杯数增加而增加;话语虽投机,也总有谈兴阑珊的时候。持续狂喜的结果必定是筋疲力尽,乐极还可能生悲。
幸福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心境,它来自内心的平衡和无欲无求。要想获得长久的幸福,我们就需要最大限度地降低自己的欲望,减少外部刺激,将身体调整至稳定的平衡状态,并用心去享受这种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翟海潮:笔名海潮,工学硕士。系中国化工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著有散文、品评文章500余篇,出版长篇小说《铁哥俩》以及《心想事成》《诗画品红楼》《企业百论》《胶黏剂行业那些事》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