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之旅>> 大话古桃州安吉往昔 正文

大话古桃州安吉往昔

2020-04-23 12:57 文/宋舜田 原创

大话古桃州安吉往昔

安吉背倚天目,面向太湖,地理位置优越。根据最新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安吉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春秋战国时期,曾一度成为越国的国都,至今还发掘出许多早期越国活动的文化遗存。到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安吉更成为鄣郡的郡治所在地,经济文化都遥遥领先于周边,成为吴越两地咽喉所在,一度十分繁华。汉初吴楚等“七国之乱”以后,鄣郡迁治宛陵,安吉有所衰落,但毕竟久承王化,所以,自三国到唐宋年代,一直人文鼎兴、英才辈出。更加上天目巍峨,苕溪如带,风光旖旎,有著名的“鄣南八景”,所以安吉尤其美名远播,游宦争羡,未至安吉,已然心向往之。例如宋朝彭修所撰的《东岳行宫碑记》这样描述安吉:“湖之安吉,群峰回环,嵱嵷崨嶫,长溪萦带,靡迤溶漫,地富丝枲,人用饶益,豪商杰贾,万里辐凑,为东南大邑”。如下桃州安城旧城门: 

根据同治《安吉县志》(建置)载:“(旧唐书地理志)武德四年(621)置桃州”,历史虽然短暂,但古桃州的称呼因此而得,如唐代诗僧皎然在《桃花石枕歌送安吉康丞》这首诗的序中说:“安吉古桃州也,今为吴兴右邑”;明代安吉人陈良谟在江志序言中说:“余幼时于舅氏家尝睹抄本《古桃志》一卷,残缺已甚,亦莫知所自始”,可见古人很喜欢称呼安吉为桃州。因何将安吉改称桃州原因不详,皎然所称的安吉,是已经迁治于落石山东南的时候,当时尚无城池。根据皎然诗的内容推测,称桃州可能是因为相距县治不远处桃花山出产桃花石的原因。当然安吉不止一座桃花山,较有名的就有两座,到底是哪座山出产桃花石,今天已经是无考了。但以我推测,桃花石应该是海洋生物化石,远古时期,太湖流域都是一片汪洋,所以是安城(安吉老县城)附近桃花山更合情理。元末明初,安吉县治所筑城后,县城极像一个桃形,所以称为桃城,这是属于巧合了。

但安吉在经历了明朝和清朝的统治之后,百业萧条,人民困顿,变成一片荒凉景象。清朝康熙年间来安吉当知州的曹封祖,在其主持编写的康熙《安吉州志》序里,记载了他初到安吉时的情景:“己酉(1669)之秋,封祖来莅兹土,目击州治之荒凉,民人之凋敝,与夫堂庑衙宇之就倾,城郭堤梁之久圯,未尝不惨然在目。展卷周览,若有大异于古之所志”,可见安吉当年荒凉破败的景象。清朝乾隆六年(1741),刘蓟植到安吉任知州。“(安吉)当天目之麓,数被水患,而山田奇零,高下迁缀,主者或自不省记,多忿争,诉牒日至,穷年事奔走,唯振恤之急”(刘蓟植《重修安吉州州学记》)。他感觉安吉日渐衰落,主要是安吉当天目山之麓,经常发洪水,加上土地贫瘠,田地零零碎碎,难得有丰收年景,人民生活贫困,因此长年争讼不断,这是造成安吉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不仅老百姓贫穷,就是前来做官的官员也很清贫。刘蓟植的前任知州高崇徽是陕西武威人,在安吉当了9年知州,卸任之后竟然缺少路费回家,骑马而来,骑驴而去,最后还是靠刘蓟植帮他募捐,才凑齐路费回家。刘蓟植所说的安吉久困山洪之患,土地贫瘠,田地零散的情况是存在的,但作为上游的孝丰情况自然更加严重,那孝丰自明朝立县以来,为何会人文鼎兴,学风日盛,像陈兆仑(雍正年间进士,钱塘人即杭州人,刘蓟植朋友)所说的“后出之县为大国,而奉敦盘”呢?这主要是明初朱元璋横征暴敛造成的。如下安吉县独松关:

大话古桃州安吉往昔 

元末因为江浙一带是张士诚的地盘,因此朱元璋最后消灭张士诚,夺取政权之后,为了报复江浙一带的无辜百姓,对江浙地区加重征税。朱元璋认为湖州府一些地方势力帮助张士诚抵抗他,所以对湖州赋税征缴程度竟然居江浙之首,超过宁、绍甚至杭州府。安吉虽处苕溪之滨,但相比于江浙其他县区,安吉东西南皆多山,又只能算个山区,属于山陬僻壤,只不过发祥得比较早,元代以前人文鼎兴而已。所以明朝加重赋税,安吉则首当其冲,这也引起安吉积贫积弱,百业凋残,人民强烈抵抗。东汉分故鄣设安吉县的时候,是因为该地守土拒贼,汉帝嘉之,赐名安吉,但到明朝立国一百多年之后的弘治元年(1488),再次添设孝丰县的时候,却是因为山路崎岖,强梗难制,凡遇催科,动辄不服(孝丰县名为明孝宗所赐。根据王珣创县碑,孝丰第一任知县杨达及官员正式赍印上任的时间是弘治元年,即公元1488年,孝丰县志及黄朝选序均载孝丰县自弘治元年始。成化二十三年明孝宗即位并未改元,第二年才改元,所以建县是1488年。今县史及各类资料言孝丰1487年建县,谬矣)。又一百多年后万历十七年(1589)王圻所作的《安吉州题名记》中载:“其民尽力于播种而所入者无几,其士奔走于衣食而废业者相半。讼狱繁兴而赋敛难继……,安吉虽僻处万山间,而军需之供给,丁壮之往来,视他邑为独繁焉。”

清朝为游牧民族进中原,不熟悉农耕国家,所以对明朝的赋税政策依样画葫芦,基本上沿袭了明朝数据,因此,安吉赋税从宋代的轻徭薄赋,到元代逐渐加重,到明清时期已经十分沉重。征税成了官府最头痛的事:“征缴频呼,日不暇支”(清初姚延启《李侯去思碑》)。康熙五十七年(1718)来安吉任知州的林元凯,他爱民如子,因为岁歉不忍逼着穷苦人民交粮交税,结果公库亏损被解职,老百姓不忍心让他受到牵连,结果家家踊跃来交赋税,请求上官免除责任,结果不久又官复原职了。如下安吉县独松关简介:

大话古桃州安吉往昔 

据统计,在宋代,安吉的赋税主要是绢1.7万多匹,到元代除了丝之外,增加了棉、稻米,到明朝洪武年间,不仅要征丝,还要棉、麦、大豆、米等等,并且加上各种徭役,所以老百姓不堪重负。那孝丰县为何在在立县后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呢?这主要是山阻路险,舟楫不通,老百姓群起负险抵制。“视官府如儿戏,负钱粮如等闲,有所追摄,辄便举号鸣锣,执拿凶器,呐喊拒捕,互相应援……,负租犯法者间亦捕获一二,或中途抢回,或就狱劫去”(明湖州府何显《请升安吉为州疏》),所以官府没有办法。第二个是因为朱元璋在征张士诚的时候和明初,孝丰人两个人的政治投机,《孝丰县志》(义行)记载“章卯,一字辰首,富甲一方,急公好义,里党贫者皆蒙其施济。太祖(朱元璋)征张士诚,助饷十万,米数千石,敕赐义官”。“许伏四,明初助开河、抗旱灾,出谷饷费元帅(费愚)军。子仁,原名崇,字伯高,当明初赋税重,具呈当道,乞宽减……”。最主要的是还有两个人的出钱出力,拼着老命伏阙上书,终于取得了成效。“许椿一,廪生,伏阙上书为县改折,到今民受其赐”。“吴璞,字宾山,议叙授德藩纪善,家素丰,性豪爽。宏治(弘治)间邑绅许春(椿)一伏阙上书,创议折色,助金三千两。”弘治明孝宗是一位英主,可能考虑到实情,终于为孝丰县减免打折,减轻了孝丰县的税赋。再加上孝丰县鄣吴村吴维岳的祖父南山翁吴松,他兴义学、敦教化,仅鄣吴吴家一门就连中四进士,树“甲第联芳”牌坊。吴维岳自己为明朝诗坛“广五子”之一,且慧眼识英才,他提拔的十个人才个个出类拔萃,其中就包括张居正等名流,所以一时孝丰名声大振,远远超出所被领的安吉州。这也为孝丰文教树立了一座丰碑,所以学风日盛,人才辈出,也走上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所以,后来者居上,各方面反而超过了建置久远的安吉。

相反,安吉周边安徽的广德和宁国等县市,在明朝时期则属于直隶江南府,因为明初建都南京,广德则是朱元璋征张士诚时调兵遣将的地方,用现在的说法叫“革命老区”,所以受到优厚的待遇,税负较低,宣歙等地也都受其恩泽,以至于百业兴旺,商业发达。这也造成徽商挺进江浙的特殊现象,明清时期,不说江浙其他的县市,就连“钱塘自古繁华”的杭州都是徽商唱主角。徽商越做越大,并且同官府关系千丝万缕,出现官商一体的红顶商人。直到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安吉县不管哪个偏僻的小山村都有徽州人开的商店,徽派建筑更是遍布江浙城乡。不过徽商有强烈的归属感,大部分徽商赚钱后都到老家兴建住宅,投资教育,当然经过明清两代几百年的浸润,到民国后期,徽商大多在当地落地生根了。如下是清.乾隆年间立安城桃州石碑:

大话古桃州安吉往昔 

安吉的渡口:自湖城西门往西,沿着西苕溪而上,有一个重要的渡埠,那就是安吉的小溪口。从小溪口再逆水而上,还有三十多公里的主航道,西苕溪上的这条黄金水道,在把安吉分成南北两大板块的同时,历史上更是给两岸出行的人们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为此,安吉的渡口也就应运而生了。渡口的出现,给隔水相望的人群带来了希望、提供了便捷。人们记忆里的安吉渡口,更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休戚相关。一处处渡口,就像一座座连接过往人群的活动浮桥,它打破了天然屏障。

递铺以前有一个洪紫渡,1975年10月的一天下午,该渡口船上已经有了渡客十四人,这时有一对夫妇拉了一部双轮车,车上有八百多斤重的货物,要求同时过渡,因为那天上游水库放水,水流湍急,渡工和渡客都在劝阻:“让人送过去,再过车。”夫妇二人不听劝阻,将重车硬推上船头,船到对岸相距三米左右时,因船头过载太重,船身摇摆不稳,渡工无法控制,致使引起钢丝索上的铁钩断裂,船身侧翻下沉,渡船上的渡客全部落水。当时渡工下水抢救起三人,渡工因此腿脚受伤。其余渡客自己游上岸,有一位落水的女渡客因不识水性,抢救不及被水冲走后溺水身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交通设施的完善,安吉境内在西苕溪上相继建成了十多座大桥,这些大桥的建成将天堑变成了通途,加之陆路交通的日趋发达,全县公路网格化逐步形成,渡口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人们对渡口的依赖性也随之减退,成了永久的记忆。如下是安城镇新立城门加高记石碑:

大话古桃州安吉往昔 

以前,安吉的公路网络覆盖小,公路运力不足。后来的机动车辆运输逐渐替代了渡运。到了2003年以后,安吉县境内开始撤消渡口。2005年12月,仅剩最后一个渡口的梅溪荆湾渡口也被撤消,安吉的渡口正式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但是,人们一直还保留着对渡口的怀念,像最具人气的递铺马家渡、梅溪上摆渡等好几处渡口,现在的地名还是沿用着当时渡埠的名称。安吉境内的渡口,在历史上有着它的辉煌。据1988年出版的《安吉县志》记载:“清代晚期,安吉、孝丰就有马家渡、乌象渡、上摆渡等渡口20余处。”其实,没有经过登记的渡口远远不止这个数。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对渡口的管理,安吉县人民政府专门成立了渡船管理委员会。从1961年安吉县委的一份资料上了解到:在安吉县西苕溪上游共有民间在册渡口27处,渡船29只,分布在荆民、晓墅、梅溪、安城、三官、递铺、塘浦等七个公社,其中以安城为最多。安吉县的渡口从服务对象上区分,分别为交通渡、农渡、专用渡等三类。交通渡一般因渡运量较大,属于社会公共交通;农渡则主要为当地群众或农业生产服务;专业渡口一般为厂矿企事业单位内部专用。到了1988年,安吉县的所有渡口改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管理,安全工作则由航运管理所负责监察处理。那一年,将全县所有渡口的木质渡船,全部实现了钢质化,并新增手摇钢船1只,结束了一直使用木质渡船的历史。渡口虽然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但是,也为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是在农忙、集会、节假日、看电影等时段,抢渡、超渡以及其他违章摆渡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对人民的生命财产也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有些渡口也曾发生过一些辛酸的往事。如下是安吉县安城古城龙山八亩墩越国贵族墓园遗址图:

大话古桃州安吉往昔 

独松关,是中国古城临安(今浙江杭州)西北关隘,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双溪口关上自然村。历史上,独松关与位于杭州的幽岭关、百丈关称“独松三关”,是南京京城临安北侧的的主要屏障,只要守住独松关,也就守住了杭州北来的兵患,因此,独松关是古时候兵家必争之地。青同治版《安吉县志》记载:“独松关,宋建炎年间(1127-1130)兵起,垒石为关,名曰独松关”。该关隘为块石砌筑,长23.5米,宽13米,高约6.6米,占地面积305.5平方米,现仅存山溪以西部分。

独松关古驿道,实为临安(今杭州)至健康(今南京)陆路捷径之要道。现仅存上关自然村至余杭百丈镇独松村段约1200余米。《元和郡县图志》载:杭宣驿道从杭州北至宣州共469里,明代前设驿站。独松关即为宋、元时期的驿站之一。清光绪版《孝丰县志》记载:“独松关在独松岭上,自天目而北,重岗结涧,回环数百里,独松岭杰峙其中,岭路险狭,东南直走临安,西北侧道安吉趋广德,为江浙境步骑争逐之交”。独松关及古驿道,一直是古代杭州至南京的陆路捷径和兵家必争之地,在古代军事上具有十分重要地位。三国时,东吴大将凌统曾走过独松关古道;北宋宰相王安石也曾从南京到杭州走独松关古道到釜托寺。古道两侧翠竹延绵、古道双石板桥,为保护国家级重点文物立起新碑,保存完好的四板石桥,这段最完美的古道印证了前辈石匠的完美作品。曲桥、石拱桥,目前与余杭交接出基本没有古道印迹。在航拍下可以看见独松关的印迹。

安吉白茶是一种烘青型的绿茶名茶。自古种源难得,茶树难养,以野茶为稀贵。据宋赵佶《大观茶论》记载:“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而在安吉就有野生白茶树,据《安吉县志》记载:孝丰镇的马铃冈就有数十棵,“枝头所抽之嫩叶色白如玉,焙后微黄,为当地金光寺庙产”。此外,在安吉天荒坪镇大溪村横坑坞800米的高山上有一株百年以上白茶树,嫩叶纯白,主脉微绿。溪龙乡通过扦插、引种,繁育为现在的安吉白茶。  折叠编辑本段特色 安吉白茶以白、活、香、鲜、清为特色,其鲜叶、干茶均叶白脉绿,颜色鲜活,茶叶汤色清澈、透亮,喝一口鲜味足,香气高而持久。技艺安吉白茶手工炒制过程分为:采摘、摊放、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复烘、收灰干燥七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特别要求,其中鲜叶只能用春茶前期20来天的鲜叶。采摘一芽带一片或二片真叶,不带奶叶、鱼叶。由于叶片极薄,茎梗粗,杀青理条对温度有苛刻要求,否则非焦叶即红梗。做到叶不焦,梗不红,而又要保持叶张完整,除要求有正确的温度外,还要保持苛刻的湿度,需要极高的手感和手法。由于手工炒制其技艺难以掌握,加工批量小、速度慢,现一般用机器炒制代替。现安吉县溪龙乡掌握白茶手工炒制技艺的仅有陈守彬、钱义荣等几人。安吉县溪龙乡已着手对白茶手工炒制进行培训,进一步传承推广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如下是巍巍孝丰云鸿塔图:

大话古桃州安吉往昔 

安吉竹景:在30年前,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西冷印社副社长、书画大师诸乐三先生(1902-1984)的侄女的口中,大概了解了竹乡安吉和安吉邑人书法篆刻大师吴吴昌硕和诸乐三,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诸乐三先生是仁爱之人,他有着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一样宽容仁厚。因而从诸乐三先生的水墨竹图中,每每可以领略安吉竹子的神韵。后来看了李安导演的奥斯卡奖电影《卧虎藏龙》里展示的绵绵无际的大竹海,李暮白和玉蛟龙在竹林飞驰的画面,用人物的白色去衬托出整片竹林的绿色,在淡定的场境中,创造出竹林飞翔的美感和梦想,使我对安吉的感受益深。在大竹海的大背景下,《卧虎藏龙》将唯美的画面和飘逸的武打结合,产生出一个从武侠的外壳讲的关于人心的故事,不乏武侠文化中所蕴涵的禅理以及的关于人生的思考,极具东方神韵,从中映射出了中国人的哲思意境。

安吉是一个山川秀美的去处,尤以“竹”而闻名天下,素有“中国竹乡”之美誉,是中国的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县。明朝甘元鼎《孝丰道中》赞竹乡安吉为:“川原五十里,修竹半其间。眉际兰漪度,衣偏紫翠删。结亭宜就水,望气似临关。钱谷劳劳吏,经兹倍腼颜。”史志据说1800多年前,汉灵帝刘宏(156—189)根据《诗经?无衣篇》中“安且吉兮”一句,给这片土地赐名叫“安吉”。安吉县面积1886平方千米,人口45万,森林覆盖率达到69.4%,拥有竹林面积近105万亩和1.35亿支毛竹,列中国十大竹乡的第三位。安吉茶叶生产普遍,唐陆羽《茶经》载:安吉、武康两县茶叶为浙西上品。竹和竹笋更是境内特产,白居易《食笋诗》有:“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山夫折盈抢,抢来早市鬻。”诗中“此州”指湖州,安吉为湖州最主要的产竹县。安吉山多田少,旧时百姓的生息全赖山竹冬笋,若因幼笋被刨,竹子难以成林,便断了百姓生机,故此安吉百姓重于护竹养竹。

据同治《安吉县志》载“春笋被掘,乡民生产无着,故乾隆十六年(1751年),绅士吴洪范等,嘉庆十年(1805年)绅士张晋辅等,迭次以偷笋呈控县宪刘洪、府宪德善,迭奉批准勒石严禁,石碑现在县署大门外,于此以昭法禁。”早在200年前(1808),安吉人已意识到要保护自然环境,立《奉宪禁碑》于安吉与余杭、德清交界处的凤凰山双溪口。志载:“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在今凤凰山乡双溪口村。”(1994年版《安吉县志》)。到了安吉,哪里都能看见那漫山遍野一望无际摇曳多姿的翠竹,观景访竹“藏龙百瀑”景区,位于安吉县南端处天目山崇山峻岭中的天荒坪,与临安毗邻,景区距县城20来公里。安吉多山,天荒坪峡谷又深又狭又长,涧深壑幽,盘山公路沿途两边千米高山对峙,奇峰林立,弯弯的山路一边是陡壁一边是悬崖蜿蜒而上,悬崖上是风舞竹蹈的莽莽竹海,大巴加大马力沿着盘旋而上的山路,高高低低的山峦间,布满了毛茸茸、郁郁葱葱的竹子,层层叠叠,密密匝匝,春风吹过,起伏荡漾。

过了两个穿山隧道,又过了半山腰上亚洲第一的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不久,终于到了天荒坪镇大溪村“藏龙百瀑”景区,漂流的小溪边有一家农家餐馆用餐。这藏于深山之中的餐馆生意蛮好,上的是农家菜,除了老豆腐、清水鱼外,桌上的绿色野味“竹林土鸡”和腌笃鲜等,大多都是用与竹笋有关的百笋风味,虽然不是很丰盛,但鲜美的菜肴,吃的是蛮爽口的。安吉冬笋和笋干美味可口,不仅含有人体所需的糖类、蛋白质、脂肪和纤维素,而且还含有九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各种维生素和磷、铁、钙、镁等元素。喝着同行老庄带来的绍兴陈酿,浓郁的味道,又听着潺潺的溪流声,也是趣味盎然,连干了四碗才作。“藏龙百瀑”,景区方圆有30多平方公里。“藏龙百瀑”坐落在密林险崖、翠竹连绵的群瀑之中,瀑布落差最高达60米,水色清澈,水声轰鸣,飞珠泻玉,是由众多瀑布而下所组成,故名“百瀑”,是浙江最大的瀑布群,人称“浙北第一瀑布谷”。这里云山环抱,空气清新,更有流水、小桥、栈道、茅廊、索桥,以泉、涧、瀑、岩、植被、动物等自然生态景观为主体。景区内物产丰富,尤以四大“仙物”闻名,分别被封为“仙茶”的白王茶、被封为“仙水”的山涧泉水、被封为“仙桃”的安吉山核桃、被封为“仙药”的近百种珍惜药材。景区内多种野生动物和珍贵的中药材,近百种国家保护级树种,尢以接骨木、野三七、金银花等闻名于世,相传明代名医李时珍曾到此采药,人在其中感受到另外一番风味。现下山的出口处有专门销售山货等土特产的购物区,山核桃、白茶、笋是当地的特产。竹叶茶具有生津止渴、消热解毒、清心凉肺,解渴消暑、化痰解毒利尿功效。想想竹叶茶常喝对人有益,也不虚此行了。

据《安吉志》记载,嘉靖十年间,安吉山核桃被征为朝廷贡品,其中藏龙百瀑的山核桃更为上品,成为衙门首选。进入景区后,小路边飞瀑流泉、龙吟传声,两旁悬崖叠障、奇峰林立,翠竹连绵。听介绍说,这里空气中负离子含量超过10万,是个天然的大氧吧。但潺潺的小溪旁的山路陡峭,沿着一条窄狭的石级路向上攀登山间竹道,曲径通幽,使人感到小道曲曲,竹阶绵绵,竹韵深深。投身于这个大自然怀抱,在竹海里倘佯,一步一景,步步形胜,尽是“山绿、水清、气净”之感,真是一种享受。虽然竹海里的夏天气温凉爽、宁静幽雅,一边登高,又兼一边观景,可在彩虹横卧的“虹贯龙门”(人称小黄果树)竹亭里小憩。

接近山脚竹林边有一2007年建的“柏年亭”,碑记大溪村邑人施柏年(1902-1981),民国时历任大溪村村长、浮玉乡乡长(后改为山河乡、天荒坪镇)和白水区“党部书记”,解放后为开明人士。其子孙为感谢当地和百姓对施柏年的关心照顾和旅游开发需要,出资而建。修桥、铺路、造凉亭,造福乡里,此举也是一大善事。

据介绍景区内还有一段太平天国“小梁山”的历史故事,以及后人所保留的遗迹。据史料记载,长龙山又名“太平天国小梁山”,因当年忠王李秀成率领的太平军在长龙山上演绎了一场“长毛战清妖”的英勇故事而得名。呈宝葫芦形的“藏龙山寨”隐藏在口狭肚大的山谷之中,只有从山顶俯瞰才能发现有一不大的村落,有村民约300余人。“藏龙山寨”建村历两百年左右,据当地老人介绍,该村村中居民以李、翁、施三姓为主,祖先均为太平军余部。由于山寨位于湖州、临安两市交界处,成了兵家割据一隅的理想场所。那高山之中的层层梯田是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佐证,那“太平洞”是当年太平军打造兵器的“兵工厂”,那“看灯台”是太平军将士用以观察敌情的“哨所”。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长龙山上,太平军将士坚持战斗了四年零五个月,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悲歌。仍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史实记载:清咸丰“庚申十年(1860)正月,李秀成从芜湖发兵七千人,从安吉一带的小路昼夜兼程,偷袭杭州。”说明当年忠王李秀成是到过安吉的。

根据最新安吉龙山考古报道: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揭晓:“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园进入终评”, 近日,国家文物局官方微信公布了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20个考古项目入围终评。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园名列其中。安吉龙山107号古墓葬(俗称八亩墩)位于递铺街道古城村(原安吉县安城镇古城村八亩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山越国贵族墓群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座完整墓园。整个墓园由中心主墓、外围陪葬墓(小型土墩)和隍壕三部分组成,包括隍壕在内的墓园总面积达3.5万平方米,发掘共清理一座中心主墓和31座陪葬墓,出土印纹淘、原始青瓷等随葬器物500余件,另有大量以绿松石为主的玉石器巳转移至室内进行实验室考古清理。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品类型初步判断,墓园范围内的墓葬均为春秋晚期越墓。中心主墓为越国高等级贵族墓。

“这次共有36个项目参与初评,根据得票排名评选出入围终评的名单。”县文体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八亩墩发掘是继良渚遗址申遗后,浙江省最重要的考古新发现,对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具有突出贡献。这次进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不仅可以进一步总结提安吉的考古发掘工作模式,也是将“安吉经验”向全国推广的绝佳机遇。

宋舜田走马观灯大话故地2020年03月15日


      (编辑:鑫果)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