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之旅>> 张跃霞诗词选 正文

张跃霞诗词选

2021-04-12 09:58 张跃霞 今日文教周刊
张跃霞诗词选
       张跃霞,女,著名诗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祖籍山东,现定居上海。1977年—1994年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矿务局工作。曾任教师、科长、支部书记等工作。退休后于2014年开始走上了写作之路。至今已写了两千多首诗词。大部分发表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网络媒体。第一本诗词《彩霞诗词》已出版。第二本诗词《四季花香》准备在2021年出版。
       2018年以来多次在国家级诗词大赛中获奖。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书画家网艺术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华夏博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中马文学艺术研究院理事、特邀教授。中国人民艺术家、中国诗书画家网高级诗词家、中国散文网高级诗词家。

            寒梅迎春
朔冽寒凌岁末频,携霜裹雪喜盈门。
江梅傲立参天笑,渐进东凤细草闻。
百里清香千朵艳,十足妩媚万民珍。
高洁品质骚人赋,雅韵芳姿醉紫宸。
 
            春 意
日暖风和地气扬,岚烟紫雾玉盘梁。
千村沃野复萌动,万亩良田粟起秧。
细柳新芽枝上绿,倾情老燕栈边忙。
江南塞北出锦绣,海内神州醉彩妆。
 
             四 月
芳菲四月展娇容,照殿桃妖蜀客红。
岸柳绦帘濡雨得,征帆远影叱风同。
相思落瓣飘天外,碾作尘泥守土中。
乳燕雏莺歌自乐,姚黄魏紫慕英雄。
 
            桃 花
东君唤醒玉桃仙,绽放枝头贲美颜。
粉面娇姿堆万树,幽香沐露绘千川。
嚼文赋句说妍媚,舞墨挥毫画锦帘。
四月芳菲烟柳共,骚人雅士醉桃园。
 
           清 明
缤纷绿弇杏拂春,柳舞黄盈燕剪云。
万朵香妃开次第,千蛱彩翅伴东君。
风尘老塚冥烛祭,雨泪新词悼故魂。
血浴昨昔犹在目,英雄赤胆定乾坤。
 
          春 色
东君渡过玉门关,李杏约桃看柳烟。
碧草掀开银雪被,黄花抖落玉冰帘。
江南遍野秧苗壮,塞北连天麦浪翻。
纵贯神州千万里,金风玉露兆丰年。
 
           月 影
玉镜枝头映眼眸,清风抱柳鸟啁啾。
黄花点首参宫阙,绿水欢歌荡渡头。
美酒一壶邀月兔,嫦娥复舞醉西楼。
疏枝靓影银光泄,浩渺清波雅韵稠。
 
           游 春
几缕清香四面飘,三千雀鸟九方聊。
绵柔细雨涤枝朵,劲节清风舞柳绦。
遥听落瓣悲声怨,近看飞蝶戏桃夭。
野趣千姿几多惬,最是笛音漫山缭。
 
          说 兰
脱俗雅韵一丛兰,水墨丹青几世缘。
九道青岚千丈玉,百里花香万古传。
价重拾金春易买,才高八斗景摩难。
描情写意文人事,往古从今舞墨笺。
 
          国 花
富丽倾国几树花,瑶池坠落一仙葩。
雍容大气无一比,玉韵天香世代夸。
色艳端庄开锦绣,嫣红紫绿动京华。
千娇百媚承恩露,洛水神娥傍彩霞。
 
          落花时节
草长莺飞映古桐,群芳退隐绿葱茏。
红蜓惬意荷尖立,翠鸟舒翎唱柳丛。
卵杏盈枝堆笑脸,仙桃满树染朱彤。
鎏金稻麦接天浪,沐露扶风幻彩红。
 
         山 竹
空山雪覆雀鸦鸣,雾绕幽篁话真情。
万径天梯萧瑟寂,千峰玉带挂冰凌。
迎风绿浪复长笑,沐雨盘根固有形。
四季常弹瑶鼓乐,八方荟萃聚群英。
 
        仙 境
露挽朝霞览大川,松涛鼓乐响龙泉。
林深影漏珠光泄,草绿枝盈雀鸟欢。
古道通幽仙雾绕,云梯曲径曳轻岚。
仙都丽境神向往,水秀山明是江南。
 
         鹧鸪天·春
     雾绕弥山赛美裙,妖娆妩媚醉三春。暮雨催开桐叶绿,晨风漫卷柳绦纶。
     湖堤上,燕剪云,老牛田间正耕耘。花枝招展青葱伴,西子水畔看佳芸。
 
      喝火令·江南春
      细雨柔丝坠,清风慢渡江,柳帘浮动惹花香。蝶共燕舞颊岸,欧鹭荡舟旁。
      梨白瓣纷落,桃红又彷徨,游人鱼贯秒拍忙。同赏春情,同赏好风光,同赏江古镇,诗意在水乡。
 
      相见欢·江南春月夜
      灵山苏堤啼鹃,柳如烟。春到东风过处绿如蓝。
     湖水畔,古渡边,笑声连。明月当空,对影好缠绵。
 
      踏莎行·九州神韵
      如此多娇,分外妖娆,大河上下瑞气飘。九州穹壤紫雾缭,中华域内梦缘绕。
      打虎除妖,威震壤霄,丝绸之路玉带飘。民族团结尽舜尧,保疆御寇显雄骁。
 
      长相思·盼春
      清风拂,淡扫雾,情深意厚两心系。无奈相思雨。
      情一缕,在心底,寒烟枯柳梦何期?期盼春来续。
 
      行香子·月夜
     月照西楼,蛙鼓虫啾,绿荷漫舞碧波皱。微风拂面,窈窕杨柳,夜色缥缈。雾空濛,花影幽。
     夏夜无眠,梦短神游,时光泄,情意还稠。回首凝眸,遥路情愁,凝蹙眉头,心郁结,断肠柔。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