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磨”出来的精彩与乐趣 正文

“磨”出来的精彩与乐趣

2013-01-26 15:40 文/薛彩虹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周刊 2013.1.21 14版
      “好课多磨”正如“好事多磨”,即好事情在成功、实现之前,总会遇到许多波折,好课也是这样。说实在的,我有一个不喜欢试讲的习惯,总认为课前把课备好,一切课前准备充分,加上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总会有好的效果的。可当我经历《粉刷匠》一课的磨课之后,使我深深地体会了磨课的乐趣。懂得了课是需要多磨的,感受到好课也一定是多磨出来的。
      那是一次“送课下乡”活动,我选择了《粉刷匠》一课,通过让学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学唱歌曲,使他们亲自体验劳动的快乐。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除了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外,在教具方面的准备更是花费了我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我想,凭着我多年的音乐教学经验,面对一群小孩子,肯定会应对自如的。我怀着满腔热情及坚定地信心给孩子送去了第一堂课。到那里,我没有提前与孩子进行交流,课前也没有用轻松的谈话来缩短我们心灵间的距离,致使课一开始就陷入令我尴尬的地步。课后虽然老师对本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肯定,但对于我来说,孩子的冷漠与胆怯却一直闪耀在我的脑海中。虽然我的活动设计很新颖,特别是教具准备不仅很充分,更是有创意,但是反思这节课,我感觉不是一节好课,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没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真正体验到快乐。从大多数孩子身上看到的是勉强的笑,不自然的动作。看来,这节课我要好好琢磨琢磨了。借班上课本身师生之间不能知己知彼,也不会达到水乳相容。年龄小的孩子更会是这样。不了解孩子,你就不能走近孩子,更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同样的,孩子不熟悉老师,他们也不会从心里接纳你。我继续反思:提前不熟悉孩子也没关系,如果刚开始我不急于讲课,而是坐下来或走到孩子身边摸摸他们的头,拉拉他们的小手,告诉他们今天我们要在一起游戏,相信不会有开始那尴尬的那一幕。送课第一站,不是我给他们送去什么,而是他们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使我充分认识到无论怎样的活动设计,都不能忽视学生的身心特点,也就是说“学生是第一位的”。
      经过第一次送课后我自身的仔细琢磨,又使我对送课信心倍增,开始了第二次的送课。这次我做好了上课前的一切准备,提前来到教室熟悉孩子,很快我们很轻松地聊了起来。上课时孩子们出色地表现更是让我意想不到,特别最后作品展示环节,孩子们欣赏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脸上写满了成功的喜悦。孩子们相互之间的评论,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显然这次课又受到听课老师们很高的评价,这样的结果我想肯定是我磨课的成功吧。有了第一次磨课后的点点成功,我对磨课有了兴趣,促使我继续反思此次活动的全过程,觉得还有许多细节值得推敲。比如:在节奏谱的练习这一环节,我运用了水果宝宝来学习节奏,虽然孩子们也很喜欢,但与“粉刷匠”联系不大,在环节过渡方面还不够自然、巧妙。我转念一想不如用小刷子或小桶来代替更合适。还有在实践活动操作前的活动要求,教师交代的不够清楚全面。没有注意到细节。我们都懂得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实践证明确实是这样,由于我事先讲得不明确,致使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出现了些许的失误,“油漆”(其实是国画颜料)撒的到处都是,教具的收拾到位问题等。这些细节都应该课前考虑到的,而我却没有。“细节决定成败”,我坚信这一点,我要把每个细节考虑周全。于是我把教具重新做了一套,把每各个环节反复理了多遍。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练了几次,尽量使自己做得很完美。我不是在作秀,不是在表演,我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再次送课的教学效果,使我真正懂得了磨课的重要,深深感受到磨课带来的精彩与乐趣。
      上一节好课,不是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确实要做到千锤百炼,好课多磨。磨课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研究的过程,也是继承与创新,拿来与扬弃的过程,更是使教师的教学智慧、思维创新得以体现与提升的过程。磨课是促进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我会沿着这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今后我会伴着“磨课”的过程,来演绎精彩的课堂经典!
      (作者:山东省枣庄市临山小学)

相关新闻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