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探讨 正文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探讨

2013-01-28 15:12 文/谭志美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 2013.1.21 6版
分享到:
    【摘要】转变学生学习语文观念,用现代学习法学习语文。联系时代实际特点,在社会生存的需要上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责任感。作为教师要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情境,提供实践机会。
    【关键词】自主  合作  探究
    新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终身学习是新世纪的通行证,而终身学习又特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是新世纪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一个人一生的知识支柱。那么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为“学习化社会”的人终身学习提供什么呢?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主要任务显然不再是如何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与自学能力:学生的学习也不再是盲目地接受知识,而主要是打好基础。为未来的社会实践做准备。但长期以来,教师往往只重视研究教法,而忽视了研究学法。其实学法是教法的出发点,也是教的归宿。尽管学法有多种,如积累法、背诵法,但能产生实践效果的最终还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的方法。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这种学习方式呢?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联系时代特点,转变语文学习观念
    1.从生字的需要上,激发学习责任感。以前教师往往强调从兴趣、情感快乐的体验出发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来激发学习动机,是让学生先“好之”后“求知”。笔者认为兴趣属于情感需要,是人类的一种高层次的内部需要,学生并没有非学不可的意识。因为即使没有学习的快乐,还有别的快乐。而“生存”的需要是人类最基本、最低层的需要。所以教师在寓教于乐的同时,还联系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让学生认识到学会学习,即学会生存,充分激发学习动机。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不断涌现旧知识不断更新,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复杂多变,要应付这些挑战,每个人必须能“自主”地进入不同的知识领域,灵活地运用知识创新处理层出不穷的问题。因此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语文教材不过是个例子”,“自主学习,掌握方法”远比获取知识本身更有价值。
    3.让学生认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面对瞬间万变的信息时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越来越显著。语言文字是传达信息、获取信息的工具。学会使用这一工具,学会生存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去“求知”、“好之”,进而“乐之”。
    二、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语文的实践机会
    皮亚杰认为正常的人不迟于15至20岁达到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实际包含了中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年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迅速发展,他们的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得以提高。因此这阶段是他们学习方式形成的黄金时期,这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应以学生为本,以课堂为实践场所,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合作学习的意识,探究学习的精神。当然,强调学生为本,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从学生“学”的角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1.设定思维方向,引导学生多角度获取信息,摸索学习规律。“学法”即是学习目标和手段。在教学中如何以此为手段去“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呢?笔者遵循“整体感知——局部赏析——整体总结”的规律,从文体角度拟定多个思维方向是:把握主要人和事、作者思想感情——段落中心句、层次、品味佳词妙语句、与中心的联系,一篇文章构思、写作启示、语言特点。教师只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在“学生没有用规范的意识里,建立规范”,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
    2.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别林斯基强调欣赏艺术不能只是用“脑子去感受,而要有心灵的参考”。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心理过程。学习思维方向设定后,应让学生自主探索,寻求解答。作品主题、结构的不确定性决定“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不同,答案的错对应着重看是否能从中找到依据,哪怕是很幼稚的看法,教师也应认真对待。学生认识作品的过程决不是对作品的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个性化的再创造。如笔者让学生总结《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写作启示,学生竟然总结出了十条:
    (1)确切的比喻、拟人。(2)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3)准确用词。(4)寓情于景。(5)层次井然。(6)文段应有中心句。(7)描写要展开联想。(8)虚实结合。(9)用对比突出事物特征。(10)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写景。而笔者备课时只注意到前五条。事实证明,只有学生内心体验过的知识,才真正能铭记于心。
    3.既激发竞争意识,又培养合作观念。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但竞争并不意味着孤芳自赏,固步自封。教师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合作才能博采众长、营养智慧。合作伴随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合作就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收集资料、集体讨论、解决疑问。合作形式有两人合作、多人合作。每一组合作成员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学习的最佳搭档,要互帮互促,要为对方负责。每堂课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根据小组学习的效果,评出“最愉快的合作小组”。对于课文的识记由小组成员互相检查,教师随机抽查,如果学生背诵不过关,那检查人应引咎自责。
    4.教师应相机诱导,适当点拨。“点”即点要点、抓重点。“拨”即拨疑难、排障碍,正确导向。如笔者尝试让学生自己谈《济南的冬天》的整体感受,学生难以把握。笔者就相机诱导,将整体感知的思维方向具体化为填空的形式:这——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引导学生从读文的印象,文章具体描写的景物,情感的体验等方面思考。相机诱导、适当点拨,减少学生思维的难度,帮助学生排疑解难,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信心,但“点拨”并不是直接给予答案,而是一种旁敲侧击,仍应以学生探讨为主。
    5.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主动积极探究的精神,激发创新意识。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应让学生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教育他们不要盲目从书本、教师,要抱怀疑态度去学,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
    如:老舍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但有的学生对他写的“济南的冬天”的末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放在第五段末尾提出异议,认为这句不是对段落的总结,而是对全文的总结,应独立成段。他人的见解得到全班同学的赞同。教师应该肯定同学们的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并及时表扬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是可贵的,只有像这样小心地呵护,正确引导学生幼稚而富有创见的想法,才能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积极探究的欲望。
    以上学习方法的实践可简单表示为:教师设定思维方向——学生独立思考、查阅资料——合作解疑、交流看法——创新质疑、提出见解——积极探索、解决疑问,教师的主导作用贯穿其中。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举措,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责任。笔者认为教师只有让学生认识到“学会学习”是“学会生存”的需要,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求知动力,明确学习目标,转变学习语文的观念。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达到“教学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作者单位:云南省永胜县第四中学)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RSS订阅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