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正文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013-08-05 18:27 文/刘波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周刊2013、8、5、B6版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步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境界。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布置预习
  让学生养成自觉预习课文的习惯。每讲一篇新课之前,都要求学生准备好工具书进行预习,并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 如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资料,掌握生字、新词;了解作者及背景;归纳主要内容;记录疑难问题等等。同时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向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学生会因为要寻找答案解决这些问题,引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使学生不仅养成预习习惯,而且在无意中形成自学能力。
  二、指导学法
  学生刚开始自学的时候,往往不知道如何自学,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如关于读书方法,我向学生提出了“三到”的要求,即要眼到、心到、手到。所谓眼到就是要快,要全。了解全貌,掌握全局。所谓心到,边读边思考。手到就是要动笔进行点、划、摘、记,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记忆。在默读时“边看、边划、边批注、边思考”。教给学生快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背诵和记忆的方法等。预习时向学生提出:一篇课文要读四遍。第一遍是“认读”,初步理解课文的字、词、句,掌握课文的大意。第二遍是“研读”,探索作者思路,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题。第三遍是“品读”,品味文章风格、特色,掌握课文的重点、难点。第四遍是“熟读”,使课文了然于心,完成课文的外部语言向自己的内部语言的转化,把知识、技能初步运用于读写实践。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就能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自学能力了。
  三、组织交流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进行思考,那么阅读就成为无用之功。先让全体同学按同桌的两人或者前后桌四人就近展开讨论,人人发表自己的看法,都能得到锻炼。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代表围绕重点问题展开全班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要给予比较充分的时间,提倡学生互相争论,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在讨论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做到“引而不发”,起穿针引线、因势利导的作用。在全班学生对讨论的问题产生兴趣时,教师应作画龙点睛的讲解,使学生对问题有明确的认识。这样的讨论活动既有学生之间的交锋,又有师生之间的争论,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深化过程,活跃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四、引入意境
  在学习意境深远、感情强烈的课文时,注意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上,将学生的思维引导进入课文的意境中去,为学生的自学打下基础。在学习杜甫的《石壕吏》时,我问学生:“你们喜欢看电视剧吗?你们想自己当导演拍一部电视剧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一下子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语,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有一组的同学根据“如闻泣幽咽”设计了一个场景:配音:儿媳哭声,老妪哭声,老翁哭声。人物动作:一家哭作一团。背景:破败的屋舍,阴翳的树林,荒芜的田野,尸横遍野的战场,一切笼罩在黑沉沉的夜色中。课堂效果非常好,理解到位。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创造能力。
  五、总结提高
  在学生讨论展示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的自学情况给予归纳总结,深化提高。如学习《孔乙己》时,在学生预习的时候我提出了一个思考题:作者对孔乙己的态度。学生通过讨论思考,争先恐后的说:作者对孔乙己的态度是既同情又批判,同情他的悲惨遭遇,批判他深受封建教育的毒害,至死不悟。这些回答很不错,但还可以深化一下。我补充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精神。”学生要提高自学能力,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者单位:湖南省茶陵县云阳中学)

相关新闻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