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浅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赏识教育 正文

浅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赏识教育

2013-09-04 17:41 文\唐凤娥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周刊2013、9、2、B2版

 

       教师在工作中既要塑造学生的精神和开发学生的智力,也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小学低年级学生犹如一株株娇嫩的花枝,需要精心地培育,才能健康地成长。赏识教育强调的是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对学生多加鼓励,使他们在情绪上得到满足,使之学习心境保持“愉悦”,从而使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都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产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强化学习效果,并取得求知的成功。赏识教育所追求的是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让孩子“追蝴蝶”的那么一种教育境界。认为生命的终极目标是幸福,成长过程的最佳状态是快乐。是生命的体验、思想的继承,是心态的回归,心灵的解放、舒展,是观念的更新、语言的突破。那么如何实施赏识教育呢?
       1.尊重学生,学会倾听。儿童是成长发展过程中矛盾最为重要的时期。面对学生的诉说,教师一定要认真、专注地倾听,这本身既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也是学生的心理需求。千万不要以为学生说话没什么意思而不耐烦,甚至打断学生的话敷衍几句甩手而去,这会极大地挫伤学生想接近你的愿望,也可能从此他就会远离你,远离你所教的学科。
       2.教育学生学会赏识他人。这是一次普通的班会课,我让孩子们讲讲最近班级里发生的不良现象。很多学生把他们的手举得高高的,“李XX没有认真搞卫生”、“中午,魏XX和王X打架了”、“早上,张X没系红领巾”……整个课堂几乎成了孩子们的批斗会,你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眼睛的雪亮,一点点小小的毛病也逃不过,最后几乎是鸡蛋里也能挑出骨头。找到别人缺点越多的孩子越是沾沾自喜,而被批的孩子本是也不甘示弱站起来,绞尽脑汁搜索对方的种种不是。最后孩子们的心情,教师的心情落到了低谷,而教育效果却收效甚微。
       后来,我开始尝试用取长补短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会提高自己。同样在班会课上时,我对孩子们说:"你们仔细想想,最近咱们班里都有哪些同学表现得很好,值得你去学习的?"孩子的眼睛还是一样的雪亮,只不过这回他们把目光转向了别人闪亮的地方,在发现别人优点的同时照亮了自己。
       不管什么人,都希望得到赞美,有赞美才有前进的信心,有赞美才有对成功的渴求,才有对未来的希望,有赞美才能在愉快中成长。马克.吐温曾说:“赞美别人的同时,自身的境界也得到了提升。”让孩子学会赏识别人,从小懂得尊重他人,就是对自己的尊重,赞美别人就是提升自己。这样的道理将适用于他们的一生。
       3.教育学生学会自我赏识。低年级学生往往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更全面地认识自己,他们就是一张纸白纸,等待班主任教师用心引导,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特色。特别是对那些自卑的学生,班主任教师要适时地关心帮助他们,在课下多谈心,了解他们心里的真实想法,运用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于漪老师也曾说,教育就是用心灵去唤醒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的过程。我们碰到的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可能就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好的教育契机和突破口,未曾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只有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尊和自信,他们才会在生活中朝着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4.宽容学生,允许失误。 “没有不对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方法”,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我们不要过分去追究学生的责任,要从教师教学着手,查找原因,并努力去改变这种现状,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转变。不能发现学生有了差错,有了不足,就恨不得马上让学生改得一干二净,成为十全十美的人,"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应引以为鉴。
      5.了解学生,善待学生。要想搞好教育,就需要充分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厌学这一情况。原因是多样的:或感到自己基础差,或感到某学科没意思,或因教师不妥善的批评而赌气放弃,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几乎都是主观原因所致,不愿学、不想学,是他们的普遍心理。面对这种情况,若想实现教与学的双赢,该怎么办? 让学生“想学”、“乐学”就必须善待他们,如何做到这一点?美国一位作家这样评价教育--“对孩子们来说,一句赞扬抵得上十句责骂。”我国清代教育家颜元也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虽然谈得是家庭教育,但对于学生又何尝不是要“奖”呢?因此,了解学生,善待学生,是实现教与学双赢的重要途径。
       总之,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宽容的心态接纳学生,用负责的行为对待学生。当我们能够不断反思自己:我们的课能常给学生如沐春风般的愉悦感吗?我们的人格有足以感化学生的力量吗?学生在我们身上享受到教育的幸福了吗?那时,相信每一个学生、每一位班主任都会在教育中享受无穷的乐趣。
                                                    (作者: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金洞小学)

相关新闻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