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数学课的“四化”课堂 正文

数学课的“四化”课堂

2013-11-15 14:48 文/周银琴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周刊2013年11月11日A2版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未知世界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小朋友年少易学,急切想知道“是什么”、“为什么”。但是,往往由于层次的欠缺,始终未能如愿以偿,我从下面四方面解决了这个难题。
       一、时间比例化
       在数学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教师设计了较为合理的时间比例。根据教学需要,前5分钟做什么,第二个10分钟如何做,中间个15分钟怎样做,最后10分钟做什么,都必须要有一个较为系统的比例,著名教育家邱学华提倡“尝试”、“参与”的教学理念,时间比例化也就体现和践行着这一原则。教学注重效率,课堂四十分钟,不仅有老师的引导、指点迷津的时间,更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意识到课堂教学不只是老师的单向说教,自己也有了充分的学习主动权,也是学生的一种自我实现需要,这会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空间拓展化
       教室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学的大部分内容在这里实施和完成。不过教师们当然渐渐地发现这么小的空间范围还是给学生一个压抑和厌倦的感触,学习效率打了很大的折扣。这个时候,我拓展了下教室,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创造学习条件。如:在学习位置关系左右时,上下楼梯靠右行,单这样由教师说教,学生听起来特烦,又没多大效果并且也很抽象。我就分组让学生们到楼梯间去走一走,实践一下,体会一下,感受一下。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而且记忆深刻。同时,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这一原则。
       三、人物角色化
       小学教育应该是一种启蒙式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什么理念,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孔子老人推崇因材施教,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怎样把握这个施教方式。这是教育界一直在努力探求的话题,当然,不同的课程对教学方式的适应性有差别。人物角色化,对数学教学的尝试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如在分组讨论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差别,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纳入每个小组中的不同角色,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角色任务而进行合作,以达到印长补短的目的,使学生真真切切的学到知识,休会到自己在这个小组中存在的价值,同时,增加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这样,每堂课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那老师的这堂课也就成功了。
       四、内容形象化
       内容形象化对小学生的记忆库有很大的冲击力,也就是形象化了的内容,学生容易吸收、消化。例如:在教学“>”、“<”时,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学生总是记不清“>”、“<”。在今年的教学中,我不光采用儿歌让学生们进行记忆,我还把这个内容形象到我们吃苹果上来。如果前面这个大数我们看成是个大苹果,那我们的小嘴就得张大一点,才能把苹果咬到嘴里去,也就是它的嘴就得向前开大点,就用“>”。同理,如果后面的大数我们也看成是个大苹果,那我们的小嘴就得向后张大一点,才能咬到苹果,也就是它的嘴得向后张,就用“<”。这样的形象表述还加上我的支体动作,让我的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前让我花多节课才能为让学生弄清楚的问题,现在只用了一节课,学生做这样的题就只有少数人出错了。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大乌江镇凉风小学)

相关新闻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