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如何创设情境优化教学环境的实践与研究 正文

如何创设情境优化教学环境的实践与研究

2014-06-26 16:38 文/周瑞馥 科学导报今日文教周刊2014年7月1日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情境正是触及了长期以来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儿童的情绪领域。李吉林认为:“教育之‘情境’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1]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吉林提出的情境使得学生生活的空间不再是一个自然状态下的生活空间,而把它变成了一个富有教育内涵的、充满乐趣的生活空间。所以,教师要用尽一切办法让情境走进课堂,使课堂充满生趣。根据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好问、好交流的心理特点,我对低段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生活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可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相应的学习情感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但影响着数学教学的效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学教学的成败。
       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创设生活情境,调动求知欲,设疑引思。如让学生在购物情景中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在个人房间设计中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等等,让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融入课堂教学。
        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当学生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乘法”。一开始,很多孩子无所适从,这时我引导观察:“语文老师要求你们天天早上背古诗(指着黑板上的《草》),这古诗中就有乘法啊!”,学生听了觉得奇怪,经过思考想到了:一行诗有5个字,有4行,有几个字,就是5乘4,也可以4乘5。我表扬鼓励后,又适时地添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如果加上题目,有几个字,会是怎样的算式,为后续的乘加乘减学习埋下伏笔。在部分同学的启发下,大家争着发言:“教室里的日光灯管,是3乘2,2只2只数的有3个2,用3乘2算,比加法方便了,如果用加的话,算式要长一些”,“我的手指是5乘2”,学生还从有几块窗户玻璃,一组有几张桌子等方面举例,通过这些“身临其境”的乘法例子,使得孩子建构乘法的意义变成自己的了,不再是一句数学文本。
       在教学“两位加两位数(进位加)”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我把枯燥的计算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我设计了一个购物游戏,“好又多”超市的玩具柜上面明码标价,变形金刚26元、神气宝贝15元、机器猫27元、赛车37元、芭比娃娃48元、小熊威尼43元……师提问:“你们最想买哪个玩具?要付多少元呢,列出算式?”学生在精心设计的生活情境中,个个兴趣盎然,有的说:“我最想买神气宝贝和机器猫,算试是15+27。”有的说:“我最想买变形金刚和赛车,算式是26+37。”有的说:“我想买芭比娃娃和小熊威尼,算式是48+43。”……但各要付多少元呢?我顺势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有的用小棒,有的直接口算,有的拿手比划比划……这个学习内容学生很熟悉也乐于接受,而且对解决问题也很感兴趣,富有挑战性,让学生体验到一种成就感,激励学生进行更深入地学习与研究。
       创设真实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使他们亲切、愉快地参与学习,能学得轻松,能学得主动。可见,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把数学知识放入生活原型中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喜欢上数学。
       二、活动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的材料的兴趣。”[3]有趣的活动会使学生情绪高涨,带着浓厚的兴趣步入对新知识的探索。根据低段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组织一些学生为主的摆摆、数数、画画、猜猜等实际活动,使学生全部动起来,让他们在动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以动激情,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新知,迷上数学。
       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时,当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圆、圆柱体、球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学具搭一搭、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按4人一小组进行比赛。学生在紧张而有愉快的气氛中利用学具加以想象,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最后让学生按小组汇报。拼了哪几种图形?用了什么材料?这样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乐学情趣,学生表现得主动、无比兴奋,拼成的结果也丰富多彩。有的举手说:“我自己最喜欢机器人了,我们用了一个球体,一个正方体,两个圆柱拼成的。”有的说:“我当了回建筑师。我把圆柱当柱子,长方体当门,正方体当窗户拼成了一间房子。”“我们拼了一辆小车”……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争先恐后,亲切感受到数学活动的快乐,同时也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了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都觉得数学好玩,不再害怕数学了。这样不但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增强了数学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变成乐学,乐中求实。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他们在活动中为可以显示自己的力量,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感到无比的兴奋。实践表明,活动融入数学课堂,为数学课堂增添了活力,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属于他们的空间。
       三、交流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教师应利用这一特征,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让学生在争论时明理长智。在“比”的心理作用下活跃思维,领略深层思维的乐趣。在教学中,善于创造争论的情境往往能使学生深受感染,积极开动脑筋,齐心协力把问题解决、爱上数学。
       例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小猴子过生日,猴妈妈起森林超市买桃子,每个桃子7角,不巧袋子破了个洞。猴妈妈走了一会儿就掉了个桃子,再走一会儿又掉了个桃子,再走一会儿又掉了一个……请小朋友想一想,猴妈妈到家之后可能会损失多少钱?”生1说:“猴妈妈可能损失7角,一七得七,因为它掉了一个后,马上发觉袋子破可。”生2说:“我觉得猴妈妈回掉3个桃子,三七二十一,可能损失二元一角。”生3说:“我觉得它可能损失惨重,全掉光了,大概有十个桃子吧,损失7元钱!”生4说:“不可能损失惨重,因为桃子掉了,那袋子马上就会轻了,我觉得猴妈妈没有损失,掉了以后马上就会去捡起来了。”“我觉得可能掉了2个,二七十四,损失一元四角吧!”生5说:“可能是6个。”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讨论,巩固了7的乘法口诀,活跃了思维,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全班同学也能熟练地引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谐、民主的交流情境突出了新意识,同时使他们学会了与人交流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个体思维在集体智慧中得到升华。
       四、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苏藿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发现问题,产生矛盾,继而想问个为什么,想看看怎么回事,这时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也提高。
       如教《初认乘法》时,在学生初步感知“乘法”这个概念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今天是小兔的生日,来了10位客人,小兔要给每一位客人准备3个苹果。小兔要准备几个苹果呢?问题一出,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大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能把学生引向探求知识的道路,激发学生的兴趣,去探究,去发现。从课堂情况看,一扫过去那种启而不发的沉闷气氛,一上课学生就处于兴奋状态。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形成,也有利于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获得探究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交流中学习数学,在问题中学习数学,让学生主动快乐的学习数学,领略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嘉县大若岩镇桐州小学)
 
    【参考文献】
     [1]《教育研究》,全国“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1997年第4期.
     [2]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人民日报出版社.
     [3]苏霍姆林斯基,《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教育科学出版社.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