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教视点>> 班级分组教学的有效管控 正文

班级分组教学的有效管控

2015-10-14 10:25 杜红彪 本站原创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多年,其中班级内分组教学成为教学革新的一个亮点,很多学校凭此大幅度提高了教学质量,成为教学手段革新的受益者,如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等。
     其实早在19世纪初,西方就出现了分组教学制,有能力分组、作业分组、内部分组与外部分组等。其宗旨是为解决班级授课制下的不易照顾学生个性差异的弊端,达到因材施教共同提高的目的。本校自2008年河南省新课改教材实施时,就开始尝试分组教学的管理,通过7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管理经验,对分组教学的利与弊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本文在此重点论述班级分组教学的有效管控。
     一、班级分组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分组教学的出发点是为了使不同程度不同个性的学生得到更为合理的教育,其预期的成效是高于原来整体教学的。班级内分组绝不是按照学生学习程度的高低进行编排,而是依循动车组的原理,使每个学习小组都有学习尖子,让学习尖子带动本组学生积极探索求知。因为授课教师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组织教学,很难进行分类施教,假如依循学生成绩的好坏分编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就可能造成能力强的小组滋生骄傲情绪,能力差的易产生自卑感。课堂教学就会形成半边冷半边热的局面。同一个性的学生不要编排在一起,而是要混合编排,这样就避免了性格内向或外向的学生过于集中,班级内不会造成活跃程度一边倒的形势。所以,班级内分组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是:“优差相合,性格互补,起点相同”。如此,不同小组的成绩相差不大,竞争机制容易建立,学生积极性易于激发。是不是均衡成绩分组就是唯一的选择呢?也不是,假如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均衡地划分成绩,可以尝试按学习成绩好坏分组,但一定让小组间结合成帮扶关系,譬如A组成绩优秀,佼佼者多,可以和成绩不理想的E组结合,B组则和D组结合,C组可以在A与B之间任意选择。老师在预设问题和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按照学生程度的高低进行区别对待,因人而异,分类施教。
     二、分组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地位
     实行分组教学的课堂,该是怎样的教学形式呢?笔者曾到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发现该校的学生彻彻底底地成了学习的主人,成了课堂学习的主角。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很少,学生自学的时间很多。老师重于点拨,学生注重探究,很多小组的成员能够主动站出来,自己来担当教师的角色,为同学们讲解,其他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一个教数学的老师,在课堂上讲了10分钟不到,就离开了教室,剩下的是学生们自己相互讲授、提问、演练了。没有一个学生打瞌睡,没有一个学生不认真听自己的同学讲解。这样的课堂是一个人人争先恐后,积极展示自我的课堂,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之理念。教师此时看起来潇洒自如,其实教师自己备课一点儿也不能放松,教师成为学习探究知识的“带头大哥”,而不再是知识权威,不再“是真理的化身”。老师走下了“神坛”,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导引者、建议者、点拨者。教师不仅仅要坚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而且要融入学生们之中,使学生们减少甚至去除学习的依赖性,使学生们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内在潜力得以挖掘,这正是新课标理念所倡导的科学理性的教育教学行为啊。
     三、避免明星化与个别学生边缘化
     实践证明,分组教学实施一段时间后,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加强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但也会出现小组内表现突出的明星学生,学习小组为了本组加分,在课堂回答,小组竞争中,总是让某个成绩好爱展示自己的学生出面作答,结果造成个别学生的“明星化”,本组其他同学懒于回答,不积极思考了;有时候想思考,却被反应快的“明星们”一口说出,使得他们思维能力的锻炼过程没有了。不少学生渐渐被边缘化,沦为人云亦云的帮衬,摇旗呐喊的“观众”,这是分组教学中不易消除的弊端。怎么消除这个弊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抢答稍作限制与调整,采用轮流发言、抽签发言、小组竞争时指派对方小组内的最弱者发言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打破了学生们的明星效应,实现了对全体学生实施教学指导的公平教育;我们同时要求按照学习小组的总平均分来考评小组的成绩,小组成员相互交流与帮扶就会蔚然成风,如此避免了个别性格内向或学习成绩较弱的同学被边缘化,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对差生的人文关怀。
     作为学校教务处,要对班级分组教学进行宏观指导与有效管控,及时纠正分组教学中的不当做法,为每个班级打造最佳的分组模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时代召唤着我们不断追求与探索,去实现几千年来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

相关新闻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