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书写作>> 阅读欣赏之我见 正文

阅读欣赏之我见

2010-02-09 22:01 文/于广法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

阅读欣赏之我见

/于广法

初雪:本圈开了一个写作心得作家、作者约稿专栏请问大哥能不能在百忙之中抽出一定空闲写一篇文章谈一下关于文学的创作发于本群的讨论区和该版块?  

根据文学作品阅读欣赏的性质来说,以及根据大多数欣赏者在阅读欣赏中得到的普遍经验和体会的角度来看,一般认为把文学阅读欣赏的过程看作三个阶段为宜。

(一)、感受文学形象

欣赏者首先通过自己的感觉思维器官,一边阅读作品,一边根据作品的描绘开始联想想象,于是一幅幅人生或生活的图画,随之在大脑中再现出来,这就是在感觉形象。所描绘的人物、事件、情景的形象,能使欣赏者获得某种情感体验,并产生某种情感态度。也可说是阅读者在欣赏中的二次再创。

清代的孔尚任在他所创作的《桃花扇》中,通过人物的自身语言刻画了人物本身的形象性格特征,塑造了李香君这个具有铮铮傲骨的妇女形象。她虽为一青楼女子,与当时代表进步力量的复社领袖侯朝宗相爱,陷入了与奸党魏忠贤、阮大铖的斗争漩涡。她坚贞不屈,被迫害致死。久盼之恋人侯朝宗后降顺清朝而不保大节,在栖霞山二人相会时,李香君将他们的定情物——桃花扇,撕个粉碎,并铿锵有辞地直斥侯朝宗:呵呸!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它不断么?通过李香君的语言,使阅读欣赏者不难领悟出,作品并不是要表达什么人生的感悟,而是通过语言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通过爱情描写为手段,以表达对于南明王朝衰亡的感慨为主旨。

《红楼梦》中善以用诗词语言描绘刻画人物复杂的性格。刻画林黛玉这一形象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鲜灵灵的语言,刻画出了一个娇娜纤弱的女子形象,从而刻画出了林黛玉这个人物的病态美,在林黛玉的病态美的外貌中,隐含着这个人物较为鲜明的复杂的性格特征。

 

(二)、感受文学语言

阅读欣赏者必须先接受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内容,了解语言文字的描述意义后,从作品的语言文字层面再进行到欣赏作品的形象、情感层面,以把握、领会作品的主题和观点,也就是从欣赏作品的形式到欣赏作品的内容的过程,在欣赏审美之中,它显然为一重要关键因素。

《水浒传》中的英雄李逵常说道,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另一位英雄阮小五也时常念说,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论称分金银,异样穿绸缎;成瓮吃酒,大块吃肉,如何不快活?以他们为代表的梁山泊英雄们的语言中,欣赏者可以明白地感受到,这些英雄都不是简单的草寇,他们有良知,有理想,他们都致力于反抗残暴黑暗、反抗邪恶、劫富济贫、伸张正义,向往着一个美好的生活境界,任凭天性而自由纵放,这也是他们理想的一个标志。

如莫言的《红高粱》,通过情节曲折的文字内容,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是在表现一种强悍的民气、民风和凛然正气的混声大合唱,它深沉地在呼唤着我们中华民族的阳刚之气。因为开头与结尾都予以了暗示,这些中华儿女的优秀代表,他们演示出了一幕幕的壮剧。作品在张扬阳刚正气的同时,使得一些活着的不肖子孙而相形见绌。同时也使欣赏者真切地感到如今民族之的退化。种,就是民族性格,民族的心理素质,民族的生命活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轰动全国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它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军事题材的创作进行了一次重大的突破。作品文字语言的表层意义,体现出了作品本身的言外之意。作品表现了在1979对越自卫反击战这幅真实的历史生活的画卷中,存在着美与丑的搏斗,表现着血与火的搏杀,抒发着无奈的壮士心之悲痛,张扬着不惜微躯捐国的慷慨。让欣赏者看到了生命的庄严,感情的神圣,情操的高洁,灵魂的不朽!让欣赏者又看出了作品的最成功之处,即文学语言所蕴含的主旨,位卑未敢忘忧国!

  (三)、感受文学作品与欣赏共鸣

在阅读欣赏的高潮阶段,经常会出现欣赏者被文学作品通过形象而表达出来的情思所强烈地打动,因而也引起了欣赏者思想激情的回旋激荡。爱作者所爱,憎作者所憎。进而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悲欢、共休戚,这就是欣赏者与作品之间实现了情感的对应交流,所产生出的这种阅读心理现象,就是共鸣

如在阅读《三国演义》时,欣赏者常会与作者的抑曹扬刘的思想倾向所对应,而产生了阅读时共鸣的心理现象。刘备胜我喜,曹操胜吾悲的情感心态,这就是阅读欣赏所产生了共鸣。其共鸣产生的根本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人性情感的相通性,二是审美体现的共同性。

民间长期留传着这样的说法,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女不看西厢,男不看金瓶。其理论根据是,书中的故事情节内容,常会给读者以不可回避的影响与侵淫,会使读者深陷彀中且难自拔,以致坏了良家子女。因此在古代,这些书籍均被锢为禁书而不与流传,如同今天人们常看到的少儿不宜的道理一样。究其溯源,还是共鸣惹的祸。

    《水浒传》中武松杀嫂宋江杀惜杨雄杀妻等,还有在血溅鸳鸯楼一段中,武松一气杀了八个无辜的女子。还有那十字坡的孙二娘,杀过往客商而不分良莠,统割下人肉做包子。无论古今中外,任何一部法律和道德规范都是不允许的。但是人们常常读到此节骨眼时,不仅不为之暴行所叱责,反而涌生一种快意。甚而至于会感到一种悲壮、崇高和痛快,会感到一种阳刚之气冲逼脑门。这就是阅读心理的共鸣。因为你已经认可这些人物是英雄好汉,其作为虽所背离了道德法律,也是可以被谅解的了。而当你若站在潘金莲、闫婆惜、潘巧云这类弱女子的立场上看问题时,你立时就会被残忍、歹毒、暴行所震慑、所不耻。如李逵在闹江州、劫法场时,如疯狂一般抡起两柄板斧,不分军民百姓、不分良莠善恶,如剁菜切瓜似的排头砍去,你总会感到英勇神武而回肠荡气,早已把道德与法律统统飞到爪洼国去了。 共鸣的产生,基础于文化的认同。也就是说,通过文学阅读欣赏的接受,而产生了作者与读者之间、阅读欣赏者们群体之间,对于某种文化价值的相同或相近的评价。一旦欣赏者的价值观与作者的价值观一经接轨时,就会感到思想上的融合与心灵上的贴近,自然地会加强巩固自己原有的价值立场,并且对作品的文化价值作出肯定性的认同或评价。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