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书写作>> 宇宙流浪者的精神原乡 正文

宇宙流浪者的精神原乡

2025-02-11 16:23 常淑娟 本站原创
——评王鸣丹《褪色深空》的时空诗学
         常淑娟
宇宙流浪者的精神原乡
        在科幻文学日益被技术想象与星际战争叙事主导的当下,21岁作家王鸣丹的《褪色深空》以一场穿越时空的哲学漫游,将青春期的精神困顿与人类文明的终极追问编织成宇宙尺度的寓言。这部历时六年创作的长篇处女作,既是对传统科幻框架的叛逆,也是对后疫情时代人类精神困境的隐喻性回应。
        虚实交错的叙事迷宫。小说以公元3031年为背景,描绘人类因灾难流散宇宙、遗忘地球的末世图景。主人公术贰与机器人木木的星际旅程,表面上是对“柿树”这一具象符号的追寻,实则暗含对存在本质的叩问。作者巧妙运用虚实交叠的叙事手法:星际飞船与营业执照、金属面具与麦田树林并置,将未来科技符号与当代生活细节熔铸成超现实景观。这种时空错位的书写,既呼应了中国书画“计白当黑”的美学逻辑,又通过“寻找柿树”的意象,将华北平原的乡土记忆升华为普世的精神追寻——柿树既是“事事如意”的传统祝福,也是人类感官无法触及的形而上存在。
宇宙流浪者的精神原乡
王鸣丹(左)应邀在第32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直播签名售书
        意识重构的生命哲学。在术贰经历的“意识与躯体分离重组”中,小说突破了传统科幻对肉体与机械的二元对立。当老董的意识被采集上传,当木木存储的人类精神数据成为星际旅伴,生命存在的形态被重新定义。这种设定既是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当代解构,也暗合禅宗“无住生心”的东方智慧。作者通过主人公在时空倒转中与过往人事的重逢,暗示记忆如同量子纠缠,即便跨越光年仍能重塑存在本质——正如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咬下嘴唇”动作,细微的身体语言成为连接不同时空维度的锚点。
        青春书写的宇宙维度。作为“00后”作家,王鸣丹将自身辗转京津冀求学的漂泊感投射于星际叙事。术贰的迷茫与反叛,实则是Z世代面对信息爆炸与价值解构时的集体焦虑。小说中“飞船被网红包围自拍”的荒诞场景,恰是对流量时代异化现象的辛辣讽刺;而“寻找柿树”的执念,则折射出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当下,年轻人对纯粹精神原乡的渴求。这种将个体成长痛感升华为文明集体记忆的尝试,使作品超越了普通青春文学的格局,与《西游记》的取经寓言、《魔戒》的护戒使命形成跨时空对话。
        静默深空中的文明反思。从原名《静默深空》到《褪色深空》,标题的嬗变暗藏深意。“静默”指向疫情时代的集体创伤记忆,小说中“瘟疫之神发怒”的段落,恰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警醒;而“褪色”则隐喻文明在星际扩散中的精神耗散——当社会关系被光年割裂,当地球成为被遗忘的母体,人性的复杂形态在异星环境中扭曲变异。作者通过术贰在不同星球的见闻,构建起宇宙尺度的人性实验室:既有对消费主义异化的批判,也包含对和平理念的诗意呼唤。这种双重维度使小说成为后疫情时代的精神镜鉴。
宇宙流浪者的精神原乡
       在韩国弘益大学攻读美术的王鸣丹,用文字完成了比画笔更辽阔的星空测绘。当《褪色深空》的主人公最终明白“寻找过程即是意义本身”,这部作品也完成了对科幻文学本质的回归——它不仅是预测未来的水晶球,更是丈量现世的精神罗盘。正如书中那艘能跳跃7027次的飞船,文学始终是载着人类穿越虚无的方舟,在褪色的宇宙中守护着永不熄灭的灵魂之光。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