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题研究>>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课题报告 正文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课题报告

2017-04-01 12:43 楚建华 课题组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   楚建华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此次课程改革中颇有特色与创意的一部分而倍受关注,科学课程资源与科学课程之间关系十分密切。科学课程资源是科学课程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缺乏一定的科学课程资源,科学课程便无法实施,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小学科学课程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备广阔的智力背景,使科学课程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开发与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是指在实现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过程中,一切可资利用的人力、物力以及自然等资源的总和。科学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在学校、家庭、社区以及网络中广泛分布。而学校、家庭、社区、网络中的课程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课程资源系统。学校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要场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以学校为中心来开展,但同时也应考虑到要发挥课程资源系统整体的作用。教师是科学课程的最终实施者,在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这一最重要资源的主体作用。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合作,使存在于学校、家庭与社区三者中的课程资源形成合力,这无疑将大大提高小学科学教育的效率。故此,科学课程资源是科学课程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开发和利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是有效实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关键,开发和利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本课题研究力求体现:立足于教学的实际需要,立足于课程的实施,立足于学生发展。教学研究与课题研究结合,以课题研究引领、提升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与教研人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结合。

二、概念界定

科学课程资源:从广义的角度讲是指有利于实现科学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科学课程资源是指形成科学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就科学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而言,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类。就科学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而言,它可以分为学校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与社区课程资源。校内为主、校外为辅将是开发与利用科学课程资源的基本策略。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注重条件性课程资源(场地、物资和设备等)与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相结合。与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相比,素材性课程资源(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经验、科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等)的开发和利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空间。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教师不仅决定了科学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科学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因此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首要任

三、研究原则

1.开放性原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开放性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和途径的开放性。类型的开放性是指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形式的课程资源,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应是开发与利用的对象;空间的开放性是指不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应加以开发与利用;途径的开放性是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局限于某一种途径或方式,应探索多种途径或方式,并且能够尽可能地协调配合使用。

2.经济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具体包括开支的经济性、时间的经济性、空间的经济性和学习的经济性。开支的经济性是指用最节省的经费开支取得最佳效果,尽可能开发与利用那些不需要多少经费开支的课程资源。时间的经济性,是指应尽可能开发与利用那些对当前教育教学有现实意义的课程资源,而不能一味地等待更好的条件或时机,否则会影响新课程的实施。空间的经济性则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就地取材,不应舍近求远,好高骛远,校内有的不求诸于校外,本地有的不求诸于外地。学习的经济性,是指尽可能开发与利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资源,如果引入的课程资源枯燥难懂,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还可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3.针对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针对不同的课程目标应该开发与利用相应的课程资源,这样才能保证开发与利用的针对性及其有效性。

4.个性原则。尽管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但是相对于不同的地区、学校、学科和教师,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是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强求一律,而应从实际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区分学科特性,展示教师风采,扬长避短,扬长补短,突出个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身就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没有个性,也就失去了创造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就会流于机械主义和形式主义,这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需注意的问题。

四、研究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系统论:科学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课程资源是科学教育系统中的主要要素。在这个系统中,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又是其子系统,只有将系统中各要素整体优化,才能高效实现课程目标。

2、人本思想: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标,树立“大资源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课程资源真正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

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家长、学生和其它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发展。

五、研究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题的研究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基础性、创新性、探索性的学科研究与实践,开展科学教学新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促进我区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关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主动性、体验性、发展性目标,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注重教师的发展需要,并通过教师的发展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策略

1.领会《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实质内涵,正确把握课程资源的内涵。

2.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需求进行评估。明确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认识偏差。

3.探索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些策略,形成区域课程资源开发网络。

4.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库。

5.将具体作法上升到理论层次,编写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丰富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资源。

策略1:借科研为载体开发教师自身资源。

教师在整个课程资源尤其是素质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起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不仅决定了科学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科学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教师的素养决定了科学课程资源的识别能力、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科学教师是最重要的科学课程资源。在开发教师自身资源上,要始终坚持科研兴师、科研促教的思路,使教学改革工作课题化,努力贯彻以质量求生存,向科研要动力,靠创新求发展的思想。

策略2:运用多重智慧开发学生潜在资源。

学生是永恒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这不仅是指所有课程资源最终都要作用在学生身上,而且是因为所有课程资源能否发挥所期望的效果,还要看学生在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程度如何。学生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不受经验束缚的思维火花,以及类似科学家的探究本性是科学课里最好的课程资源。同时,学生又是科学课程资源的提供者和开发着,是挖掘课程资源的充满活力的力量。

策略3:以教学评价为杠杆整合课程资源优势。

教学评价是指挥棒,课程资源开发要凭借评价这个杠杆,努力促进教师创造力的发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此,教师要在评价的方式方法上做出一系列的改革。可以采用重复评价、自选题目、学生出题、合作考试、按需考试、模糊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上进的欲望,同时促使其竞争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两种评价方式可以根据需要,穿插进行。

策略4: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拓宽课程资源平台。

多媒体网络具有高速、高容量、支持互动与资源共享的特点,可将科学课程资源在地域上拓展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时间上拓展到远古与未来;交流范围上拓展到其它学校、社区乃至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充分利用和开发多媒体网络技术上的课程资源是学生科学成功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

策略5:抓住重大事件挖掘课程资源功能。

许多重大的科学领域的事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最好现实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回归生活世界课程生态观的最好体现。学校的课程不应被压缩在学科书本狭小的范围内,它要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身回归,实现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理智、经验与体验的美妙和谐,知识、价值与情感的高度统一。

策略6:改造校园环境优化课程资源。

学校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教室内的课程资源和教室外的课程资源两类,主要包括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及其配备资料,学校建筑、走廊的环境布置,花草树木、生物角、科技景点等等。通过有目的地改造校园环境,创建多种情境,让学生在读书刊、做实验、搞活动、编小报、听广播、出点子、小制作、小观察、小论文、小讨论、小竞赛中受到全方位的科学启蒙熏陶,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增长他们的科学知识、增强他们的科学能力、启迪他们的科学创新能力。

策略7:整合社区资源强化教育实践。

社区是学生生活、劳动的主要场所,时间大约占三分之一,是学生接受科学启蒙教育最灵活、最具体、最有潜力可挖的时段。社区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科技工作者、农业科技能手、森林、果园、养殖场、工厂、农业基地、田园、实验基地、高新企业、植物园、动物园、科技场馆(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农技站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

(三)研究的方法和范围

主要采取案例研究方法,同时辅以行动、个案、文献、调查等方法,丰富和发展课题研究。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实践反思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行动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其特点是注重实践者的参与、研究过程的民主化、对社会知识及社会变化做出贡献。为“科技兴校”树立榜样,改变把《科学》当作副科的旧观念。启发学生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品,用最简单的材料,以最直观的方式,开发一些“演泽”深奥科学原理的教具、学具,培养能动手会动脑的创新型人才。

六、预期研究成果

1、学校形成良好的科技教育氛围。

2、开发与科学课程有关的教具、学具和科技作品。

3、编辑《学生小论文集》。

4、形成一些探究性活动的课例。

5、《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

七、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2016年1月――2016年3月(准备发动阶段)

1.2016年1月初  组织建立研究机构,学习本课题的有关文件、资料,进一步明确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各部分的任务,研究讨论本课题实施方案并确定研究框架。

2.2016年2月初  组织学习,深入研究,交流课题内容,明确课题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各实验学校申报子课题。

3.2016年3月,制订子课题具体研究方案和研究实施计划,确定研究专题,落实实验班级,实验教师制订专题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2016年4月――2016年9月(实践研究阶段)

1.每学期召开一次课题展示汇报活动。如优质课评选和交流活动;教改前沿性问题、热点问题的研究课展示,以及围绕这些热点问题而开展的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学案例评比等活动。

2.子课题组在每学期进行一次研讨活动,以校本培训、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课等活动为载体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

3.实验教师每月做好课题研究的资料积累和整理工作,保障研究的有效展开。以实验课、实验案例、实验体会的形式在每学期末向课题组提交一项成果。

第三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2月(总结提炼阶段)

2016年9月——10月  在课题总结的基础上,开展经验交流,典型课例现场汇报,典型个案分析。对实验进行总结反思、提升理论,以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经验总结、教学叙事、实验报告等形式形成科研成果。

2016年11月    开展总结评估活动,进行结题评估。

2016年12月  对科研成果进行汇编,结集出版相关专著和案例集。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   楚建华

自从2016年1月开展《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课题以来,主要抓了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

在学校方面

一、开发与利用科学课程资源从孩子身边常见的事物做起

提到学校科学课程资源,过去有许多人有这么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学校科学课程资源就是教材等书籍。这些书籍的确是科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但它们决不是科学教育课程的唯一资源。事实上存在于学校之内的课程资源种类很多,除了教科书以外,课程资源还应包括诸如教师、教育管理者、学校图书馆、网络中心、实验室、仪器设备、生物角、生态园、科技园地甚至花草树木等。

还有许多人提到科学课程资源总认为那是个神秘和抽象的概念,其实恰恰相反,它是非常具体和鲜活的。作为科学课程资源,它们往往就是孩子身边的一些常见事物,而这些常见的事物往往会给孩子以具体形象的感觉,也容易令孩子对它们产生亲切感,多种多样、具体鲜活的资源还易于引起孩子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的欲望。我们身边的花草树木可以作为帮助小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很好的课程资源,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值得孩子们探究的、有价值的内容。以一棵小树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许多问题如:这棵树叫什么名字?它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这种树到了秋天会落叶吗?有些树为什么到了秋天会落叶?水分在树内是怎样运输的?树是怎样吸收养分的?如何证明它进行了光合作用?有哪些昆虫对它的生长造成危害?如何防止这种昆虫对它的侵害?如果没有阳光,小树能活下去吗?能活多久?它与我们人类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等等。

孩子可以通过调查、访问、查找资料、设计探究性实验等方式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孩子对于生命世界多样性的理解、对于生物生命周期以及生物的基本需求的理解都会有新的认识,孩子的科学意识、科学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也会得到有效提高。

二、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从小处做起扩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体验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利用好多种科学资源,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例如,许多学校中都有小池塘的存在,在一位课程资源意识很强的教师眼里,小池塘便是一个很好的课程资源,它里面蕴含着许多可供探究的东西。如,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观察这个小小的生态系统究竟生存着哪些小生命?经过一番调查,学生不难发现:池塘的岸边生长着各种树木花草,还生活着许多诸如蚂蚁、蚂蚱,蚯蚓、蜜蜂、蝴蝶等小动物;池塘的水面上漂着浮萍,还不时地有蜻蜓、水蜘蛛在活动,池塘的水面下生长着水草、鱼类、青蛙还有各种浮游生物。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生命都是怎样生活的?它们之间有联系吗?这里面是否存在着食物链?如果将整个小池塘封闭起来,少了某种生物,是否会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影响?有哪些情况会对小池塘造成污染?如果池塘里的水受到了污染,哪种生物首先受到伤害?有哪些措施可以保护小池塘,使它免受或少受污染?在对这些问题思考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将问题拓展开,如:由对小池塘保护的思考,你对我们的城市环保有哪些建议?这样,一片小池塘便可被我们用来作为锻炼学生观察能力,认识动植物,理解生态系统成员间的关系以及环保重要意义等方面具体、鲜活的课程资源了。

三、充分利用已有的图书资源

在校园当中,我们平时用的课本以及各种各样的图书资料是最为常见的课程资源。许多学校都建有自己的图书馆,图书馆中的各类藏书、报刊也是我们宝贵的课程资源。此外,许多家长也为自己的孩子购置了种类不同的科普读物。这些读物利用好了,便是一笔不可忽视的精神财富。

布于各个学生家庭中的图书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我们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起自己小小的图书馆。我们可以对每位学生家中的科普读物进行普查登记,随后对它们进行整理分类,按顺序将这部分读物登记在册。有了这样的小册子,每位同学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爱好向拥有的同学借阅了。这样不仅可以使存在于每位学生家中的图书资料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友好、相互帮助、爱护图书等可贵品质。同时,学生相互间的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四、立足学校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开辟科教天地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土地或学校的自然环境开辟科技园地、饲养园地等科学教育基地,如能将老师与学生发动起来,自己动手建设生态园、生态馆对于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大有帮助。有一所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这所小学的师生一起动手,开动脑筋,充分利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采集标本,自主设计与建设,在经费不足,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建起了蝴蝶馆、植物馆、鸟类馆、生态馆等五个室内主题场馆。他们还改造了校内原先狭长的垃圾场,建成了一个生长着大量植物,生活着鱼虫花鸟并点缀着亭台、池塘的室外生态园。这些场馆的建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形成了他们的团队精神而且还为学生的科学教育提供了大量鲜活、生动的素材。

五、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技活动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动有科技特长的教师,结合学校的优势所在,开发学校的特色课程,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技活动,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对达成科学课程的目标将起到重要作用。

小学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设施与场地,组织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利用节假日走出校门,结合一些诸如“爱牙日”、“无烟日”等特定时段,开展一些主题活动。

在家庭方面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应该是综合多样的,家庭教育资源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适应了小学生课程应与生活相结合的特点,对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家庭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和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新课程观的指导下,家庭资源是小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和探究的重要资源,做好家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将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有重要意义。

家庭是小学生除了学校以外,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孩子学习的启蒙者。对于科学教育而言,家庭也是孩子最经常性接触的、最早发生的一个学习场所。小学生的科学教育也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提倡与孩子的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学科学、在生活中用科学,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家庭中科学资源的开发可以从家庭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两个方面来挖掘。

1.第一个方面是家庭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人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活的课程资源,在家庭中,主要是孩子的家长担负起孩子科学教育的指导者的角色。一般来说,家长都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生活经历,与孩子有比较多的接触时间.完全有能力为孩子的科学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家长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需要家长提高对孩子的科学教育意识。作为家长,都应该明白,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科学素质的高低是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之一。现代社会里,一个人需要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尤其是在目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更需要有仓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科学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是中小学教育中可有可无的课程。家长应该改变过去只看重孩子的语、数、外等所谓的“主科”的成绩的观点,努力从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孩子所有的学习。只有这样。在家长有了很好的科学教育意识的情况下,家长才有可能主动积极为孩子的科学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

其次,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科学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创造一个科学学习的家庭氛围。以家长的阅历和职业背景来说,无论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怎样,从事的职业如何,都有可能为孩子创造科学学习的条件。这也是由小学生科学学习应该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决定的,只要家长具备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或者是常识.或者是生活经验,都可以为孩子提供帮助,因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能将家长在某一方面的专长与孩子的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结合起来。做到良好的亲子沟通合作,可以说是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一个主要的途径。如有的学生家长恰好是某方面的权威或者是某领域的专家,不仅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在家庭中提供良好的指导和帮助.而且可以为学校科学教育提供帮助,到学校给学生做讲座,或是为学生提供到所在单位参观学习的机会。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广大家长的支持与参与.正是家长的全力支持与合作才能

保证家庭科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科学课程资源。

2.第二方面是家庭物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家庭生活中的所有一切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开发成为孩子的科学教育资源,这些东西的使用需要在第一个方面的参与下完成,即要有家庭人力资源发挥作用.自然包括家长和孩子自己。在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下的科学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下面仅举几个例子.作为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具体方法的范例。

(1)家长引导下的科技阅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言而喻,它同样是科技进步的阶梯。家长作为孩子的科学教育的启蒙者,其职责在于适时选择符合孩子心智发育时机的科技读物,指导孩子阅读。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图文并茂的科技图书,也可以提供电子音像读物(如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等)。像《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科普读物,家长可以多买一些,为孩子建立自己的科普读物小书架。收集孩子喜欢读、读得懂的读物。另外,家长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时问,看看《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反映科学的电视节目,给孩子适当的讲解。

(2)科技游戏。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进行有意识的科学教育,起到的效果可能会比生硬地教孩子强记一些科学知识更好。因为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在家庭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可谓寓教于乐,把“教学做”、手脑有机结合在一起。这类游戏可以是手工拼装、拼图比赛、玩电子游戏等,也有很多益智玩具,都可以作为家庭中家长与孩子共同游戏、加强亲子交流的素材。 转贴于(3)旅游考察。在有条件的地方和家庭里,特别是对城市中的孩子而言,家长有机会一定要多带孩子“到自然中去观察”,让孩子与大自然有近距离的亲密接触。因为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包含了很多很好的科学教育资源。名山大川,天空海洋、地貌植被、鸟兽虫鱼、古代与现代建筑等,可以说处处是课堂、处处是教材,资源丰富多样,而且生动实在,在潜移默化中,科技教育的素材和资源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到孩子的心灵,这对于激发孩子对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进一步产生科学探究的愿望是十分有意义的。另外,有条件的地方,家长可以多陪同孩子去参观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等场馆,因为这些地方也是科学教育的基地,孩子在这些地方可以看到很多东西,既开拓了眼界,又增长了知识。

(4)植物种植和动物养殖。在家庭当中,可以让孩子亲手参与进来,在与植物、动物的亲密接触过程中做全程的仔细观察,深入了解动植物的属性特征。这是一种很有实践意义、能全方面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资源。比如说在家里种植一盆花,甚至可以从种子开始,在家长的指导下,让孩子负责照料这盆花。通过整理花盆、播种、浇水,施肥等等一系列的过程,直到开花、结果.让孩子亲身经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引导孩子做一些观察记录,这其实就是在引导孩子用科学的方法来做一件事情。孩子可能没意识到这是在进行科学活动,但是家长一定要有这个意识,才不至于让很好的科学教育资源流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孩子可能会认为浇的水越多、施的肥越多,花就越长得好,如果家长指导适当的话,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通过结果的对比,小孩明白了自己原来的想法可能并不正确,然后会继续问~些“为什么”,这时候家长又给以适当的指导。这样下去的话,孩子探究的兴趣就越来越浓厚,逐渐就养成了一些科学的思维与方法。这样通过孩子亲自参与得到的东西,比只从书本上看到或是家长、老师告知得到的东西理解要深刻得多。

(5)家庭日常生活的科学教育价值。日常家居生活也隐含了许多可以进入小学生科学学习范畴的资源。很多不经意的小事蕴含了科学的道理,在生活中让孩子结合课堂所学去解释这些现象,一来可以检验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二来也可以利用知识指导生活实践。比如.在小学的科学课本中,有介绍食物的营养结构合理膳食的部分,根据这个知识,孩子可以先记录自己家每天的食物结构,然后分析是否合理健康,最后提出一个修改意见,制定一个合理的食谱。又比如,看到家里烧水用的锅子锅底结了一层厚厚的水垢,可以启发孩子思考这层水垢是怎样形成的,与家庭用水的水质有没有关系,怎样才能除掉这些水垢等.让孩子多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也是给孩子科学教育的绝好机会,家长应该充分利用起来。

三、家庭资源开发与利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对家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也是为了孩子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等方面有全面的提高,共同增进孩子的科学素养。科学是一种探索的方法,也是一种开放、积极的研究过程。因而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也不仅仅是为了孩子能够背诵几个科学概念、公式,更应该是为孩子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是一个孩子能积极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通过一些家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能让孩子会用一些调查或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收集信息、解释数据、并用适当的语言进行描述,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会完成一些简单的科技制作、知道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故事,这些都是家庭科学资源开发和利用力求达到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还是一个基础性的水平,不讲求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因此,在家庭科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结合孩子的特点,做到资源的趣味性、多样性和渐进性综合,能激发孩子的兴趣,适合孩子的发展,又要保持科学教育应有的科学性,创造性和启发性。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   楚建华

一、课题的提出

科学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以培养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看问题、想问题。在科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开发与利用好科学课程资源是一个关键环节。《科学(3~ 6年级)课程标准》中在阐述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及提出课程实施的建议时便多次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为了使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共获得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要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发展。但我们缺少这种观念与实践,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价值认识不够,科学课程一方面校内课程资源的普遍紧张所困,另一方面又造成各种校外资源的闲置浪费,课程资源的短缺制约着学校、老师、学生的发展。

科学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一般说来,凡是在科学课程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都可以称为科学课程资源。它在空间上分布也很广,根据它的空间分布特点可以大致将其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我们过去的科学教育,一度过于强调对书本上知识的学习。课堂上,很多老师都习惯于采用“读科学、讲科学”的方式,简单地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这样的科学教育对孩子的科学学习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孩子往往感到科学课的内容过于抽象,课堂上的知识离自己的生活过于遥远,就是学到了一星半点的知识又发现自己没有将它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从而人为地造成了科学与学生间的距离,时间一长,学生便对冷冰冰的书本失去了兴趣,对科学学习也失去了热情。

在现实生活中,科学教育的内容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的,科学教育中关于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方面的许多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而孩子也对五彩缤纷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在科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的老师能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关注孩子的生活环境、家庭实际,科学教育能结合孩子的成长经历,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周围事物能慧眼识金,充分利用身边具体、生动的课程资源对孩子开展科学教育,那么科学对孩子而言就不再是冰冷和僵硬的东西。

目前存在着较大的城乡差别,课程资源的分布情况,特别是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方面,往往很不平衡。大致说来,广大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方面显然没有优势。但从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方面看,即使是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其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但缺乏的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所以,目前对于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来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一方面是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实施条件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却是由于课程资源意识的淡薄而导致大量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经过加工和转化后进入实际的中小学课程,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一些中小学甚至把教科书当成惟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概念意识十分狭隘。其实,许多不同的材料,如果从课程实施条件的角度来看可能存在巨大的反差,而如果从课程要素的角度来看,许多不同的资源在教育价值上则是同质的。

有这样一个说法,美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提上一袋苹果,一人分一个,让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几口,然后开始画苹果。结果,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像西瓜,第二次画出来的像梨,第三、四次画出来的才像苹果;而中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只带一只粉笔,先对全班学生讲画苹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示范,学生照着老师的样板画出来。结果,所有的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就像苹果。比较而言,美国的学生虽然画得费劲且不太像苹果,但画出来的却是“生活中的苹果”“自己的苹果”,中国的学生虽然画得轻松且很像苹果,但画出来的却是“黑板上的苹果”“老师的苹果”!

这个例子虽然是一个形象化的笑话,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事实,却能折射出教育观念上的差异,两种做法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是大不相同的。其中,如果从课程资源的角度而论,后一种做法的资源意识是比较淡薄的。或许有人会说,中国的教师特别是贫困地区和那些薄弱学校的教师没有条件发给学生苹果。但如果用课程要素的眼光来看,我们的确没有条件发苹果,可我们有大地,有小草,哪怕是青山、绿水、小平房,它们的教育价值,它们对于实现课程目标以及发展学生感受和表达美的意义和功能却是同质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运用它们。当然,这种说法绝不能成为我们拒绝改善课程实施条件的理由,而应该成为我们开发和利用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的动力。

二、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

课程资源开发是目前新课程实施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十分关注课程之一的开发。但是他们着眼于大的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我校“科学课中农村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而就如何开发和利用农村科学课资源的专题研究还是一个空白点。农村学校资源教育价值和意义,农村小学可利用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师生的观念认可,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协作等一系列问题都有待探讨和研究。

三、理论依据

1、《课程标准》

1)《课标》指出: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并强调: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家长、学生和其它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学生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它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  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多种资源进行科学的学习,将学生置于广阔的背景中,帮助他们不断的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2、系统论

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的整体功能在于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优化,才能达到最优效果。科学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课程资源是科学教育系统中的主要要素。同时,科学课程资源又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又是其子系统,只有将科学教育系统中各要素整体优化,才能高效实现课程目标。

3.创新学习理论

创新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已有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的学习活动。

四、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分析,全面了解和掌握本地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概况,为《科学》课的教学和科技实践活动提供第一手的资料,争取拿到牡丹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项。

2、探寻一条适合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特点的实施途径,充分挖掘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有价值的科学教育资源,拓宽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渠道。

3、全面融洽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校内外环境,充分利用本地区科学课程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科学教育实践活动。

4、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乡,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极致地发挥学校和地域优势,提升学校品位,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五、课题研究内容

1、本地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现状分析。制定出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的科学课程资源开发计划,在日常的科学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效的利用。开发本地隐藏的科学教育资源,发掘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2、本地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内容体系研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如何树立科学教育的大资源观,根据学校独特的区位优势,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开发科学课程资源的积极性,拓展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视野,这是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核心内容。

六、课题研究对象

3——6年级全体学生。

七、课题的实施的策略

(一)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合理有序地开发与利用校内科学课程资源,做好对校内科学课程资源的规划、设计、实施,充分利用学校的土地资源,对学校劳动基地进行适当的调整,利用原来部分菜地和边角杂地开辟成植物园,并根据小学《科学》中的相关内容,(我看到了什么;我的大树;各种各样的叶;一片完整的叶;种子变成芽;芽长成苗;开花了!结果了!;果实和种子;植物的一生;植物怎样生存;植物的根和茎;形形色色的植物;动物和植物;油菜花开了;各种各样的花;花、果实和种子;豌豆荚里的豌豆;把种子散播到远处;萌发的种子;)种植桑树、花生、玉米、向日葵、小葱、红豆、绿豆、油菜、青菜、凤仙花、四季豆、豌豆、韭菜、萝卜、番薯、蚕豆、马玲薯、牵牛花。根据(寻访小动物;蜗牛;蜗牛和蝗虫;蚂蚁;我的观察研究;迎接蚕宝宝的诞生;可爱的蚕宝宝;蚕宝宝变了新摸样;蚕的生命周期;动物的卵;动物怎样生活;形形色色的动物)成立学校养殖小组,饲养兔子、小乌龟、蚂蚁、鲫鱼、鸡等。

充分发掘现有资源条件,提高学校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定期开放学校的实验室、仪器装置与设备、实物、模型、标本、教具等。争取领导支持,不断增添科技图书资料,不断丰富藏书资源,提高科技图书资源和利用率,开放学校图书室借阅。充分利用校内的土地资源,开辟科技、劳技教育基地。利用在科技方面有特长的教师、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地域特点与资源,积极开发与科学教育有关的校本课程。

(二)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家庭里存在的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是学校科学课程资源的补充和扩展。主要包括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家庭科技藏书等。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和每个孩子密切相联,如家庭里住房面积、家具、物品陈设、电器,居室的空气、光线、温度等,天天的洗脸、刷牙、吃饭、喝水……都包含着潜在的科学素材资源和适合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课题资源。启发和引导孩子从自己家庭中去发现、开发和利用更多的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并鼓励家长关心和参与孩子的科学探究活动。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让学生把学校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过程、方法,复制或迁移到课堂以外甚至自己家里。

办好学校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培养子女的责任感,为自己的子女挑好书,丰富家庭的科普读物,关注科技资讯信息,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小小图书馆并提高其利用率,引导孩子按内容分类整理图书、自制简易卡片登记图书、使用书签标记所喜爱的阅读章节、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等等。

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对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并运用各种形式进行记录研究。

鼓励和促使家长关注和关心孩子在家里进行的科学探究、科技小制作等活动,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必要的辅导工作。

(三)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合理有序地开发与利用社区科学课程资源,做好对社区科学课程资源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探讨科学教育活动所需的社区课程资源,建立社区课程资源信息库,平常应参与社区活动,建立良好的社区关系。在进行科学教学设计时,首先全面考虑科学课程与科学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选择最佳的课程资源以完成具体的科学教学目标;其次,就科学课程资源做分析,即思考哪些课程资源校内没有,必须从社区获得,或校内已有但不够丰富,仍必须从社区获得,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实现科学教学目标的需要;最后,为开发与利用社区科学课程资源做好设计、实施和评价准备等工作,使得实施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切实发挥效果,并作为将来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与教学工作之用。

学校在进行社区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时,注重评估这个环节。社区存在哪些科学课程资源,学校需要开发哪些社区课程资源,社区可以提供什么帮助,学校需要社区提供哪些帮助等。采取探究学习的模式利用社区科学课程资源让学生深入社区进行学习时,学校在利用社区科学课程资源的同时,向社区提供一定的反馈和回报。

开展改善社区环境的科技活动。与社区科研、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共建科技活动场所,开展现场科技教学活动。聘请科技人员和专家担任学校科技活动的指导教师,聘请家长中的科技工作者定期向学生作科普讲座。组建学生科技团体,如:无线电测向,电子面拼图,海模、航模、头奥等兴趣小组。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普宣传和实践活动。如开展世界无烟日、环境日等活动。

(四)以点带面开展各项活动:

1、组织学生开展凤仙花的种植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播种、施肥、浇水、除草、间苗、除虫等自觉管理行动,亲历凤仙花的生根、发芽、出苗、长叶、拔节、开花、结果的全过程,写观察记录、小论文等,收集凤仙花果实、种子,力争为区内所需凤仙花种子的学校在2016年提供足够的种子。在种植凤仙花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种植多种自选植物,如:毛豆、罗汉豆、青菜、马铃薯、兰花等,在种植管理中,观察它们的生命周期,了解它们的生长规律。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学生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和发现。建立诸如:鲜花有多少种颜色?蚂蚁爱吃什么食物?我们的校园里有哪些植物存在?一天中什么时候空气最好?水稻能否在山地里生长?家乡水资源调查、垃圾污染调查等在内的与学生的家庭、学校以及周围的自然资源紧密相关的80多个研究性的小课题课题库,供学生自主探究,并写出科学小论文。

2、放大个别特殊资源的效应,组织养蚕活动,亲历生命过程,体验生命价值。让学生在实践中亲历蚕的“卵-幼虫-蛹-成虫”的完全变态过程,使学生感悟生命的短暂和存在的意义,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意识,做好留种工作,争取在2016年为全区的小学及时提供蚕种。

3、结合护绿活动,开展环保行动,主动三弯腰,维护校园自然之美。 课堂上宣传保护环境的知识,鼓励学生参加到维护绿化,保护环境中来,开展争当“环保小卫士”活动,保护校园与家庭周围的绿化。进行三弯腰行动(看到地上果皮纸屑弯腰,看到地上白色污染弯腰,看到地上枯枝杂物弯腰),确保所活动、生活环境的卫生。对校园周围的河流考察,对容易造成生活垃圾污染的地段,树警示牌,号召人们不要乱倒垃圾,组织自然村环保小队,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村里池中的漂浮物进行捞除。

4、开发创新意识,促进互助与合作,结合萧区教育局、区教研室组织的科技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鸡蛋撞地球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综合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展了鸡蛋撞地球活动。

5、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读好书活动,要求每个学期至少每人读二本科技书,以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

6、家乡植被资源的调查研究。科学教学强调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自然

7、采集制作活动利用校内校外采集到各种各样的树叶,经过压制,用来制作叶画,制作叶脉标本,小制作结合科学课上某个研究专题进行,如不倒翁;在对镜子进行研究时,做一个潜望镜或万花筒。用泥巴、塑料瓶、易拉罐等从身边自己搜集的废旧物品制作各种模型,通过活动达成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8、教师自制教具——补充完善器材资源。新课程的实施造成了教具学具的暂时匮乏,为自制教具学具活动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这是解决探究实验材料不足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学会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创造性地自制教具学具,从而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9、在扩充充学校已有植物种类的同时,发动师生给每种植物挂上标签,使学生在欣赏自然中学到知识。

八、课题组织与管理

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开展该课题已具备以下有利条件: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形成了以科研促教学的良好教研氛围。而且有区级课题“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于利用”的研究基础。

2、课题组成员积极、主动,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与敬业精神,具有一定的教科研水平,课题成员在以往的研究中取得了区及区级以上的研究成果。

3、该课题贴近实际,易于操作,适合科学教师去身体力行,使有些已走向这个方向的教师在科研中把教学实践上升到理论。

4、本课题得到区教育局教研员    老师的热情指导。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实验小学楚建华同志:

经总课组审核批准,你申报的独立子课题项目《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获准通过立项,被列为国家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全国重点重点课题《中华国学融入学科创新教学的实验研究》总课题组的独立单项子课题。现批复如下:

 

独立单项子课题名称: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

课题类别:全国重点课题子课题

课题编号:DCF13011—0050A

调研经费:自筹

课题承担人:楚建华

 


 


相关新闻

楚建华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