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名师名校>> 承载着孙中山教育救国厚望的北京二十九中——原中国大学附属中学 正文

承载着孙中山教育救国厚望的北京二十九中——原中国大学附属中学

2012-06-11 12:42 闪世昌 2012年6月11日今日文教A9版

                                            承载着孙中山教育救国厚望的北京二十九中——原中国大学附属中学

                                                        文/闪世昌

 

在北京有这样一所曾经承载着孙中山先生厚望重托的百年老校。1912年孙中山先生为培养民主革命人才,仿日本早稻田大学在北京创办了中国大学,中山先生自任校董。宋教仁为第一任校长。

学校初名国民大学。刚刚诞生的国民政府拨款84500两白银为开办费,租得前门内西城根的愿学堂为校址,1913年4月正式开学。另有一所附属中学同步开学(即1952年更名为北京市第29中学的公立学校,2006年曾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称“中山中学”)。

承载着孙中山教育救国厚望的北京二十九中——原中国大学附属中学 

1914年1月国民大学与建于上海吴淞的中国公学合并,改称中国公学大学部中国公学是清末革命党人创办的学校。中国公学是中国最早的大学之一。 1906年2月,因大批留日学生返抵上海,没有着落,留学生中姚洪业、孙镜清等各方奔走,募集经费,在上海租民房为校舍,筹办中国公学,1906年4月10日,正式开学。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作中国公学校歌歌词: 

  “众学生,勿彷徨,以尔身,为太阳,照尔祖国以尔光,尔一身,先自强。修道德,为坚垒;求知识,为快枪。 ……欲救尔祖国亡,尔先自强!”

承载着孙中山教育救国厚望的北京二十九中——原中国大学附属中学 

中国公学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师生中有不少人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如女英雄秋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谬德潘等。著名学者胡适冯友兰等都是中国公学的第一批高材生。 

1917年3月5日,北京中国公学大学部改名中国大学,学校迁入北京西单二龙坑郑王府(后为新皮库胡同乙12号)新址。附属中学仍留在前门内西城根原址。 

中国大学的创办倾注了孙中山很多的心血。从其历届校董、校长的名单里可以看出这所大学在当时的地位。蒋介石、冯玉祥、张学良、阎锡山曾担任该校的名誉总董事,孔祥熙、孙科曾担任总董事,宋教仁、黄兴、何其巩为校长。中国大学十六周年纪念大会会刊》写道:

辛亥革命的硝烟尚未散尽,孙总理在这成功的失望当中,深知欲贯彻革命的主张,谋真正共和的实现,非养成革命的人才从根本上改造不可,于是和宋教仁、黄兴诸先烈规划进行,以树百年大计。这时宋先生恰供职北平,又以北平为全国文化的中心,逐决计组织搜罗学识经验丰富的革命人才为导师,而宋先生则被推为第一任校长。筹备即竣——至是为时势所要求的中大(中国大学),遂于民国二年四月十三日正式成立了。……

承载着孙中山教育救国厚望的北京二十九中——原中国大学附属中学 

 

像中国大学这样,以国家的名字来命名、由众多政府要员来操办的学校,在我国仅有,即使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

将要开学时,第一任校长宋教仁先生于1913年3月20日在上海遇刺,22日去世。于是改由校董黄兴出任第二任校长。

承载着孙中山教育救国厚望的北京二十九中——原中国大学附属中学  

中国大学及其附属中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中一直走在前列,以李大钊李达吴承仕杨秀峰等为代表的一批“红色教授”能在学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由彭允彝先生代行校长职务。 

  1936年10月,北平市首任市长的何其巩由任中国大学董事会主任改任校长,直至1946年10月。中国大学的这十年是一段十分艰难却又取得了长足发展的十年。何其巩(1899—1955),字克之,安徽桐城(今枞阳县)人。在其执掌中国大学期间,坚持中国人办中国大学,自筹经费,延聘爱国学者执教,拒绝日伪经费援助。为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对学生进行民族气节教育,他扩充中国大学图书馆,并在馆内正厅的墙壁上亲书“读古今中外之书志其大者,以国家民族之任勉我学人”楹联,还亲自选定《中国大学国文教本》选文百篇,将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入选,要学生精读。 

        中国大学坚持“我们是中国人的中国大学”,“为教育而教育”的办学方针,获得沦陷区爱国知识界的支持,争以教授中国大学为荣,凡1937年8月后,留居平津各大专院校的一批坚持民族气节、不与日伪合作的教师,纷纷被何其巩校长聘到中国大学任教。北平沦陷期间,许多失学的河北、东北三省的学生都插入中国大学学习,以就读中国大学为荣。在校生最多时达3000多人。1943年学校设立文理法三个学院、四个学系、一个研究院,并修订了组织大纲。(详见《北京高等教育志》第1115页,华艺出版社) 

1941年美日宣战后,又有一些大学停办燕京大学的齐思和、胡鲁声、张东荪、严孟群、袁贤能、李汝祺,协和医学院的裴文中、冯兰州、臧玉淦、徐希帆、谢少文等名教授均到中国大学执教。其他如清华大学的褚圣麟、刘明越,北大的俞平伯、蔡镏生、严东生,北平师范大学的陆宗达、王桐龄,天津南开大学的温公颐、翁独健、王之相等,他们宁肯以微薄工薪应聘到中国大学任教,而拒绝到有丰厚待遇的日伪主办的学校任职。何其巩校长抗战开始即肩负了在敌占区造就青年的重任,坚持做到:“不受奴化支配,拒绝日伪分子,优待忠贞人士;学生自由讲习,并运送抗日后方;学校证件,从未加盖过伪印;对参加抗日地下工作者,分别掩护”(见1946年4月15日天津《益世报》登载《中大返校节何校长报告校务》)。

承载着孙中山教育救国厚望的北京二十九中——原中国大学附属中学 

 

 

中国大学及附属中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李大钊、鲁迅等曾在此讲学,在北京的历史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中大及附中学生都走在前列。1919年“五四”运动,中大学生率先列队参加,结果多数学生被打被捕,其中一些人被警厅关押了半个多月。后经姚撼校长与其他院校的六位校长联名保释放回。中国共产党早在1924年便在该校建立了组织,冯雪峰、齐燕铭、吴承仕、曹靖华、 段君毅、任仲夷、崔月犁、宋汝棼、黎光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开展过地下斗争。“ 九·一八”事变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大及附属中学的传播更加迅猛。这一时期,李达、吕振羽蓝公武、管彤(张致祥)、鲁方明(余修)等一批共产党员或先进分子在校内或写文章或作讲演,宣传马克思主义。当时还出版了《文史》双月刊,《盍旦》半月刊,载文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中国大学及附属中学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先进青年和革命志士。培养出了以李兆麟白乙化董毓华、段君毅、张致祥任仲夷、徐才、李大伟、刘叶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民族英雄和国家栋梁。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大辽籍学生组织了抗战救国团,9月21日 中大召开反日救国大会。中大学生李兆麟从此奔赴抗日前线,他与杨靖宇、周保中成为东北抗日联军三位著名将领。在1935年的“一二.九”学生运动中,中大学生会主席董毓华等率领学生队伍越墙出校,涌上街头游行,最早来到新华门请愿;在12月16日北平抗日大游行中,董毓华和其他同学夺过水龙头反射军警。现在中学历史课本上“一二 . 九”运动图片,就是依据当时现场拍的照片绘制的。这是历史的见证,是中国大学的光荣。1935年12月22日,北平学联在中国大学逸仙堂举办血衣展览,展出“一二.九”、“一二.一六”事件中各校受伤学生的数百件血衣。这个展览是由中大学生董毓华和白乙化筹办的。白乙化不久也投身抗日前线,成为平西抗日游击战的著名领导人;他的绰号是“小白龙”,使敌寇闻名丧胆。白乙化于 1941 年在密云与日军战斗中光荣牺牲。

承载着孙中山教育救国厚望的北京二十九中——原中国大学附属中学 

       “一二·九”爱国民主运动中学生与警察抢夺水龙

中国大学的教师中也不乏像著名的英语教授、编译家, 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和编出《王云五大词典》等书的王云五这样的学者,而被传为佳话。 

1949年北平解放,中大附中改名新生中学,后又更名新英中学,1952年定名为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1999年以前是完全中学,后因高中规模小而改为初中校。二十九中历任校长高度重视革命传统教育,精心建立了突出孙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和辛亥革命成果的校史陈列馆,对外开放,到天安门广场游览的人们多有到二十九中瞻仰孙中山音容笑貌的,因此二十九中曾是西城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北京市涉台宣传窗口单位。每年均接待日本及欧美中学生代表团,进行交流活动。2008年,因西城区教育资源重新组建,附近生源不足的二十九中师生被妥善安排到附近的重点学校。这所具有光荣传统的百年老校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校址改建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大楼。  

中国大学1913年开学。11年后,1924年月1月孙中山又下令筹备黄埔军校,5月5日军校第一期学生开始入学。中国大学和黄埔军校,共同培育革命人才,一文一武,一北一南,同是中山先生“振兴中华”人生的不朽丰碑!国民党故老相传“先有中大,后有黄埔”事实确是如此!现在中国大学和黄埔军校都已不存在了。在中华大地上,以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很多,但只有中大附中是由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惟一的一所中学。她是中山先生遗留给北京市的一艘中山舰,是国之瑰宝!但由“中大附中”发展而来的北京二十九中也成了档案馆里的名称。这是令人感到遗憾的,尤其是在纪念辛亥革命成功100周年之际。笔者愿以这篇文稿提示读者:永远记住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教育救国的厚望,同志任需努力!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