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伟大祖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国学文化则是其中的精髓。国学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意蕴和精神内涵,主导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潮流。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由国学文化而产生的民族向心力和人文精神。
自古以来,我国教育家、学者都非常重视和肯定儿童早期教育对于人一生教育的基础作用,认为应该教儿童学会礼仪谦让、明辨是非、诚信勿诳、端整洁净、勤勉俭朴,使儿童自幼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儿童一旦养成这些优秀品格,将故而不化,长大后可以“正性”、“养心”、“成德”。历代教育家、学者的国学教育思想经过沉淀,认为可以从“德、智、情、趣、艺”五个方面进行培养。
为加深同学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同学们的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我们首先要了解国学,到底要学什么?一般来说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它承载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审美理想和生存智慧,既包含丰富的知识、又具有深厚的内涵,无论对文化学习还是心灵熏陶都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徐梓教授认为:“国学经典教育就是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和素质教育”。为国人增强自我修养,提高知识层次,内练素质,外树形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有效途径。特别是在学校的素质教育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学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研究素质教育情境下国学经典的弘扬和传承,如何促进国学经典诵读中的学生素质提高,是摆在各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教师面前的当务之急。
为加深同学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同学们的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我们主要从以下来谈:
一、小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和主要内容
1.小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
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人的左右脑开发和塑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培养科学精神品质和人文精神品质相统一的人,以实现个体的发展与社会和谐一致人的素质”。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主要是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其实质就是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高尚文化情操、丰富科学文化知识、较强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全面增长能力,成长成才成人。
2.小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小学素质教育是广泛全面地促进中小学生全面成长的博雅教育即通识教育。通过开展素质教育,应让学生在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五个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二、国学经典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1.国学经典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小学素质教育离不开国学经典教育。因为国学经典教育能够“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其要旨在于培养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从小就能够求真、从善、爱美,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道德理念,是历代仁人志士千锤百炼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传承经典,不仅关系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著名学者杨叔子说:“民族的概念主要是人文文化概念而非遗传基因的概念。基因只能决定是什么种族,不能决定是什么民族;没有自己的人文文化,就没有这个民族。”国学经典中的人格风范能够提升中小学生的人格品位,提高审美情趣;国学经典中的“和合”思想有利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国学经典中的荣辱观具有立人导行的功能。
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需要我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作为教师,我们要正确得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正确认识国学,然后教育学生懂礼貌,知礼仪,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于不同接受能力和不同性格的孩子,也可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针,多方发觉孩子的个性,解放天性。
2.在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我国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但在当今社会上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文化信仰失落与危机问题。由此导致的是社会和国家凝聚的危机。鲁迅先生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而传承文化命脉,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促进全民族的进步,应该说是起着关键的作用的。可以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懂得社会伦理道德,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培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先人后己的处世态度。对个人成长和事业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人生修养应当追求的一种境界。
三、国学经典教育有利于继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国学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精神财富,我们除了国学还有国粹、国术、国药在世界文化进程中显示出他们无比的魅力。许多国家已经早就意识到中国国学文化对于人类道德教育的作用。事实证明,国学在国民素质提升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他们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奠定他们一生的高远见识和优美人格。学习国学教育的目的就只有一个:使学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
国学是记录中华传统美德的大全,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材宝库,蕴含着丰富的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厚得载物”、“诚实守信”、“知义明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构成的社会人伦价值系统。“父母教、须敬听”、“长者先、幼者后”、“长者立、幼勿坐”、“凡出言、信为先”等国学中的大量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理解,便于实际应用。学习国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美德教育,建立起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师生相互问候是常事,都以愉快的心情进行工作学习,共同构建和谐校园。这些正是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德育因素,也是构成起码的社会道德要求。
四、有利于了解国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是中国人文化生命的种子。国学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特别是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闪耀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芒。”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的不屈不饶的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长征精神”、“抗战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把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光大。让学生感悟圣贤文明、通晓启迪心智、热爱祖国、明白做人的道理。
五、有利于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
国学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而非灌输,国学中有很多健全人的道德成长的内容,它重在告诉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和准则,强调学生从日常行为规范做起,从孝亲、敬长、悌兄、信友做起,由近及远、从小到大,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而不是远离生活实际的空泛的大道理。《三字经》、《弟子规》等这些内容正好填补现代社会教育缺失的空白,提高学生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学生在日常生活及行为中反省自己,找“过”并纠正自己,很快学以致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学教育集育人、学习功能为一体,学生既长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
国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证明,也是每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学生系统全面学习国学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国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对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因为素质教育是做人的教育,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正是对人进行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因此,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国学对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极其显著。
智力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教育之一,也是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但是,当前很多中小学校的教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轻体育”的倾向,很多中小学校对“三好学生”的评定简单地以成绩的高低来衡量,甚至成绩好的就被称为“好学生”,成绩差的就被称为“坏学生”。
诚然,科学、理性等智力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生命的质量,人类应该积极推行智力教育以发达人的理性思维、完善人的科学知识结构。但是,近代以来的科学、理性主义教育显出了过度扩张之势。纯粹的智力知识教育是谈不上“素质”的提升的,不能造就“完全之人物”。它“由于忽视、舍弃甚至排斥牺牲个体的独特性、偶然性、丰富性,而使‘人为物役’,成了各种机器的奴隶。”
国学是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集合,内容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琴棋书画诗酒茶”,更是承载着多少令人艳羡的艺术。毫无疑问,小学生在学习国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了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气息,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文天祥,岳飞,戚继光等爱国英雄的伟大事迹更是让孩子们铭刻在心,向往不已。
总之。国学是中国璀璨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本,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我们不变的追求,更是下一代无悔的抉择。国学教育可以培养孩子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教会他们如何为人处世,更塑造了他们仁义博爱的性格和品德,受用终身。
国学教育势在必行,国学教育任重道远,国学教育功在千秋。只要我们从事小学教育的同仁们虚心学习,潜心研究,不懈努力,顽强拼搏,一定会把学生带进国学殿堂,让他们知之、好之、乐之,享受知识盛宴,长成擎天栋梁!
(注:该文在参加国家教育科学“十三五”重点课题中华国学融入学科研究创新教学讲座《国学强、则少年强》大赛中,荣获小学语文组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