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语文课导课艺术探微 正文

语文课导课艺术探微

2011-05-16 17:48 张丽琼 2011年5月16日今日文教A6版
 

语文课导课艺术探微

文/  张丽琼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如果教师对导语创设得法,定能引起学生主动地迅速地进入学习境界,达到组织教学的目的;还能启发思维,诱发思考,使学生思路沿着老师所引的轨道上前行;并能起到承上启下,架桥过渡,实现知识的正确迁移,为学好新课创造良好的开端。下面,笔者谈谈对语文新课导语的探索。

一、释题导入,开门见山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集中概括反映了文章的内容,还反映了写作知识、文学常识等某些侧面,而这又是通过汉语的独特形式表达出来的,因此,以释题导入新课,是一个重要环节。如在教学杜鹏程的小说《夜走灵宫峡》时,揭示文题后说:“这五个字的标题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暗示线索)“是谁走,从哪里来,走向哪里?”这样一问直截了当,清晰明白,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到对问题的探求中。教学过程再环环相扣,步步相连,紧抓贯穿全文的“红线”(走—不走—再走),也就抓住了阅读教学的“牛鼻子”,从而突破了教学重点。

二、温故导入,承前启后

温故导入新课讲究承前启后,前后知识相连,使学生在衔接过渡中回忆,巩固旧知识,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既能体现教学中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联系,又能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如讲授《范进中举》时可这样导入:大家刚学过课文《孔乙己》,作者鲁迅通过对孔乙己悲惨遭遇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末世被科举制度毒害、愚弄的旧知识分子形象。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同样是这样一个形象。两位文学大师的两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所反映的主题基本相同,但表现艺术手法各有千秋,今天我们学过《范进中举》就会明白。这种巧妙导入,驱使学生积极探求两篇小说表现艺术的异同,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有新的得益。

三、故事导入,学有情趣

导入时适当用些与课文有关的、饶有趣味的小故事,利于课堂教学。

教学马克·吐温的讽刺小说《竞选州长》时我就采用这样的小故事导入新课。美国进步作家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克·吐温与当时纽约州的州长不期而遇。这个州长早就对马克·吐温怀恨在心,因此相见时他劈头就问:“马克·吐温,你的小说很成功吧,你知道世界上什么最坚固、最锐利吗?告诉你——我的防弹车最坚固,我的手枪里的子弹最锐利。”马克·吐温听了微微一笑说:“尊贵的先生,我了解的却和你不一样。我认为,世界上最厚实、最坚固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是你的胡须。瞧,你的脸皮那么厚,而你的胡须竟然能刺破它钻出来,能说不锐利吗?”故事引发了学生的阵阵笑声。我接着说:“今天让我们再一次欣赏马克·吐温那幽默风趣又不失辛辣的语言风格。”顺势板书课题,师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对《竞选州长》的研究之中。

四、设疑导入,造成悬念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思维导火线,设疑能诱发思考,开拓思路,引起强烈的释疑解惑的欲望,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去探求新知识。因此,设计导语时,则尽力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制造悬念。于漪老师在教学《孔乙己》时,就是用这种投石方式制造悬念的——“人们常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悲剧往往是催人泪下的,而读了《孔乙己》这篇小说眼泪却往肚子里流,心里有隐隐作痛之感。那么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呢?在今天我们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时,从那含蓄、深沉的描写中,就能得到满意的回答。”如此导语“一石三鸟”。教师能经常创设出这种导语,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五、实验导入,感知认识

实际是直观教学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知识,通过实验学生眼观目睹,心领神会。我教《死海不死》这篇说明文时,先让学生准备两只玻璃杯各装半杯水,准备一勺盐和两只鸡蛋。一上课,让学生先把鸡蛋放入两只水杯,观看沉浮现象,然后,从一只杯中取出鸡蛋,将一勺盐放入,搅拌后再把鸡蛋放进去,比较两只杯中蛋的沉浮现象,学生回答:第一次两只杯中的蛋都沉在水下面,第二次放盐的杯中,蛋浮在水面上。这是为什么?学生情趣浓烈地打开课本,认真读书,由感知到认识,对死海不死的含义领会更深刻。

总之,导语设计不能流于形式,要富有针对性、趣味性、启发性、创新性。形式为内容服务,导语应为整堂课教学服务,教者可根据教学需要巧妙设计,灵活应用,拨开学生智慧的窗户,引爆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奠定一堂课成功的基础。

作者单位:云南省永胜县永北镇中学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