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
sitemap
tags
首页
>>
课改前沿
>>
农村学校班主任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正文
农村学校班主任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2020-12-28 09:46
赵海松 今日文教2020、12、29日11版
分享到:
山东省东平县接山镇中学 赵海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农村学校班主任,理应成为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道德建设的责任人。
一、积极调动各种有利因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良好的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学生接受教育最多的方式又是课堂教学,因此,我们要在校内校外、课上课下建立起一个互动结合的教育网络,营造出一份有益于未成年成长的社会大空间。
首先,学校要联系家庭、关注社会,构成“三位一体”,为学生搭建快乐发展的平台。家庭是孩子的栖息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承担着青少年道德示范和启蒙的重任,父母的言谈举止、道德观念和日常行为对孩子具有引导、示范作用,学校因此应负有同家长联系,关注孩子成长的义务,要引导家长为子女做出表率,改变家庭教育观念,引导未成年人按社会进步的规律前进,为其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各学科教学要相互渗透、链接,把课堂变成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天堂。现有中小学课堂无不包含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各任课教师要在授课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从青少年的实际生活出发,根据其身心发展的特点,争取有效措施,改革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方法,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创造良好条件。
二、坚持开展广泛、扎实有效的爱国主义实践活动,深入挖掘活动中潜在的宝贵教育资源
活动是指一个群体集体参加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具体的教育,可达到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目的。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读好书,唱好歌,讲好故事,看好电影电视”为内容的“四好”活动,来帮助青少年不断开拓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总之,青少年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爱国主义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的重大决策,中小学校要发挥好排头兵的先锋作用,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调查研究之风,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切实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各项工作抓到实处,落到细处。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农村学校班主任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成长本身就是一种魅力
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我教妈妈说普通话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刍议
浅谈农村地方文化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机融合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在初中历史学科中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我怎样给学生排座位
浅谈如何打造低年级高效数学课
浅谈如何让学生爱阅读会阅读有效阅读
如何借助信息技术上好初中英语课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先进班级评比是一把双刃剑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培养初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思考与探索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
中华文教网www.zhwjw.net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
中华文教网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
中华文教网
(www.zhwjw.net)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
中华文教网
部分文章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妥善处理。
焦点阅读
叫停“家长批改作业”是守住师道底线
习近平:希望孩子们都能长成中华民族的参天大树
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重拳治理未成年人网络环境!
教育部:全面恢复教育教学秩序 科学精准做好校园疫情防控
频道精选
元旦絮语
提高教学质量 构建和谐校园
济世良医李救民的本草研究
疑难病专家雍全熹调治及方法
你好,奔四的中年女人
印顺力作《不快乐,是因为太聪明》出版
“2020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于京召开 年度奖项揭
第12届“毛泽东颂”原创诗书画征稿评选在京揭晓
著名文化学者郭谦捐赠仪式在平遥古城举行
传承引领 历练成长——三阳镇小学对青年教师进
下一篇
下一篇:
成长本身就是一种魅力
电话:18610236845
客服qq:
421808130
邮件:zdkw2005@163.com
京ICP备10012388号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