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技社区>> 语文课程审美教育的策略 正文

语文课程审美教育的策略

2010-04-12 16:33 杨胜明 今日文教

               语文课程审美教育的策略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三台一中 杨胜明

 

    经过上世纪末的大讨论,作为应试积弊的解毒剂,审美教育以“基本理念”的形式进入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审美教育的目的决定了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不能变成美学知识的系统讲解、异己观念的强势兜售,而应该如春风化雨,羚羊挂角。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气质精神,使审美情感内化;同时全面发展学生的人格情感,达到审美素养外化功效。 

然而,“审美教育”在现实语文教学中却无奈地遭遇尴尬:公开课上忙于表演,平时教学中用“短平快”式的机械训练代替审美精神的熏陶感染。考试所选拔的人才“一无思想,二无个人的创造力,情感力与想象力,不过是能干的奴隶与有用的工具”。

    审美教育要达到应有功效,语文教学可以采取哪些教学策略呢?

    一、联系现实,辨别美丑    

    审美教育,文本细读是基础。反映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带领学生细读课本内容。但鉴于学生心理、情感和识见的不成熟,语文教师尚须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联系现实环境中的事物和现象,以之为参照,辨别文本形象的美丑,经过积累,便可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在《离骚(节选)》教学中,疏通文字,明了内容之后, 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代表日本参加乒乓球比赛,战胜中国队员后大叫“哟西”的何智丽是否应遭谴责。让学生在对比中提高对屈原爱国精神崇高美的体认,激发起他们的爱国热忱。

    教读《阿Q正传》时,可以从罗曼·罗兰“我在巴黎也看到了阿Q”的感叹出发,启发学生:阿Q精神只有阿Q这样的农民才有吗?我们周围的人、我们自己身上有没有阿Q精神的影子?阿Q精神只会出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吗?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没有阿Q精神的影子?学生自然会联想到现实生活和自我实际后会发现阿Q精神的“顽强”生命力,从而审视自己的言行,提高自我警觉。

    二、延伸阅读,丰富感知

    延伸阅读,即在课本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泛读涉猎的方式阅读相关内容,以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视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延伸阅读的内容,可以是学生曾经接触过的,也可以是学生尚未接触到的;可以是名家名作,也可以是同龄人的习作;可以是文学作品,也可以是科学论文……总之,只要是有助于学生丰富审美感知的文字,都属于延伸阅读的范围。在具体的教学中,则应精选视角,注意层次,充分考虑学生接受能力。

    教读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时,要是采用“以诗证词”的方式来鉴赏这首词所蕴含的巨大历史沧桑感和丰富的文化信息,就能经过艺术的熏陶和鉴赏,将使创新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读到“千里澄江似练”时学生可能会联想到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名句。读到“背西风,酒旗斜矗”时,学生自然会联想起杜牧的《江南春绝句》。

     教读《项链》时,不妨紧紧抓住玛蒂尔德的遭遇,把握人物性格历史,讨论玛蒂尔德向丈夫提出用400法朗做衣服时的小心翼翼,项链丢失后到处借款买项链按时归还和勇敢面对十年的艰辛生活最终还清债务等细节,去发现玛蒂尔德身上善良、诚实、质朴、坚韧、耐劳的优良品质,然后联系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第涅等。通过对比,学生对玛蒂尔德的评价就宽容平和许多:尽管我们的女主人公曾经爱慕虚荣,追求不切实际的浮华生活,但面对生活的变故,她守住了道德的底线,守住了诚信和人格尊严,仍不失为一个可爱的人。

    三、引发体验,发展个性

    审美创造有利于获取亲身体验,有利于审美能力的整体提高。写作是审美创造的重要形式,也是语文教学中学生体验审美创造,形成个性人格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情绪变化及时引导他们主动写作,便可以使学生释放情感,调整身心,养成个性人格,绽放生命之花。教师引导时机的把握,是这一策略成功的关键。

    教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时,如果学生觉得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段话特别美,教师便应因势利导,分析该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北国之秋的什么特点。接着引导学生认识这段话的思维流程:作者由南国之秋展开相似联想,列举出南国之秋的著名景点,然后又展开对比联想,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突出北国之秋的浓美。让学生感受到比喻、排比不仅使文段语言流畅,形象鲜明,而且充分展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深沉情感和文化意蕴。再让学生用比喻、排比的修辞另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对故乡风土人情的独特感受。这类训练,不仅检验了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和联想的方向感,培养了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感情,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欣赏《西厢记·送别》时,学生玩味其中“碧云天,黄花地”,的诗句,便应顺势激励他们利用欣赏中掌握的资料,假想自己就是张生或崔莺莺,将浓缩在曲词中的情感用散文的方式表达出来,或假设自己是红娘,用小说的手法展现张崔的离情别意。这样的扩写或改写既加深了学生对文学作品意蕴、情感的理解,锻炼了艺术表达力,又使学生在发挥想象力、释放创造力的同时获得极大的艺术满足,而且还可以检验学生的情感空间:由一己之情去体察他人之情,进而体察人类之情的实现程度。

    语文课程审美教育理念的这些相应教学策略,力图将与社会、文化、情感等因素引入学生精神世界,使学生心灵充沛自由,在教师引导下,在审美的过程 中生长出个性十足的健全人格。     

    审美教育要实现从理论到行动 、师资评价等因素,从提倡到实效的转变,需要的结合作用,决非一蹴而就的事。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拘于一格,更应灵活运用积极与多种教育策略,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