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教视点>> 不一样的心声 正文

不一样的心声

2015-04-24 18:54 张代葵 本站原创

                                                    新疆巴楚二中 张代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需要好好研读文本,认真研究课堂提问的艺术,不能把文本从头至尾肢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变“满堂灌”为“满堂问”。
       比如,我听过一位老师讲授九年级上册小说单元的《心声》一课。这是一篇儿童小说,通过小学生李京京的故事,揭示了当前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主要情节是按时间发展的,学校要上公开课,内容是小说《万卡》,非常喜欢这篇小说的李京京要求朗读课文遭到老师的拒绝。李京京心里不服气,第一天放学后,他躲进树林里练习朗读。第二天,他试图纠正同学的误读,遭讥笑。最后,在公开课上,事先安排的同学的怯场给了李京京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他终于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万卡》。
       梳理了故事情节,老师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文及自身实际,各自谈谈自己的“心声”。全班十个学习小组讨论三分钟后,十名小组代表依次陈述小组“心声”。第一名代表发言了“老师不让李京京在公开课上朗读,伤害了李京京的自尊心,我希望我们的老师能够一视同仁,不要厚此薄彼”。后面九名同学沿着这条路走到底,十几分钟,十名同学表达的是完全相同的一个观点,授课老师耐心地从头听到尾,最后表态要对照反省,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就这样下课!
        应该说,这种互动式教学设计是符合新课标的,值得肯定和赞赏。但是,当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同学的观点雷同。毫无新意时,老师还耐着性子放任自流,无所作为,这是不是过于繁琐?
        就《心声》这篇小说而言,谈论“心声”,茅头难道全部指向老师吗?作为九年级的学生,老师稍加点拨应该不难思考以下问题:
       1、就老师而言,课前拒绝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要求,这一行为自然不妥。但,当程老师惊讶地发现李京京读得非常好时,知错就该,随机应变,让他把剩下的课文全部读完。这是不是对李京京的肯定和道歉?人无完人,“有错就改,善莫大焉”。
       2、就学生李京京来说,遭到老师的拒绝不灰心丧气,在冷嘲热讽面前,反复揣摩、自觉练习,公开课上勇敢而自信地举起小手,最终如愿以偿。这就告诉我们,当自己能力不足以让人信服时,不要怨天尤人,不能自暴自弃,需要的是加倍的努力。只有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才能依靠自己的实力改变他人的看法。我们不妨设想,假如李京京同学遭到拒绝后,一味抱怨老师的“偏心眼”,而不是反复朗读多次练习,他能够如愿以偿吗?
      3、推而广之,课堂可以看作社会的缩影。公开课成了“表演课”,事先安排,弄虚作假,有“表演任务”的都是老师眼中的“优秀学生”,对李京京这种“有问题、不放心”的学生视而不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开课帷幕拉开,担负表演重任的“优秀学生”竟然怯场,勇敢“救场”的居然是“问题”学生李京京!
       社会上有没有此类现象:为应付检查而提前“彩排”,搞形式、走过场?出风头的机会总挑“自己人”,其他人就算可以力挽狂澜,通常也只能坐“冷板凳”?
        假如能够这样点拨讨论,就激发了学生思维,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遗憾的是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实践中,老师放任自流,缺乏引导,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和智慧。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