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崔荣德教学论文集《杏坛漫步》
文/周航
我所了解的崔荣德先生,不仅是重庆大山深处一个从教数十年的乡村教师,更是一个成绩斐然的乡村诗人。我欣赏他作为一个诗人所拥有的诗意情怀,但更敬佩他为山区孩子的启蒙、基础教育奉献了几十年的人生岁月。一般人很难做到也未尝经历,尤其是在将诗性人生和理性教育相结合这点上。他即将出版的《杏坛漫步——崔荣德教学论文集》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给人启迪,令人惊喜。
集子内容是充实的,甚至可以说已自成体系。概览之,其内容主要包括山区小学语数教学的困境与应对策略、山区农村小学教学班主任管理、乡村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心理关怀,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几大方面的内容,其中尤以小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管理的探索最为深入和最有创见。细读之,不难发现,文章都立足于作者的本职,是多年工作经验的结晶,并非毫无意义的空泛之谈。所以,崔荣德先生的这本集子,对仍然埋头于山区基层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来说,具有相当的指导性意义。同时,我认为,崔先生的很多想法,对于教育部门制订山区基层教育的相关政策,也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因为,崔先生很多的“思考”“我见”“对策”“探索”“案例”,都源自数十年的基层实践,很接地气,也很有底气。
从如上内容所述,其实我们也可看到崔先生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崔先生是充满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他不仅以培育未来人才为己任,更是将传统文化和道德情感深寓教学过程之中。这点是很值得我们尊重的,他不愧是一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治学态度上,他相当严谨,而且能够做到结合实际与重视实践。从几乎所有文章来看,每提出一个问题,都有着鲜明的针对性,都是奔着解决现有问题的目标而去;在论述过程之中,也尽量用到鲜活的案例,增强说服力和当下感;从整体的论证效果上,崔先生追求实事求是,理论结合实践,从个案特征到普遍规律。故在我看来,其结论颇适用于山区乡村基础教育的改进。
这让我想到当下的大学师范教育。大学生的师范教育,可能最缺乏的就是有针对性、实用的课程教学,无法将书本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崔先生在教育第一线所积累的经验能够启发我们,师范生教育不能只从课本出发,不能只从理论出发,还应该深入基层、扎根人民,结合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民族背景、不同经济环境,让师范生在实习实践中得到锻炼,学到真本领,让大学师范生成为真正可用的应用型人才。最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培养学生能吃苦、会扎根、愿为乡梓服务的道德高尚的师范人才。
崔荣德先生的不懈探索与卓思锐见,收获颇丰。私自以为,这本集子虽为长期教学与实践过程中的点滴心得与反思,但汇于一集,倒也能见规模。不过,其中文章并非随笔式的教学感悟,绝大多数都是具有探索、研究性质的小论文,所以“漫步”不如改作“探微”更显贴切。还有就是,崔荣德先生其实不必过于追求学术体论文的格式,完全可以大胆删掉“摘要”和“关键词”一类的东西,只需将日常教学心得自然记下,找到其中内在逻辑,有意成篇,或许更有味道,更具可读性。这不仅不会削弱教育规律探寻过程中的理性,还会增强研究的对话意味,如此亲切自然,一如大山的孩子那般朴素和纯净,岂不更好?此外,这本集子中很多篇章的内容似多有重复之处,这是不经意之下产生的一个弊端?当然,还包括陈述上的词语调遣,以及很多地方词句有欠打磨,这些都是有待与崔先生商榷的。这只是我个人不成熟或不正确的印象,或许我说错了。无论如何,瑕不掩瑜,整体上我是肯定这本集子的,我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这是我对崔荣德先生说的真心话。
2021年2月20日夜 于湖北咸宁明德轩
(周航,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大学教授)
周航,湖北咸宁人,文学博士(博士后),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重庆当代作家研究中心主任。鲁迅文学院第26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近年在《人民文学》《诗刊》《文艺报》《诗选刊》《诗江南》《诗潮》《延河》《北方文学》《草原》《文学港》等刊物发表诗作,出版诗集2部。
(编辑:鑫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