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原山区集中办学后寄宿制小学
学生管理的思考
左都新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我区唯一高原、高寒、边境牧区、人口较少民族聚集地——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民族自治县,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的分析,总结出牧区寄宿制小学学生普遍特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提出今后如何进一步加强高原牧区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质量的几个方面,主要是寄宿制学校人员编制的考虑、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管理人员的培训考核、社会参与管理工作的必要、集中办学的模式的适当规划等方面,为寄宿制小学质量今后持续提高提供一些思路和办法,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关键词] 高原牧区小学;寄宿制学生;现状特点;问题及根源;管理措施
为根本解决西部农牧区学生上学难问题,尤其是西部偏远山区农牧民子女入学困难,在国家有关政策(《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中就有两项措施与寄宿制学校建设有关,一是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二是实施“两免一补”,给予寄宿生以生活补助[1])引导下,自治区根据我区偏远山区农牧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等实际情况,安排各地积极地、大规模地开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以彻底解决山区农牧民子女好上学、上好学的问题。在南北疆各地山区县及有山区地理特征的县均对农牧区采取了集中办学的模式——即小学和幼儿园集中在乡镇、中学集中在县城寄宿的办学模式,甚至有些地方将小学低段和幼儿园集中在乡镇、小学高段和初中集中在县城、高中阶段异地搬迁到平原解读的办学模式。其中位于南疆喀什地区帕米尔高原东麓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就是最为突出的例子。在塔县集中办学、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被社会各界和广大农牧民寄予巨大期望,普遍认为寄宿制学校是化解农牧区学校面临的诸多难题、解决发展困境的良策,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学校对学生管理就是其中突出的一方面。
一、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的基本现状。
(一)农牧区寄宿制小学生的特点。
一是寄宿生比例较高。塔县现在共有寄宿制小学12所,在校生4213名,其中寄宿学生3635名,寄宿比例高达86﹪,尤其县城乡寄宿制小学在校生3200名,其中寄宿生2710名,寄宿比例高达85﹪,虽然目前实际容纳寄宿生只有1700人左右,也达到了55﹪以上[2]。二是年龄较小。寄宿学生基本上集中在10-12岁年龄段,甚至在各乡镇寄宿制小学还有一批7-9岁或更小的寄宿儿童。三是家庭住址离校较远、交通不便。塔县各乡镇地广人稀、沟壑纵横、居住分散、村落基本不通公路,没有专门营运车辆,通讯不畅,导致学生返校回家和家长探视、联系极为不便,甚至少数学生一年内都很难与家长见面。四是家庭经济基础较差、物质基础匮乏。虽然政府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基本解决了学生住宿、饮食、学习的问题,但由应家庭提供的一些学习、生活必备品尚不能满足,如衣被、鞋帽、作业本、铅笔及日常洗漱用品等。五是学习基础薄弱、尤其汉语水平较低。由于寄宿生均来自农牧区,基本未接受好的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学生没有汉语基础,综合素质较低。
(二)农牧区寄宿制小学生存在突出的问题。
一是学生自理能力较差,未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由于寄宿生年龄偏小,在农牧区居住、生活条件简陋,环境恶劣,学生日常行为习惯随意,缺乏讲究卫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勤奋努力良好的规范习惯,随地大小便、乱丢纸屑、不洗衣物等现象比比皆是。二是学生普遍存在心理状况不良问题。日常生活信息封闭、寄宿后过早缺乏家庭关爱和社会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不足,导致大多数学生心理状况不良,心理脆弱、精神紧张、焦虑,学习精力不集中,尤其是部分学生经常患有癔病,且极易影响他人。三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保障不足。来自偏远乡镇的相当学生冬季缺乏御寒物品,造成大面积伤寒感冒,甚至形成大规模传染病的爆发,另外,由于缺少作业本、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学生根本无法完成正常的学习作业。四是学生面临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成绩偏低。目前,塔县全面推行汉语教学,小学阶段除六年级部分班级外,已全部实施汉语系教学的模式,学生由于不具备汉语基础,且其综合素质较薄弱,进入学校的1-2年内使用汉语言完成学习任务非常困难,学习压力过大,导致学习严重缺乏自信心和兴趣。
二、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一)学校管理人员数量严重缺乏、素质较低;(二)学校管理经验不足,工作规章制度不健全;(三)部分家长按时送学生到校入学积极性不高;(四)学生安全及食宿、交通压力过大;(五)社会给予的关注与支持不足;(六)学校经费不足、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三、如何加强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工作。
(一)根本解决寄宿制小学管理人员问题。一是重新按实际情况为农牧区寄宿制小学核定编制。现行关于学校编制文件仍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新政办发〔2003〕103号)[3],其中规定是:“中小学管理工作尽可能由教师兼职,后勤服务工作应逐步实行社会化。确实需要配备职员、教辅人员和后勤人员的,其所占教职工编制比例为:小学一般不超过9%,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 (农村),小学每班平均学生数25—40人,每班平均教职工数1.8”,该规定明显不适应目前农牧区寄宿制小学实情,必须考虑到农牧区寄宿制小学的实际,对工勤服务人员和生活辅导教师重新进行核编,配备专职服务管理人员。二是进一步提高管理服务人员的待遇。目前学校工勤服务人员待遇较低,基本不高于自治区安排的公益性岗位待遇,很难吸引到高素质、责任心强的优秀人才,也很难调动现有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大对管理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管理和考核。学校应高度重视管理服务人员的岗前培训,针对不同工种和服务岗位分别集中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明确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并有专人负责对日常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定期对其工作进行量化考核,落实奖惩。四是重点解决生活辅导教师的问题。生活辅导教师应纳入专任教师队伍,安排一批素质较高、责任心强、熟悉本地基本情况的少数民族教师担任,切实承担学生行为习惯、品德健康方面的指导工作。
(二)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农牧区寄宿制小学办学条件。一是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出于安全考虑,寄宿制学校均采取24小时封闭管理,学生在校园内业余时间很多,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活动场所和娱乐设施,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余、休息时间,开展健康符合年龄特点的体育、文艺和娱乐活动。二是针对寄宿小学生配备一些专门的设施设备。学校要配备专用的校车,用于急病学生救治的接送、走失学生的寻找和个别偏远乡镇学生返校的交通。三是免费为贫困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生活、学习用品。学校每年应该准备一定的生活、学习基本用品,用于帮助部分贫困学生基本生活、学习需求。
(三)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到农牧区寄宿制小学生的管理与服务中。一是乡镇政府要切实履行政府职责。乡镇政府首先要落实国务院有关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国办发[2002]28号)[4]第5条,“切实履行好控辍保学职责”,其次要组织好学生的接送工作,尤其偏远山区,未通公路的村落、山沟里学生的返校回家的交通。二是统筹安排相关部门承担相应责任。寄宿学生由于远离父母,其医疗、防疫需要卫生部门负责;学生安全需要公安、消防部门的积极引导与配合,食品卫生需要工商、质检、防疫部门的把关,扶贫、民政部门要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等,都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三是动员群团组织、民间团体积极参与学生服务。寄宿生相对封闭、远离家庭,缺乏社会活动和家庭生活的体验,工青妇组织可以主动组织学生到校外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同时牵头各类团体利用双休息、节假日邀请寄宿生到一些家庭体验家庭生活、温暖,弥补心理教育方面的缺失。四是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日常教育教学,邀请家长到学校举办家长学校、开好家长会、组织好家长开放活动,向家乡介绍、展示学校的工作,促其能主动关心孩子学习生活。
(四)明确职责、规定标准,制定科学、合理、针对性强的管理制度。一是对学校管理服务人员各自的岗位进行明确界定。工勤服务人员与生活辅导教师应有本质区别,工勤服务人员主要完成学生日常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与服务,炊事员、保育员、保洁员、锅炉工、水电工、保安等应属于学校工勤服务类人员;生活辅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辅导与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二是对工勤服务人员应根据不同岗位制定具体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考核办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三是生活辅导教师应作为班主任的副手,配合班主任完成课堂以外的管理工作和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工作。四是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健康教师,并建立起专门心理活动场地,配备一些专门设施设备,定期对寄宿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与治疗课程、活动,针对性解决个别学生心理辅导与治疗问题。
(五)适当集中、区别对待,科学合理做好农牧区寄宿制小学的布局规划。
集中办学、加大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善了农牧区的办学条件,解决了深山孩子接触现代文明、享受现代生活的问题,消除了跟随牧场流动的帐篷小学、马背小学,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热情欢迎和广泛赞誉,但过分的集中也会带来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在编制学校布局规划时,应遵循年龄认知特点、身心承受能力和教育规律,适当集中、区别对待,解决好享受优质资源和增加投入成本、接受现代文明和缺乏家庭关爱的关系,科学合理做好寄宿制小学的布局规划。
注释:
[1]《农村寄宿制中小学问题的探索和反思》(王远伟,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2]引用数据来自塔县教育事业统计报表(2010-2011学年)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新政办发[2003]103号)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国办发[20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