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德育课程体系,推行德育课程生活化,让孩子们在实践体验中感受德育的魅力,接受德育的滋养。学校在开展农村乡镇小学生活德育课程的实践研究中,大力推进德育课程生活化,将德育巧妙嵌入教育各个环节,让德育入脑入心,育人成效明显。
一、养成入手,典型引路
重构德育课程,致力于推进德育课程生活化,是由小学生成长阶段的特殊性决定的。小学生逻辑思维尚未完全建立,他们的学习以形象思维和直接体验为主,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要顺应学生这一特点。
石牌镇小学将德育课程进行细化,将德育课与学生的生活场景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将德育内容融入到生活当中,并形成一套全新的课程体系。推行德育课程生活化第一步,就是养成入手,典型引路,把德育工作中的那些条条框框和教科书里的要求,融入到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变成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比如,为了开展劳动教育,学校没有在课堂上讲劳动有多重要、劳动多有价值,而是把劳动课程生活化。学校把劳动课开在了校园的责任区里,开在了食堂里,开在了寝室里。由包年级校领导率先承包自己的责任区、劳动项目。责任区绿地的养护、环境卫生,食堂、寝室里开展的劳动项目都由承包者负责打理、组织。校领导引领教师,教师引领学生。就这样,劳动课走出了课堂,进入了生活。
劳动课上,师生们一起动手,把校园草坪下面的碎石挖出来,让草和花长得更旺。学生各自负责的卫生区、卫生角,都是自己动手打扫和维护。走进食堂,大家一起动手包饺子,品尝劳动的味道;走进寝室,一起比赛折毛巾、叠被子,学习生活的技能。与此同时,该校将劳动课延伸到家庭,学生们的作业变成了做饭、洗碗、自己叠被子等,这些课程促使学生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
从习惯养成入手还不够,还需要典型引路。在学生眼里,教师就是他们接触最多的榜样。孩子们在打扫卫生或者参加劳动课程时,教师都是率先垂范。打扫卫生也是德育课,教师不能当“甩手掌柜”,要带领学生一起干,当好榜样。
二、课堂巩固,课外丰富
一本正经地说教和灌输,这样的德育课是不适合中小学生的。课堂主阵地,并非就是按照教科书在德育课堂上进行说教。即便在课堂上,德育也要充满生活气息和生机活力。
比如,结合劳动主题开展的德育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别介绍自己学到的生活小技能,相互为师;汇报劳动心得,分享体验。这样的德育课堂变成了热烈的互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不一样的德育课魅力。
石牌镇小学的许多教师在组织班级德育活动时,都能立足于德育课程生活化,把大主题化小,把小主题融入生活。
课外活动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将课外德育活动进行体系化、生活化重构,纳入德育课程体系中。比如,结合母亲节、父亲节、端午节、重阳节等节日,引导学生和家长一起晒晒节日里的亲子活动,让学生和家长在做手工、运动或劳动中增进感情,习得技能,并懂得孝亲知礼。
课堂巩固,课外丰富,让德育课程生活化落地,丰富了养成入手,典型引路的内涵,使德育课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
三、实践体验,情感认同
实践与情感体验是一并发生的,情感体验是德育提高实效性的最佳路径。在德育课程生活化推进过程中,更要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进行情感体验。
比如,在“我爱我家”寝室文化创建活动中,大家一起谋划布局,一起动手剪贴画,共同完成一幅幅手工作品,一起装点寝室这个集体家园。当大家共同拧成一股绳向同一个目标奋斗时,交往交流多了,智慧点子多了,相互协作有了,对于寝室这个“家”,同学这些“家人”自然有了情感体验上的认知,也就达成了德育活动的教育目标。
此外,学校还通过与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大中小学手拉手”活动,华师的大哥哥、大姐姐给孩子们讲孝亲故事,请道德模范大学生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邀请老红军线上讲革命故事。通过云上德育实践课,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对现身说法的模范更加崇拜,激发了孩子们努力学习,拼搏奋斗的意识。
课外,学校引导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走访美丽乡村,拍下美丽乡村的视频,发给老师收集整理,在“美丽乡村”视频课上与同学们共同分享,激发孩子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无论是养成教育,还是课堂主阵地,要想提升德育实效性,把实践体验,情感认同这一环节做好,必会取得更好的德育成效。
推行生活德育,将新的教育理念融入课堂,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参与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同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德育生活化的小课堂、大课堂,通过生活化课程内容让德育工作“接地气”,从而促进学生德育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