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众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母体,是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和关键内容,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价值。群众美术是群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群众美术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文化具有娱乐、交流功能、仪式、团结功能、群体认同功能,以及象征、符号等功能。群众文化中的美术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涵盖美术中所有的门类,其特色鲜明,又富有民族和传统艺术特色,以群众美术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文化为主导艺术文化提供平台,是精英艺术的母体和基础;同时,群众美术又为艺术文化产业开辟市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支撑,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本文简要论述群众美术在实现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价值方面的主要作用。
关键词: 文化 文化建设 群众文化 美术 功能 价值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1]。所谓文化建设是指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各项文化事业的活动和过程。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和关键内容是群众文化建设。群众文化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社会范畴,它纵向贯穿于人类文明史的全过程,横向涉及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和生活方式,其内容几乎涉及所有的文学艺术活动形式[2],其中,群众美术活动是群众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群众文化中的美术活动是参与人数较多、影响面较广的文化类别,其活动范围之广、活动内容之丰富体现了群众文化的巨大社会影响力[2]。作为群众文化的重要内容,群众美术活动在社会群体中具有娱乐、交流功能,仪式、团结功能,群体认同功能,和象征、符号功能,在实现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上起重要作用。同时,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群众美术活动为主导艺术文化的建设提供平台,是精英艺术文化和主流艺术文化的母体和基础。群众美术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绘画艺术产业开辟市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实践群众文化的社会价值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群众美术可以有效实现群众文化的娱乐、交流功能
众所周知,群众文化最基本的社会功能是娱乐和交流。群众美术等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将人们从日常的辛勤工作中暂时解放出来,消除日常工作的紧张与拘束,使人们在娱乐的同时陶冶艺术情操、重新振作精神、再次投入到紧张的社会工作中去,其作用不言而喻[3]。
近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但由于竞争激烈,尽管法定节假日越来越多,但大部分闲暇时间不得不用于补充新知识和新技能, 使真正能够用于文化娱乐活动的时间相对减少,人们的幸福感不足。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人们急需文化权益的获得,包括群众美术在内的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已经成为现代人渴求的精神食粮 [4]。此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日常交往的范围越来越小。现代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使得人们更需要交流和娱乐。群众文化中的美术活动,其艺术要求不必很高,男女老幼皆宜,也可同时多人参与,如“山水画笔会”等可凝聚一大批兴趣爱好相同的人。这不仅能够为大家提供互相交流的平台,而且由于是发自内心的主动参与,而非被动的接受,使得这种绘画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更能够带给人们真正的欢乐。
尽管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唱歌、跳舞、曲艺等等,但美术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其操作的简易性、场地的可控性均使得群众美术活动在实现群众文化的交流、娱乐功能中具有其独到的作用。美术活动形式有多种,包括绘画、雕塑、书法、篆刻等,这使得以美术为内容的群众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艺术源于生活、源于实践,多姿多彩的生活可以为群众美术活动提供强大动力源泉。工作闲暇之余,共同的美术爱好,使人们相聚在绘画艺术的舞台,尽情地泼墨、挥洒,不仅让人忘记工作的疲劳,还能使人们享受艺术创作带来的欢欣与鼓舞,艺术的切磋与交流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增进了审美能力,提升了艺术情操,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着群众文化的交流、娱乐功能。
群众美术作为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群众文化的娱乐、交流功能中有着其他文化形式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美术活动的特定模式,如笔墨纸砚、修身养性、艺术鉴赏、珍品收藏等自古以来就受到各阶层人民的喜爱。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美术作为一种群众文化艺术已经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成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要载体之一。在新农村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上,在城镇社区街道的文化广场上,你随处都可以看到美术活动带给人们的文化享受,例如民间工艺品木雕、泥塑、剪纸、草编、竹编;玻璃器皿、陶器、瓷器等实用美术品;象牙雕刻、景泰蓝器皿、玉器等特种工艺品;绘画作品、书法作品、篆刻等艺术作品,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精心绘制、热情颂扬、研讨提升的文化艺术对象,成为他们闲暇之余互相交流、探索的共同舞台。这些艺术品以及他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装点装饰着人民群众的生活、休息和工作的环境,群众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交流。可见,群众美术在实现群众文化的娱乐、交流功能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二、群众美术可以有效实现群众文化的团结、仪式功能
仪式活动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人民群众生活、工作的各个层面需要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仪式,而各种类型的仪式几乎没有例外地由群众性文化活动所构成。从早期人类祈求风调雨顺的巫术仪式,到后来的宗教仪式,民间世俗生活仪式,再到社会群体以及国家政权组织的政治仪式;从民间的小规模群众文化活动到政府级,乃至规模宏大的世界级活动,无不体现群众文化的魅力。人的一生,从出生、成人、婚嫁、生子、老退、病死、丧葬等各个阶段,无不闪耀着仪式之影,礼仪之魂贯穿于生命的整个过程[5]。特定的群众性图画、标语、工艺品和书法、大字等代表着特殊寓意,能够体现仪式的正式性和严肃性,能够凝聚群体成员,增进社会和谐团结。那些完全非生产和非建设性质的群众文化活动,如大型绘画、书法、冰雕等,尽管没有直接创造财富的功能,但能够团结凝聚社会成员,促成新的社会团结[6]。在实现群众文化的团结、仪式功能上,群众美术活动有其独特的作用。群众之间的各种笔会,以笔墨为媒介,以画布、宣纸为载体为人生的重要节点或公司开业、奠基剪彩等增添寓意深刻的仪式,以智慧的画卷、飘逸的书法团结邻居、朋友、族人、同事等等,使群众文化的仪式、团结功能发挥至极。友谊与爱情之联络、远亲或族人之相会、群体的对外竞争和对内团结等都可以由公开的群众性美术活动体现开来,此乃原始部落生活和文明社会组织所共有的特征。原始部落通过独特的“美术”符号将其成员号召、团结成统一的群体。在现代社会,特定的“美术”符号,如国徽、国旗、党徽、党旗、团徽、团旗、市徽、市旗、公司标志、商标图案等,分别在不同的范围、不同的层次上发挥着团结、仪式的功能,成为群体心目中的“国”的象征、特定群体的象征,使社会关系得到有效调配和相互确认。大型的群众美术活动,如“我心目中的祖国”绘画大赛等可有效动员成千上万群众用画笔书写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尽情享受绘画艺术熏陶的同时达到团结人民的目的。可见,群众美术在实现群众文化的团结、仪式功能上具有独特的重要功能。
三、群众美术可以有效实现群众文化的群体认同功能并达到凸现群体异质性的作用
“认同”是指“对某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认定,通过这一认定使该事物被确认保持或含有群体同质性”。“认同”分为社会层面的“认同”和部门层面“认同”。就社会层面而言,“认同”包括个体的自我认同、群体的集体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以及超国家的国际认同等,由此引伸出所谓“自我意识”、“集体意识”、“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国际意识”或“世界意识”等等;从横向的社会部门层次来看,“认同”又分为“经济认同”、“社会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等[7]。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各种认同观念逐步凸现,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社会趋同性逐步增强,同质化趋势日益加重。另一方面,人们也在通过各种手段彰显自身群体的异质性,如通过经济的、文化的、科技的以及军事的等各领域突出成就显示自身群体优于其他群体的“异质性”。群众文化活动恰恰承担了“群体认同”和彰显“异质性”双重功能角色,而群众文化中的群众美术活动更是首当其冲,在实现群众文化的“群体认同”和彰显“异质性”功能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群众性美术活动在风格、类型和艺术形式上不尽相同,这本身就已经突显出不同群体之间的“异质性”,而且随着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不同群体“异质性”表现愈加明显;与此相反,在不同群体“异质性”被彰显的同时,同一群体内部的“群体认同”进一步被加强。这在社区、公园、广场的民族群众美术活动中可见一斑。比如,我国的传统绘画,一支毛笔、一张宣纸、一瓶墨汁就可挥洒出一幅幅出神入化的“水墨山水”作品。不管你是在世界的哪个地方,只要你见到围拢一起“挥洒泼墨”的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珠的“笔会”人群时,你的脑海里立刻就会想到“龙的传人”、“同胞”等字眼,此乃群众美术的认同功能;而这“挥洒泼墨”的人群与不远处热衷于“画布人物”的一群白人艺术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即群众美术通过彰显不同群体异质性达到群体内部认同的效果。在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中,群众美术及美术作品更能彰显群体异质性,从而更能藉此达到群体的认同。在大的群体内部,群众美术还可以通过艺术的不同特点彰显亚人群的异质性,起到亚人群内部的认同功能。这从我国各民族传统美术工艺、技法各不相同,工艺美术作品更显民族特色的事实中领略到群众美术在群众文化的认同功能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四、群众美术有效实现群众文化的符号、象征功能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步,文化形象塑造日益受到重视。好的文化形象可以使某一地区、某社团、某公司扬名万里,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为自己带来经济,乃至政治利益。这种文化形象的塑造,其实就是文化“名片”或具有特定区域特色的“文化符号”。而最能反映一个民族或者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大众生活特点的是群众文化中的群众美术,后者恰恰具备这种“文化符号”的功能。由此,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社团、一个社区其群众美术文化特征自然成为彰显其形象的最直观、最生动标志[2] 。群众美术中尤其是那些传统色彩浓厚的民间工艺美术和民族绘画艺术更是直接文化符号的代表,例如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和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壁画、岩画、手工艺品等等往往成为地域性极强的天然文化“名片”。群众美术作为地方“名片”的典型例子就是武强的年画。武强年画极具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其丰富的内涵堪称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8、9]。武强年画源于宋末元初,在明、清两代达到鼎盛。当时人烟稠密的武强南关俨然是“家家点染,户户丹青”,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群众性木版年画集散地。武强年画构图丰满,线刻粗犷,着色鲜亮,装饰夸张,节俗特色浓厚,属民间年画的佼佼者。武强年画除大量民间题材外,更注重反映重大时代变革,以表达人们对国事的关心,对未来的美好期望。武强年画作为群众文化的典范,不仅成为武强的象征,甚至已经成为河北,乃至国家的一张靓丽的“名片”。这些典型事例足以说明,现代社会中群众美术文化的符号与象征功能越来越浓郁。形象塑造和标志性符号的打造是历史的要求,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群众美术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注入现代气息,使之不断发展;而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群众美术文化的延续、更新和发展又会带动群众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五、以美术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文化是主导文化的基础
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其服务于社会经济政治的需要。在社会形态中,文化必须接受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引导,从而产生社会主导文化。而主导文化又必须与群众文化有机结合,善于运用群众文化广阔的群众基础和形式多样、质朴醇厚、轻松快乐的大众文化特点,才能使主导文化更具根基。群众文化中的美术活动,自古以来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大力发展以群众美术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文化,在群众美术活动的“笔、墨、纸、砚”中巧妙根植主导文化的思想内涵,在建设和弘扬主导文化的实践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当前的主导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信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动力,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主导文化是支撑社会政治生活大厦的脊梁,是文化发展战略的核心指导,是大力发展以群众美术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文化建设的强力保障,也是促进多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前提。而以群众美术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文化则是贯彻、实施、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载体和途径,通过形式多样的群众美术艺术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从而有效巩固和维护全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5]。作为国家和民族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在全民中大力宣传,成为全民族行动的思想指南,而群众美术活动参与人数多,代表性强,在艺术欣赏与创作中便于宣传主导文化,具有轻松愉快的艺术活动特点, 可以使群众在艺术活动中潜移默化地领略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运用群众美术活动的大舞台,通过各种雅俗共赏的群众美术创作与欣赏形式,寓教于乐, 寓教于艺术,把主导文化的价值观真正灌输到人民大众的心里。群众美术活动的这一重要价值就在于不用枯燥的口号和简单的标语,而是用实实在在的艺术创作与欣赏达到弘扬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可见,作为群众文化的重要形式,群众美术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例如群众漫画,形象生动,可以将“八荣、八耻”以直观的视觉形式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毛笔书法可以对联的形式展示核心价值观;还可以通过举办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大规模群众性书法、漫画创作比赛,使社会主义的主导文化得到极为有效的宣传和弘扬。
六、以美术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文化是精英文化的源泉
精英文化与群众文化是相对而言的。群众文化建设的重点是文化的普及,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基层的百姓;而精英文化建设强调的是文化水平的提高,其针对的主要是知识分子和时代精英。群众文化是基础,精英文化是在群众文化平台上的升华,二者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其终极目的都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宣传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专门从事文化工作的同志都应该和从事群众文艺普及工作的同志们发生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帮助他们,指导他们,另一方面又要向他们学习,从他们身上吸取由群众中来的养料,充实自己,使自己的专门不致成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毫无内容、毫无生气的空中楼阁。专门文化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群众文化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2]。这是对群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相互关系的精辟阐述。艺术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群众文化是专业文化的母体和源泉,是专业或精英文化发展的基础。最能体现群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这一重要关系的是群众美术活动。群众文化中的美术活动能够提升群众审美品位,可以成为群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粘合剂。大力发展群众美术活动,使之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中的必需品,则可以不断提升群众艺术鉴赏能力,进而提升群众自身的审美品位和人文素质。作为多种艺术的综合体,美术是人们以情感和想象为手段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通过审美活动再现现实和表达情感,通过美术作品感染读者。在特定的群众美术艺术鉴赏过程中,使参与者的审美心理结构、艺术鉴赏能力、美学评判水准等得到提升,在此过程中提升群众美学品位。另一方面,通过群众性美术活动可以繁荣群众美术创作,使群众美术精品不断涌现,在大规模的群众美术活动中不断造就美术艺术人才,群众美术活动是高水平画家的摇篮,是精英美术文化的源泉和基础。例如闻名全国的“剪纸之乡”海伦市,在轰轰烈烈的群众美术活动中就涌现了一大批群众剪纸艺术杰作,其中很多作品都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此乃群众文化艺术到精英艺术飞跃和升华的典型案例。不仅如此,群众美术活动还可以成为其它诸多精英文化的源泉。例如大型群众性的漫画、连环画,以及动画等可作为一种载体和工具来宣传金融知识、历史趣闻、国际形势、军事百科、农业种植等等,可以普及各种文化知识,为创造各个方面的精英文化打下基础。在群众美术活动中,大家可以通过绘画艺术创作展示自己的专业技术特长,在艺术交流和欣赏中相互取长补短,在享受美术本身带给的艺术乐趣的同时获得自己所需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或技术的积累又必然会造就出一代精英和精英文化。
七、以美术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文化为文化产业开辟市场
文化建设的过程分为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建设两个层面。文化产业以公益为目的,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注重经济效益;而文化要作为产业来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有文化市场,后者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文化产业市场与其它市场一样最终要以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消费能力和鉴赏能力为前提和基础。当前,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 文化艺术消费能力也在逐步提升。而促进艺术消费能力增长的持续动力则来源于文化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后者则需要文化艺术的教育和普及。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与群众性艺术活动的普及程度密切相关。作为群众文化重要形式的群众美术活动,不仅在促进美术文化产业方面具独特的价值和作用,而且在宣传、促进、提升群众各个方面文化艺术修养方面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功能,因而又可促进多种艺术市场的开拓。
在我国,群众美术文化活动长盛不衰,产生了许多闻名全球的群众美术艺术精品。例如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作为我国群众美术精品的代表,其题材丰富,寓意深刻,表现形式多样,有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美女、胖娃等,作为寓喜庆、庆吉祥的艺术载体,颇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其中许多作品作为世界级珍品,被很多国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再如,天津的泥人张泥塑,是我国民间美术的珍宝,已经成为我国艺术产品走向世界的一颗璀璨明珠[9]。这些世界级艺术市场的有效开拓,无不体现着群众美术活动的巨大作用,正是规模空前的群众性民间艺术创作造就了这些艺术珍品;也正是这种群众性的美术活动宣传了这些艺术珍品、提升了国人,乃至世界人民对艺术珍品的欣赏欲望,对繁荣我国文化产业并使之走向国际市场功不可没。可见,艺术精品归根结底源于群众,群众美术活动可以造就更多的美术精品,为文化艺术市场提供精美货源;同时,通过群众美术活动又可提升和普及人们对艺术品的欣赏能力和需求欲望,群众美术活动的开展、加强和普及可以为文化产业开辟广阔的市场,是文化艺术产业不断走向兴盛的源泉。
八、以美术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文化可有效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关系密切。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一般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包括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以及传统的绘画技术等[8]。群众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些民间民俗文化从群众中产生,最适合基层群众的口味,具有广阔的群众基础。在大力推进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巧妙地对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进行创新,不仅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活态传承”,“代代传承”,而且还可以为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素材,使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中,群众美术活动具有其独特的重要性。这体现在,群众美术活动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美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可以通过大规模的群众美术创作和传统美术作品欣赏,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以及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手段和重要性。例如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又是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天津文化部门已经非常好地将这一瑰宝与群众文化建设结合了起来。群众美术活动中的“木版年画技法大赛”,不仅创作出精湛的年画作品,而且使这一传统美术技法在群众中得到广泛普及,使得这一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最为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其效果相当好。
结语群众美术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推进群众文化建设、实现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价值等方面有其独特性和重要性。大力开展以群众美术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文化活动可以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房濛濛,牟堂娟.党中央四代领导人关于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安全的战略思想.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8年10期
[2] 郑永富. 群众文化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1年6月.
[3] (英)马林诺夫斯基. 外国民间文学理论著作翻译丛书 文化论. 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 1987年.
[4] 邹琼. 主观幸福感与文化的关系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 2005;28(3):632-633.
[5] 马雪松. 文化全球化与民族群众文化. 江西社会科学, 2004;10:21-25.
[6] 胡萍,蔡清万. 武陵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献集成.民族出版社, 2008: 40.
[7] 高占详. 文化力.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104.
[8] 向云驹.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9年05月.
[9] 操奇,朱喆. 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艺术与设计系列丛书 艺术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