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崔荣德早在1993年3月在《青年月报》公开发表诗作《乡土诗人》就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坛乡土诗人的文学地位。
乡土诗人
崔荣德
披一身清风
赤足走进乡野
不在乎名字能否成活
只在大刊小报中
寻找自己的声音
你的声音结实而饱满
撒向哪里,哪里就生根发芽
枝枝叶叶花花果果
以一株不死的大树形象
伸向辽阔的社会空间
诗人,我的乡土诗人
你的生命因你的诗歌
永葆青春
时任河北衡水师专校长江宝才先生当年读了他这首诗歌,非常震惊,连声夸奖:不错不错,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没有经过专业的诗歌训练,在25岁之前就能写这么出色的诗歌作品,实乃天才。北师大中国诗歌创作研究中心主任谭五昌教授曾说过”衡量天才诗人的标准是看他25岁以前,在具有历史感的年龄以前是否写出了代表作“,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定性,崔荣德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天才诗人了。
我和崔荣德认识是上个世纪九十年初,那时,他在酉阳乡村一所中学代课,他在上课之余创办了红土地校园文学社,由于有共同的爱好,我们经常在周末时切磋诗歌,有时也在《南国诗报》《蓓蕾诗报》等知名内刊发表诗作,那时,他因为爱写一些小诗和杂文之类的东西,被河北《杂文报》评为特约通讯员。有一天晚上,他在酉阳县城一家餐馆喝二两小酒后,穿着他第一任老婆为他缝制的风衣,持着杂文报社为他颁发的通讯员证件在飞来峰里面小巷里转悠。我刚从里面出来,见他二麻麻(喝酒后微醉的样子)的,知道他喝酒了,于是扶他出来,他说他要去报社采访,我说这么晚了,人家早已下班,你白天去吧!他说白天个卵,我们又不认识,人家会卵火(理睬)我这个土巴佬(乡下人)吗?趁这晚上去,他不卵火,没人看见,又不扫皮(丢脸)。我劝他不住,他径直去编辑部了,后来我听报社编辑秦家杰先生说崔荣德那晚上去他办公室的,他们吹了一大半夜诗歌后又整了二两白干,那回,真的把他放爬(醉)了。我知道崔荣德的酒力,一般情况他是不服输的,这可能跟他的性格有关。
他出生在一个农村军人家庭,上有三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二个妹妹,他排行第四,父亲是抗美援朝残疾复员军人,受父亲的影响,崔荣德秉承父辈的硬汉基因,对生活中歪的邪的硬是看不惯,看不惯了就爱说,一说到别人的缺点,别人就不高兴,因此在他的生活中,他注定要经历许多许多风风雨雨。
《把爱和文字一路抛撒》是崔荣德从骨质里用青春和泪水在书写的一首与命运抗争的诗歌。
把爱和文字一路抛撒
崔荣德
要是哪家的屋顶冒着炊烟
要是哪家的书橱爬满文字
要是哪家的阳台花枝招展
我都要去
不管自己的脸皮有多厚
不管自己的肌肤有多黑
也不管自己的衣服
是否遮得住羞耻
在主人明明暗暗的天空
喝足了水,填平了肚皮
望着人家念书的孩子赏一个笑脸
望着人家书橱上爬满跳动的文字
搓揉红肿的眼晴,然后
趁人不注意回过头来
望着人家阳台上水淋淋的花朵
作一个意味深长的哑谜
教堂里8:30的钟声响起
服服贴贴的孩子们
怕我爱我,他们硬要把我
推上香龛然后毕恭毕敬地
献上虔诚的祭品
也有不听话的孩子
在我的大眼睛中
接受教鞭的亲吻
我自己的心
却刻下了道道伤痕
赶场的日子我从不上街
街上琳琅满目的商品
见到我像避瘟神一样躲开
一旦被钉鞋匠逮住
我仅有的生活
就眼睁睁地钉进了鞋底
理发师最不喜欢我
他硬要砍掉我的长发
还得剃掉我多年的积蓄
书店和邮局是我的避风港
在那里,为了一本好书
或寄走一叠书稿
微笑中,我慷慨地付出了
三十年的青春年华
树上一只鸟嫁给另一只鸟
我从不斜视和眼红
以前我也有过一只鸟
那是在南国某一所大学黃昏
她不堪清贫的寂寞
叽叽喳喳地飞向别人的枝头
留下孤单的我
乘滚滚北回的列车
把头缩进山村
手搁在讲桌
精心喂养大山
瘦弱的文明
这一张饥渴的嘴呢
待女儿和母亲熟睡后
蹲在大学外语师范班墙角
大模大样地
模仿洋人
十年来贱名常常躺在报刊
最不显眼的地方
一不小心也掉进诗集和辞典
于是就有远方盛情相邀
可惜我身上挤不出半滴油渍
孤独无奈中我再次
走向故乡香喷喷的泥土
让自已淡红的血液涓涓流淌
让自己青涩的文字
在故乡广袤的大地牢牢根植
称不上孔子的后裔
沉沉暮霭荊棘草莽中
我始终是一只
负债累累的蜗牛
几度风雨几度沧桑
家蜷缩在我蛇皮袋内
一直伴随我颠簸前行
以后的日子在我看见别人
而不能让别人看见我的酉阳
父母老师学生领导同事朋友
还要至亲至爱的亲人
他们在我冰冷的心中
点燃熊熊篝火
这扑腾腾红映映的火焰
映红了我早已憔悴的脸
也映红了孩子们
期末鲜红的成绩单
蹲在中国最幽静的角落
不认识电饭煲液化汽
终日守着柴烟熏黑的四壁
一个人独自喝酒
喝它痛快喝它大醉直至呕吐
把自己心中的怨恨和不满
呕它稀巴大烂
把自己腹内的苦闷和忧郁
吐它遍地狼藉
然后在高喧旋转的二十一世纪
一个人悄悄睡去
不知今霄酒醉何地
梦醒又在何时
天亮以后我依然沿街乞讨
走过乡村走过城市
衣衫褴褛中我厚颜无耻
将讨得的爱和文字一路抛撒
等待它生根发芽,然后
走进人家的花园看哪一束花
在某朝某代某年某月某日某时
结满我崔荣德的名字
我就把她小心移回自家阳台
让她的骨质浸满我的诗篇
让她的灵魂在我空虚的日子
把我的生命重新支起
九十年代初,崔荣德受湖北天门中学教研室张巨宏等老师邀请参加中学生课外读物《初中作文教程》的编写,后来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面向全国发行后,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于是广州私立华联大学聘请他去做图书馆管理工作,工资不菲,与此同时,家乡小河镇小岗乡中学又聘请他做中学代课教师,为了家乡的孩子,他辞去高薪回到了乡村,妻子不理解他这个”反常”的决定,于是借故挑起家庭矛盾后远走他乡,十年不见踪影。崔荣德一手握住粉笔一手牵着年幼的女儿,”青菜煮白水/批阅一页页清谈素洁的日历”。这段时间,他辗转酉阳5所乡村中小学,与命运进行顽强的抗争。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他因为诗歌,许多人对他产生了异样的目光,让他饱受生活的委屈和生命的煎熬,同时也因为诗歌,让他在极度消沉中一次又一次站立起来。家庭的破碎、幼小的孩子、年迈的父母、自己命运的漂泊,这一连串的打击,多少个白天和夜晚,他的神经到了几乎崩溃的地步,这时,他想到了诗歌,他拿着发表自己诗歌的报刊,心慢慢地平静下来。可以说,是诗歌挽救了他的生命,把他一次次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难怪他多次对外人说,诗歌既害了他同时也拯救了他,要不是诗歌,他生活肯定不会这么累,同样,要不是诗歌,他也许早已不是崔荣德了。十年来,他用生命记录了这一段清苦日子,写下的这首悲壮诗歌《把爱和文字一路抛撒》后来在我们当地党报副刊上公开发表了,崔荣德声名鹤起,短短的一个月收到全国包括一些大学教授的300多封读者来信,纷纷点赞和鼓励。有个叫冉玉峰的青年诗评家还在《酉阳报》上署名专题发表了关于这篇诗歌的评论文章推介崔荣德其人其诗。后来,我也以《走来走去的青春》为题写了一篇关于他的记实性文字公开发表在2004年5月酉阳报”桃花源副刊”。
有一段时间,我在遥远的广州听说崔荣德没在学校教书了,后来到处打听,才知道他被县畜牧局招聘为双桥乡畜牧兽医站站长了,新世纪之初,对于一个出生在农村的孩子,祖祖辈辈都与泥土打交道的人能当上乡镇职能部门的领导,这是何等的荣耀,崔荣德实在舍不得丢下那些可爱的孩子,孩子们也舍不得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有一次,崔荣德说他收到一个曾经教个的学生一封信,信中说,老师,你不教我们了,而去管猪牛,那些猪呀牛呀难道听得懂你那几个ABC吗?崔荣德边说边抹下了眼泪,是呀,这么多年来,为了教育,他失去了很多很多。记得他当时住在双桥老街食品站二楼一间破旧的木屋里,没有电,没有任何家具,只有一张窄窄的木床和两床破旧的棉絮。那时,他把女儿交给年迈的父母,一个人在双桥。一天早晨,他站在门外走廊上呆呆地看着对面,只见一股烟雾从河里升起,此时,太阳刚刚出来,阳光斜射在对面松树下的稻田,他触景生情,随手写下了一首诗歌《我向往那个地方》。
我向往那个地方
崔荣德
我向往那个地方
那个地方前面是水 水后是山
铺满阳光的山坡
有我构筑的小小瓦房
我倚着门窗
透过水面升腾的岚霭
读对门青翠的松柏
沉甸甸的稻香
我向往那个地方
那个地方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在千里之外踩着露水
听白发母亲深情地呼唤
我向往那个地方
那个地方还有一间瓦房
瓦房不远处有一朵花儿
在为我默默地开放
这首诗最初发表在2000年12月《人民画报》编辑的《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一书后,被中国画报出版社公开出版,2004年2月被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选入《文学院》培训教材。当年这首诗刚刚发表,也引起了不大不小的轰动,时任警察的中国名城文学诗歌评论员袁宏知道崔荣德的生活处境后,专程跑到他住宿的双桥食品站楼上,与他倾心长谈,那一夜,他们谈生活谈理想,也谈诗歌。为此,袁宏还专门为他写一篇通讯文章公开发表,标题叫《苦难圆了诗人梦》,后来见报时,编辑把标题改为了《生活圆了诗人梦》。广东著名打工诗人,时任《飞霞文学》杂志主编罗德远先生也写了评论文章《现代人灵魂的栖息之所》,给予了高度评价。
冥冥之中,这首《我向往那个地方》既是崔荣德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又是他未来情感生活的预言。这首诗发表不久,他实在舍不得他曾经教过的孩子们又义无反顾地回到了乡村教育,继续寻找他最初的梦想。
2000年10月,崔荣德第二任妻子生下女儿后从此瘫倒在床,即便如此,再大的风浪都没能击垮他这个坚强的汉子,他每走一所学校就把妻子背到学校,一边精心照顾一边认真搞好自己的教学,同时进行诗歌写作。2008年2月,崔荣德参加公招考试被县教委录用分配到后坪聚宝村小,两年后,重病的妻子顶不住天后便再也没有醒来,崔荣德痛不欲生,含泪安葬妻子后又投入了紧张的教学任务,为了支持他的工作,为他分担照顾七旬父母和幼小女儿的重担,后来正如他在这首《我向往那个地方》的诗中所言,还真有一个叫花的女子走进了他的情感生活,成了他现在的妻子。
很多年没有见到崔荣德了,岁月的沧桑,我们都过五了,这么多年,我一直都在打听崔荣德的消息,也在关注家乡的报刊杂志,知道他后来入围全国最美乡村教师排行榜,被授予”重庆教书育人的楷模””酉阳县人大代表””酉阳十大师德标兵”,去年还在网上看见他被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等单位授予“中国新诗百年最具活力诗人”,说实话,在酉阳本土诗人中,我最看重的就是冉仲景和崔荣德,他两位诗人可以说是酉阳世纪之交”诗歌双壁”,诚如许多读者所说,冉仲景的《向一个女孩打听远方》和崔荣德的《我向往那个地方》与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以震撼和美的享受。
如今,好在崔荣德生活的家乡重庆酉阳对知识和文化的高度重视,县教委独具慧眼,把他从一个代课教师转为了正式公办教师,结束了他长期辗转漂泊的日子。生活虽然得到了稳定,但这位《乡土诗人》依然《把爱和文字一路抛撒》,依然在《我向往那个地方》。从2008年2月到现在,一转眼又是十多年,这十来年,崔荣德除了任劳任怨认真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生活非常低调,从不以自己是一名作家诗人自居,相反,他还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和稿费收入省吃俭用,把余额用来资助他的贫困学生,同时也继续他的文学梦,先后出版了教育专著《六瓣文德书(我的作文秘笈)》、诗集《低处的树说》《梦回唐朝》《逆光行走》、小说集《山中,铃声为谁而鸣》等,2012年12月分别加入中国教育学会和重庆作家协会,2016年10月加入中国诗歌学会,去年又被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吸收为会员。
任何事业的成功,背后是要付出多么沉重的代价,崔荣德在诗歌创作上走出了成功的路子,他所付出的代价是一个常人难以想象和承受的,他的诗歌成就可以说是酉阳文学的一笔贵宝财富,确立崔荣德诗歌创作在酉阳世纪之交的文学地位,不仅是他一直以来与命运进行抗争扎根乡村教育,从事文学创作,为后来的文学青年树立了标竿,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早期创办的红土地文学社培养了众多的酉阳文学青年,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美好的人格魅力正激励着又一代酉阳青年学子,使他们在文学的道路上勇敢地拼搏和努力探索。当然,他也有他自身的不足,他早期的诗歌作品只局限在个体命运上的观照,视野较为狭窄。近两年来,酉阳当地报刊很少推他的作品,反而是一些省级国家级刊物和网站时不时又推出他的力作,这可能是他低调处事潜沉的缘故吧,从他去年在江西《火花》发表的《乌江边纪事》和《青蛙》两首400行的长诗,以及前不久在中央级综合杂志《中华英才》上推出的15首诗歌,我们发现崔荣德的诗歌创作路子已经拓宽,他把视角指向了民族性,为他以后的文学道路铺平了前进的方向。
(编辑:红研)
CCTV我爱你中华《商企汇》栏目组,315记者摄影家网诚招全国各地业务宣传员,摄影业务团队合作,主推诚信单位、增加品牌效应。可在省地市设摄影基地与栏目组宣传中心。栏目主播平台CCTV我爱你中华网络电视频道,同时和CCTV7、CCTV14、CCTV3、CCTV2等频道都有栏目合作。315记者摄影家网可在各省、地市设分站, 欢迎懂新闻网络,有资源的朋友合作加盟、一起为社会传播正能量。咨询电话;010-89456159 QQ:1062421792 微信:15011204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