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也谈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 正文

也谈小学数学新课的导入

2015-01-22 16:17 范献任 科学导报今日文教周刊2015年1月27日11版
分享到:
       新课的导入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导入新课,可以巧妙地拉开知识的序幕,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竞相前往,主动获取知识。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新课导入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新课的导入要有“趣味性”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才能爱学、乐学、会学、喜学。我认为导入阶段的主要作用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导入阶段采取的方法必须具有趣味性。如:“动手操作”、“直观演示”、“创设情境”、“竞赛导入”、“编讲故事”等。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许多老师在执教时就喜欢通过用故事导入。如: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1/3,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2/6,老三分到了这块的3/9。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的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故事讲到这里,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后你们就清楚了。这样的故事,能激发起学生对学习分数基本性质的浓厚兴趣,从而使他们精神饱满地参与到这一新知识的学习当中来。
        又如,在教学“圆环面积计算”时,我先让学生画一个半径是4厘米的圆,再在这个圆里以原来的圆心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然后,剪去内圆,留下外圆,这样就得到了圆环。接着,我让学生讲述操作过程,经整理后得到:一个圆面在剪去一个同圆心的内圆后,就得到了圆环。接着进一步引导:“怎样求圆环的面积?”这样学生经过动手操作,新知识的解答方法已经初步掌握了。
        二、新课的导入要有“吸引力”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意向是在一定恰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以悬念作为吸引学生好奇的触发点,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会有一种非学不可的迫切心情,想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利用设疑导入的启发思维的功能,在导入时通过精心设疑,来吸引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采用“布设迷阵”导入法,先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量出各个角的度数,然后让几个学生说出各自量的其中两个角的度数,我都能马上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这样,学生就会急着想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快就说出了第三个角的度数,老师有什么“秘招”呢?我就顺势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之后,你就会很快知道这个“秘招”的。
       又如在学习《2、5的倍数的特征》时,我这样设计导入:老师有一个绝活,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哪些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你们相信吗?不信的话可以说个数来考考老师,如果有疑问还可以用计算器验证一下。在学生报数,老师判断之后,提问:现在你们相信了吧,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既巧妙地向学生提出了学习目标,又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自然地进入到了新课的学习中。
       三、新课的导入要有“针对性”
       根据小学心理特征,新课的导入设计必须针对所教年级、所教教材,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方法,绝不能只图表面的热热闹闹。
       例如:“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与前面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旧知识的扩展与延伸,那么,导入新课就宜采用“以旧带新”、“直观演示”导入法。
        而在执教《可能性》一课时,我则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带着学生做起了摸球游戏。即把红、黄、蓝三种不同的球放在一个“魔盒”里,由学生摸球,其他同学们当小小猜想家,从而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一游戏活动,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身心潜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省时而又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愉快。
       综上所述,新课在导入的设计和实施中,只要能使学生对所学本身产生兴趣,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会学”、“学会”,这种导入方法无疑就是有效的。我们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形象的教学导入方法,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一节课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也就有了成功的一半。
  参考文献:
  <1>刘玉术,《走进新课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
  <2>刘秀引,《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小学教学参考,1999:21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RSS订阅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