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法
贵州省纳雍县锅圈岩乡中心学校 吉鸿海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导入至关重要,导入得体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就如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维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与生活环境﹑知识背约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学习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让学生在教学中取得成效,教师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课的导入是学生对新知识渴望的导火线。
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实践也证明这一点,教师讲课导入得当,就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因此,在讲授新课前,能抓住关键,把好导入新课这一教学环节。不但能起到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其投入探索新知识之中。下面笔者结合数学教学内容,简单介绍一些在平时教学中常用的新课导入方法。
一、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法
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可吸引小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来。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学生具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多动,尽量让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我精心组织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操作学具来导入新课。如教学《认识等腰三角形》时,可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进行实践操作(测量几种不同三角形的每条边,并做好记录),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与发现各自测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教师便因势利导,逐步引入新课,同时还起到变抽象为直观和化难为易的具体作用。
二、猜想导入法
在众多引入新课的方法中,猜想导入以它独有的魅力能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如我在教《时分的认识》时,就先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钟表)全班同学都在积极地思维。
三、创设情境导入法
新课导入是一门艺术,提起艺术这两个字,大家都是想到音乐、绘画、舞蹈、表演等,而实际上艺术是无处不在的,它同样存在于我们的教学导入中。同一首歌,不同的人唱就有不同的感受,而同一堂课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也会有不同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生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老师讲的话产生共鸣,则老师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而创设情境恰好可以解决此问题。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识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教学目的。如果充分发挥这种优势,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和真情实感去感染人熏陶人,让学生产生共鸣,也能使对学生的德育教学变得自然真挚。因此,在导入一些抽象概念时,老师可在课堂上创设情境,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彻。例如《周长》概念的建立,老师如直接提出周长是围成物体一周的长度,学生会感到突然,难以理解。如果创设情境,可举例说明: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把它所有边长的长度加起来,就叫做它的周长。(如图:长方形的周长=AB+BC+CD+DA)
A B
D C
学生通过计算后得出周长,近而引出周长的概念。变深奥为简单,变抽象为直观,从而使学生更以理解接受。
四、游戏导入法
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儿童的天性活泼好动,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乐意在游戏中学知识。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做各种新颖有趣的游戏融知识、趣味、思想于一体,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如:在教学《循环排列规律》时,教师请4个小朋友上台做游戏,4个小朋友排成一列,最前面的小朋友往前跑绕过凳子后排在队伍的最后面,按这样的方式继续下去,直到最前面的小朋友仍在第一个为止。接着导入新课,这样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怀着有趣的心理,观察仔细,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地进入了学习,充分体现了玩中学的教育理念。
总之,新课的导入不但要有目的性,更重要的是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新课导入的艺术魅力在于能唤起学生对新知识面的渴求,能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数学新知识的奥秘,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把学生的思维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的联系。新课导入是老师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因具体教学内容不同,班级情况不同,新课导入的设计也没有固定的模式。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灵活的,是教师才华的殿堂,教学的导入法还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不拘一格,做到三个“因”——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课而导,用丰富多彩的导入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诱发学生智慧的灵光,展现师生课堂的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