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改前沿>>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学困生”转化 正文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学困生”转化

2015-07-23 10:18 贾智刚 本站原创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学困生”转化


      本人在十多年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从知识能力层次上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普及性,是每一位心智正常的学生都能接受和掌握的。但实际上,每年的每个班级中总是存在着几位信息技能特别薄弱的学生,本人将这些学生称为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学困生”。如果不重视这些“学困生”的均衡发展,将不利于全体学生信息技能的整体化发展,甚至难以组织有效的班级教学。
      一、信息技术学科中“学困生”的具体表现形式
     1.畏手畏脚型;由于一部分学生家里没有电脑,课余时间动电脑的时间也仅只偶尔有之,当在上信息技术课面对电脑时,往往表现出不敢拿起鼠标轻易地点击或用键盘轻易地敲打,畏手畏脚,只怕把学校电脑损坏。
     2.机械记忆型;这类学生会把一些文科课程的学习方法应用到信息技术学科上,把老师上课的过程很死板地记录下来,从不自己主动去探索软件的特征和功能。没有创新的想法,仅有固定的思维模式,面对一些稍有变化的题目,他们就会束手无策。
     3.被动应付型;论这类学生由于对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上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草草地应付老师。
     4.游戏玩乐型;这类学生对信息技术上机课兴趣十足,假若今天课程说是开着因特网上机课,就会在前一节的下课后马上早早地来到机房,浏览网页、下载游戏,忙得不亦乐乎。
以上这些消极、懒散的学习行为是从何而来?从深层次角度解剖分析。
    二、原因分析:
    1.个体差异。由于遗传或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每位学生的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条件也是因人而异。心理学家认为,性格决定行动方向,性格活泼开朗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表现得尤为活跃,他们敢于尝试,敢于探索;而学生个体是否对计算机有兴趣,是学生信息技能个体差异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句名言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因特网的日益开放、普及和以此产生文化传播方式的变化、人际交往的便利、虚拟世界的神奇强烈地吸引着生性好奇的高中学生。一部分学生为了进入互联网世界而学习了不少计算机知识。另一部分学生则对计算机、网络、应用软件本身感兴趣,而形成了“电脑发烧友”一族。
     2基础差异。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参差不齐的,如本人教学所在的巴楚县第二中学,学生来自于巴楚县的不同乡镇。他们在小学和初中接受的信息技术教育是非常不同的,也就导致了他们进入高中后的信技基础也是各不相同的。一般来说,来自于镇上的学生基础明显要高于乡下学生,镇上的孩子在小学、初中基本上是安排信息课程的,而据学生们反映,乡下的信息课程却因为条件的缘故被主课课程冲击地很是厉害。更有甚者,有个别来自村里的孩子还从没动过电脑,面对电脑是头脑空白、束手无策。
    3.态度差异。新课程改革之后,部分同学把信息技术学科仅看成副科,学校的明确定位是高一会考请抓好,高二高三不上也要考,分数高低无所谓,有个数字也就好。在这么一种基调下,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高考是不会掉到第三批院校,对于会考也是持着无所谓的态度,学科态度决定上课态度,比例不菲的一大批学生不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只想着给自己找条缓冲繁重课业学习娱乐游戏的途径而已。
     4.家庭环境差异。家里有无电脑是个差异,对学科的了解情况不同也造成了差异。有的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过电脑,家长们也认为信息处理的能力也是当今社会必修的一门技能,主动地让自己的孩子参加各种电脑培训班;可另一些学生的家里没有电脑,或者有较多的家长认为电脑就是用来玩游戏的,是要被封杀的。
以上这些差异造成信息技术学科中不同类型的“学困生”,如何提升这些学困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让这些“弱势群体”吃饱吃好,
     三、解决对策
     1.创设情境,从“问题”入手。建构主义思想认为:创设情境是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同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重首先问题是带有一定深度和疑问式的,其次是要激情引趣。一个好问题,就如投在学生脑海中的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设置的疑点,不断的思索下去。
     2.让爱导航,重塑我的愿景。大多数“学困生”是因为缺少教师的关爱和正确引导,或是在平时学习中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等,致使他们缺乏人生愿景、失去学习动力和兴趣,造成厌学心理,导致学习不良或学力不振,从而在学习的道路上越滑越远。所以,教师首先必须要热爱学生,热爱每一位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尤其是对有缺陷和特殊需要的“学困生”,要给予体贴和温馨的照顾。让他们感到教师的温暖,让他们在教师的呵护下,重新找到自我,信心百倍地去学习。
     3.任务分层,我有我的任务。在充满竞争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学困生”自然处于劣势,不敢张扬自我,不想积极参与。教师要抓住这种心理,给予重点关注,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可以分层次要求,有意识地巧妙设计一些适合“学困生”的任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喜悦。
     4、合作学习,成功章里有我。小组合作学习是转化“学困生”,缩小差异,面向全体,促进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活动基本上是一个个的任务,这是开展合作学习最好的课堂。由于学生家庭条件的不同和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在进行分组时,教师就应该考虑到相关因素,把“学困生”有机地分配在各个小组中。

相关新闻

贾智刚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