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题研究>> 张含含:《初中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课题报告 正文

张含含:《初中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课题报告

2017-06-30 08:55 张含含 课题组

《初中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开题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实验中学  张含含

课题编号:DCF13011—0011ZX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和价值

(一)研究背景:

2001年新课改实施以来,美术课程改革已逐步走向成熟,课程资源开发及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国现阶段美术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要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

但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我国地区间美术教育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主要依靠少数学科专家,关注初中阶段美术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并没有引起一线学校一线美术教师足够的重视。在各校开展的校本课程研究中由于美术学科的独特性,对于美术课程资源的研究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原生性和零散性。校本课程的开发缺欠连续性,大量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外课程资源被埋没,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广大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感参考性的系统、可行、合理、有效的与本地区密切联系的课程资源的不足。我校是一所位于菏泽市牡丹区西部的城乡结合部学校,缺乏对课程资源-特别是美术学科课外活动课程资源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和能力。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的转换协调机制还没有能够很好建立。特别是面对美术学科各校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人文资源等)有限的事实,加强城乡校际间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菏泽市一都四乡(中国牡丹之都、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武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的地域特色,并把它作为地方美术教育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并引进课堂,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突出美术课程学科地位的活动教学方式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

(二)研究价值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课外课程资源作为课堂美术课程资源的补充、拓展和延伸,虽然必须服从学校课堂美术教育的需要,但具有相对独立性,甚至有些完全独立,只有经过认真整合,才具备教育资源的功能。同时,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飞速变化,对牡丹区地方美术资源的抢救、保护、开发、利用和再生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在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拓展了学生学习的内容空间,丰富了创作途径,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美术学习的价值。以实现《标准》的基本理念:“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课题组认为有必要就初中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特别着重于课外课程资源部分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希望通过这一实践研究,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地方的、情境化的和可持续的人文与物质资源;加强城乡校际之间合作,加强新课程教学研究,实现资源共享的目标,在参与实践、研究中有效共同提高本地区美术教育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关注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1992年,我国教育部门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美术教学大纲》已经包含了与课程资源开发有关的条文。从开发乡土教材,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开展课外美术活动以及增添教学资料和设备等多角度拓展了美术课程。但由于当时尚未从后现代课程论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因此虽然在美术教科书中编入了乡土教材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内容,但都停留在肤浅的层次上。

2001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华东师大钱初熹教授在《美术教育的新源泉》一文中以美国、日本学校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作比照,阐述了后现代教育思潮影响下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畴与途径,并列举了一些国内外美术课程开发的实例,这些教学事例虽然已包含丰富性、关联性等后现代课程的特征,但也存在着文化内涵不够丰富,缺乏深层关联等问题,特别是在信息化资源的开发方面偏重于获取信息,信息交流的意识淡漠。这些问题都有待于研究与解决。自此,中国教育学会展开了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地方资源的开发”的研究。起步较早的天津市、浙江省也相继开始了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在具体开发过程中,各地出现了中学阶段教师负担重,积极性不高;学校硬件投入不足,场地、资金有限,导致校本课程开发缓慢;教师收集、组织校本课程的教学材料费力费时,难度大、水平低等问题。地方和校本课程的资源开发在针对性、有效性和独特性上更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

•国外研究现状:

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对此的关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末,如1966年美国的“狐火计划”鼓励学校对各种社会资源的整合,大力提倡推广综合艺术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又如,当前亚太地区如“丛林男孩”等项目在澳大利亚农村的实施,成功提高了小学男生对艺术活动的参与,亚洲“遗产中的艺术——城市儿童”教育项目引导10-16岁的儿童通过城市文化遗产来获得对自身文化和历史的认同。再如,在日本、韩国的艺术教育中,甚至明确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特殊技能训练相结合”、“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开展培训项目”等内容以政府白皮书的形式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三.预期突破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预计将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地方的、情境化的和可持续的人文与物质资源;加强城乡校际间合作,建立互通桥梁,实现资源共享,在参与实践、研究中有效共同提高本地区美术教育水平;编写较为系统、效率性高的便于美术课外教学的地方性素材性教学方案集,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突出美术课程学科地位的活动教学方式,有力补充美术课堂课程资源,更好地促进教学。

四.理论依据

1.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

新课程认为,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特别是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是实施新课程的必备条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确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1999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二部分第14条规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意味着“课程领导”概念的转变和“课程开发方式”的转型。课程改革第六个目标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003年又提出,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这些规定都说明了我国课程实行三级课程体系、开设校本课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论指出:“学生发生的最佳情境不应是简单抽象的,相反,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下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能是主动的.”这些理论告诉我们,初中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新课标为依据,以生活环境为背景,确立相互影响、相互对话与沟通,师生、生生与其他资源的有机互动,才能有助于整合和盘活各种美术课程资源。

3.均衡教育思想理论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今后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公平合理地配置公共教育资源,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从而真正地实现教育事业均衡、持续、健康发展。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合理配置、因材施教,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真正成才。

2010年1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通知》要求的十大试点任务中明确提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指导改革,提出了“343思路”。其中“4”指力争在四个方面取得新突破,第一个方面就是着力推进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教材、考试招生、和评价制度改革、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五、课题概念的界定

1.“初中”在此课题研究中指牡丹区实验中学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所在初级中学,对象为全体在校学生。

2.“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初中美术课程”的阶段目标要求7—9年级学生达到:“造型•表现”领域能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表现能力;“设计•应用”领域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欣赏•评述”领域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综合•探索”领域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4.“课程资源”是指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因素都可以称为课程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师、学生、家长、环境等)。在开发初中美术课程资源的研究中,美术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方面具有桥梁作用。特别在课程资源相对缺乏的农村、边远薄弱学校,教师的资源性质尤为重要。

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指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包括知识、技能、活动方式与方法等因素。条件性资源指学生学习和有所收获的条件,如人力、物力、场地、设备等。当然两者的界限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比如教师、环境、图书馆既可以归纳为条件性资源,又是重要的素材性资源。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资源(分课内资源课外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

5.“课外课程资源”由于长期以来对课本以外的课程资源的挖掘不够,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将重点开发利用适用于“初中阶段学生需要的本地区美术课外课程的资源研究”(课外美术课程的资源研究当然包括校外课程资源)”。通过立足生活环境、开发初中美术校内外地方课程资源,真正实现地区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突出美术课程学科地位的活动教学方式,补充延伸课堂教学、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全的艺术素养,

六、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1.探索初中美术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途径,丰富牡丹区实验中学地方课程资源,补充和改进目前美术课堂教学课程资源单一的现状,促进课堂教学,以使学校美术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2.搭建一个平台,开发整合并利用牡丹区丰富的美术教育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相互补充,均衡发展。

3.通过研究使教师养成积极开发与利用社会性、自然性、本土性课程资源的意识,充分发挥编写课程方案、实施教学活动及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

4.充分开展并将通过形式多样的美术课外活动提高公众的认知度,提升美术教育的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分析牡丹区区美术课程资源现状以及本地区初中美术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找出存在问题。

(2)研究初中美术学科课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和有效方法。

①.开展地方美术资源的调研,挖掘、、筛选、开发本地区历史、人文、环境资源,寻找优势所在,找到整合点。

②.研究学生需求,根据能力目标,选取适切主题。开展课外课程资源的案例设计及实践,进行总结、反思。

③.梳理学生日常活动中能够获益的各种课程材料,找到合适切入点。

④.研究教科书,创造性地进行本土化、校本化的改造使用,作为有益补充。

(3)研究地方城乡初级中学美术课外课程资源的拓展和整合策略。

1.建立地方美术课外课程资源库,提高使用效率。

2.研究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换协调机制。

3.有效发挥公众网络的资源价值。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运用问卷调查法分析、了解牡丹区美术课程资源现状以及本地区初中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教师资源状况;学生生活环境、现有发展基础及需求。

(二)文献研究法:

通过文献研究为课题寻找准确的历史、人文依据。

(三)案例研究法:

通过大量的教学案例研究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四)微格研究法:

运用微格研究法在教学及活动过程中及时总结反思,细化反馈,并保存记录下教学心得。

(五)行动研究法:

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使教师参与研究、学生参与实践,并根据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边探索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地统一。

九、课题研究步骤及预期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时间:2016年1月-2016年12月

A.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1月-2016年3月。

学习有关文件,搞好调查,撰写开题报告。

B.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年4月- 2016年9月

开发整合课外课程资源:调查报告、阶段性论文、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学生作品等

C.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6年10月- 2016年12月

完成课题研究、结题:充实资源库、编写研究资料汇编、素材性教参、课题组成员及辅导学生获奖成绩汇总、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等。



《初中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中期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实验中学  张含含

我申报的国家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数字校园全国重点课题《中华国学融入学科创新教学的实验研究》总课题的子课题——《初中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于2016年1月申报立项,至今已历9个月时间。在这9个月,课题研究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课题组成员的大力合作中,各项研究均已按照研究方案如期有序地进行了实施,准备阶段及实施阶段的研究工作均已基本完成。现将课题实验情况报告如下:

一、理论价值

本课程的研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的,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有效指导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探索出一条充分利用身边现有资源,对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艺术教育的有效模式,成果在国内外同等地区具有推广价值。

1.美术内容设置与学生喜好的矛盾冲突,促使美术教师进行美术课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学校美术课程实施的课程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感和多样性。教学方法死板,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存在重复现象,缺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对美术课课程内容的喜欢程度与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差,教师的主观意向取代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上种种问题都反映出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因为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拓展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诸多弊端。促使美术教师进行美术课校本课程开发。

2.美术课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美术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高了美术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赋予美术教师参与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的参与,故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学生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订美术课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更能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性,并有助于美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3.美术课课程的自身特点,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美术课属于非考试课程,是教养性课程,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课程内容不受应试需要的限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另外,美术课课程内容具有可代替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受特定教材的限制,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上特点为进行美术课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课程应用价值

人文价值:

菏泽文化渊源流长,书画之乡、民间艺术之乡名闻遐迩,妇孺皆知。美术校本课程中可蕴涵深厚的衡水文化意蕴,将无限的自然造化浓缩到有限的校园里,文化又将有限的校园延伸到无限的生活和历史文化中,让学生置身于人文精神的熏陶,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审美价值:

在美术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升华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同时,不必迎合、俯就西方的审美需求,本着继承民族精神的态度,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目光。

情感价值:

美术校本课程的活动形式将永远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对话的、互动的形式,充分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来自生活、来自自然、来自心灵的美感,并鼓励将这种体验流淌到平时作品中,使情感得到丰富,心灵得到净化。

实用价值:

校本教材的编排,除了教师“苦心经营”、“苦苦寻觅”外,提倡让学生自己从身边、周围环境中寻找感兴趣的素材,充分让学生从大自然中自主吸取营养,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美术校本课程中某些项目的开发中注意结合菏泽特色,加强对学生生产设计能力的培养,将它作为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和产品开发,为菏泽经济的腾飞培养有用人才。

智能价值:

全面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造型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协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

近几年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越来越提到重要的日程上来。如果不能开发学校美术课程资源,就不能有的放矢地对生进行美育的教育与熏陶,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美育的缺失,进而是人格审美方面的缺失,那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就是一句空话。只有根据农村学生的现状,采取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当地美术资源才能丰富课程的内容和外延,才能让学生去留心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去学会在观察审美,去主动的悦纳自然,进而渗透保护自然保护美的观念。在学习中,我们还可对其传统的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进行改革,进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和新的思维模式,这是大脑的变革,它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我们的研究将为我校及兄弟学校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和经验,从而为推动我县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应用价值应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美育、人文素养教育,让学生生动、快乐学习,健康文明成长”。

2、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律;“让学生在观察中、在生活中发现美,从而学会去欣赏美,感悟美,最终学会创造美”。这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指南。

3、《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本次美术课程改革的最只要的突破点都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次美术课程标准指定的是导向性的内容标准,为学生的美术学习与教师的美术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因此,在实施本美术课程的过程中,要真正体现上述突破,仅仅使用原来的课程资源是不够的,必须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并灵活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

4、、陶行知教育思想: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实行教育的社会化。只有充分利用社会中的各种教育资源于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促使人类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社会的目的。因为世上永远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具有社会所拥有的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无所在在的教育资源

四、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本课题研究力争实现以下创新:(a)从只注重理论研究转变到更加注重理论研究对实践应用的指导作用。 (b)扩大课程内涵和外延,将“大美术观”从理论转变为实践应用。

本课题研究以大课堂为平台,以新课程及新课程下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新素质要求下如何全面增进学生美术潜能,丰富美术课程资源。探求更科学,更合理的美术课程资源,更新教学途径、方法和规律,改变学生旧有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创新之处是以多种形式的民间文化艺术为基础,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发高质量的具有实效性的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

五、课题研究的操作策略

对于农村的孩子而言,他们由于天天身处山乡村野,对身边的一切便显得熟视无睹,大有“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味道。因此,挖掘身边的“乡土”资源,对于农村学校不仅简便易行、经济实惠,而且十分必要。

(1)、探宝寻根,进行写生教学。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常常会觉得无物可画,为“画什么”而发愁,。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可以入画。“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这是目前教学改革的宗旨。有人称“美术课是眼睛工程”,那么,写生课便是这项工程的基础工程,也是中学美术教学中一个重要部分。作为教师,应努力拓宽学生的视觉范围,让他们多方面地去观察生活。要多创造机会带学生去写生,尽可能地让他们观察身边的种种,走近生物,培养他们仔细观察生活的好习惯,通过写生,去发现自己生活中的美,也为创作积累素材,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将生活中的美都一一表现在画面上。走出教室去寻美,走进家中去寻宝,走近人物去寻情。

(2)、体验乡情,进行绘画创作教学。

随着现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际交往手段的便捷,对于今天衣食富足的孩子们而言,回归自然乡土、体验民俗人情的渴望已变得越来越是一种奢侈,被唱作是“池塘边的榕树下,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的童年已渐渐远去,父辈们的那种与邻家同伴一起嬉戏玩耍的幼年生活也已成为不被历史重演的往事。以至于他们对传统民族节日的氛围和亲情沟通的淳朴与自然,是很难产生那种上代人在早年时期对于传统节日及其娱乐形式的期盼和体验。可以说,当儿童远离了民间的神话传说、传统的游戏娱乐、淳朴的田野乡情,则势必意味着儿童文化的本土情愫和寻根意识的淡漠乃至文化的民族根基之建构在一开始的人之幼年即已沦陷。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还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现象,但农村却广为流传着:“邻里好,赛金宝”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引导学生关注传统节日、农业生产、乡土游戏、童谣童谚、家乡小吃。

(3)、变废为宝,进行杂物画教学。

杂物画教学在美术教学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提高学生审美、创造美与表现美等方面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取材广泛,可以因陋就简,利用身边的一些闲置废弃材料进行创作。比如,线状材料、点状材料、面状材料、综合材料等。

(4)、因地制宜,开发乡土教材。

《美术课程标准》规定:为了弘扬民族优秀美术文化,体现各地区美术教学特色,各地各学校可自选乡土教材,辅助教学,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我们依照《标准》要求,在充分利用好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把引进乡土教材列入教学计划,搜集当地民间艺术。按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经过精心整理和筛选,把富于情趣、格调清新、内容健康的素材引进教材之中。在开发乡土教材过程中,要注意 造型表现、 综合探索、 设计应用、 欣赏评述。

六、研究过程中素材处理方法

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我们根据自身特点和预期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理和编排,将精选的素材按一定顺序组成一个素材链。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以下四种方法:

方法一:突出亮点,以点带面集中性挖掘

对内涵丰富的教学主题,我们不可能在一两个课时把整个主题全面地呈现给学生,就要寻找并抓住主题中最能说明问题的经典性亮点,让学生“窥一斑以观全貌”。

案例1:“探宝寻根,写生教学”课程资源集中性挖掘

在“探宝寻根,写生教学”这一主题的素材采集过程中,我们拍摄了很多图片,内容涵盖剪纸、书画、刺绣等,如果把全部素材融入一个教学内容,信息量大,主题不集中,我们最终把着眼点落实在内画,因为当地盛行内画艺术,学生对此知之甚深。这样就基本可以达到突出亮点,以点带面的效果。

方法二:深入挖掘审美内涵的创生性课程资源

有的素材看上去平淡渺小,如果不去挖掘,内容就十分单薄,构不成一个教学主题,我们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发现素材中能引发学生积极体验、思考、欣赏和审美表现的要素,进行创造性地利用。

案例2:“野花野草也能装点生活”一课的创生性整合

这一素材看似平淡,如果不去挖掘整合,就无法组成一个教学主题。我们先用发散性开发模式对这一素材展开联想,面对联想到的内容,我们进行以审美为主线的创生性挖掘,把着眼点集中落实在以野花野草为题材的图案设计上,以室外写生作为素材采集手段,再进行变化与构成设计,以中国画欣赏为拓展内容,理解野花野草自然美、艺术美,从而构成“野花野草也能装点生活”一课的教学主题。

方法三:以自主探究活动为目的的综合性整合

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对以组织自主探究活动为目的课程内容,应在一个活动主题的统率下,将各种素材有机地联结起来,并以实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到指导和借鉴。

方法四:与统编教材建立“超级链接”的拓展性挖掘

对一些与统编教材有关联的内容应尽可能地与其建立“超链接”,这是对统编教材的有效拓展,丰富统编教材的教学内容,提高其使用效果。

《初中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经过近9个多月的调查研究,了解了学生美术学习基本情况、学生利用美术教材的现状,美术教师及美术设备配置的现状,分析了学生对现行美术教材不感兴趣的成因,美术教师使用教材的困惑,同时深入了解了当地丰富的人文美术资源,通过反复论证这些美术资源可以丰富美术教材的内容,通过学生和教师实践是可行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课题组对开发当地美术资源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适合当地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策略,对当地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措施。我们课题组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关注身边的美术资源,培养了他们善于发现、善于创造的能力。同时引导他们关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感。为学生的高效学习、快乐生活和茁壮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对他们今后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通过我们的研究,基本达到了我们的研究预期目标,验证了我们理论假设。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对我们的课题研究和主题教育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



《初中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实验中学   张含含

我申报的国家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数字校园全国重点课题《中华国学融入学科创新教学的实验研究》总课题的子课题——《初中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于20161月申报立项,至今已历1年时间。在这1年里,课题研究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课题组成员的大力合作中,各项研究均已按照研究方案如期有序地进行了实施,各阶段的实验工作均已完成。为此,特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结题,现将课题实验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的教育改革的需要

19996月国务院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二部分第14条规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2003年颁布的《普通初中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美术教科书,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变和再创造;灵活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增强美术教学与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联系。”

2010年山东省教育厅颁布的《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 努力开发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资源。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基于学生成长的需要所生成的课程,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是实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重要环节。学校和教师要加强与工厂、农村、企业以及社会实践基地、革命历史纪念地等单位的联系,“请进来,走出去”,采取专题报告、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使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实施更加生动,更有活力”。

2011年中共菏泽市委、菏泽市人民政府颁布的《关于贯彻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规定“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构建具有菏泽特色、区域共享、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人文类、科技类、体艺类、体验类等综合实践课程系列,引领校本课程建设,培育有特色的学校、有特点的教师、有特长的学生。”

上述文件反映了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迫切性,学校和教师要结合自身特点有机渗透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灵活开展美术课堂教学。

2.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利用存在的不足

新课改以来,学校和教师在教育的理念、手段上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美术课堂上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如: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这六个具体目标都有了一些突破,但长期习惯使然的专业化教学,使美术教学仍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基本素质培养,美术课程资源在开发和整合利用上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和误区:我们必须对课程资源重新定位和认识,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走出“教材是唯一课程资源”的狭窄天地。

3.菏泽地方美术资源的特色和艺术含量

菏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誉。上古时期济濮流域古泽薮遍布,《禹贡》九泽之菏泽、雷泽、大野泽、孟渚泽、皆在境内,历史上居于圣神地位。是著名的中国牡丹之都、武术之乡、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民间艺术之乡。

自古就“人杰地灵”的菏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奋进雄起,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当越来越多的中外游人到这里驻足时,他们最希望能在这座已经高度现代化的城市里追寻到当年“四泽十水”的娴静和幽远。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地方资源进行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

   “书画之乡”名闻遐迩。我市历史上书画名人众多,宋代晁补之、李昭己、何氏家族、曹氏家族都为书画艺术留下了宝贵历史遗产。清代马延熙、郭如仪、刘琨、田如桧等皆为当时书画名家。近代著名书画家牛千古、邓树屏、李楣川、田伯平等都为菏泽的书画艺术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建国以来,我市的书画艺术有了更快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有较高艺术水平和影响的书画家,如中国版协副主席、北大荒派创始人晁楣,著名雕塑家张得蒂,书画家刘鲁生、何方华、李荣海、庞媛等。目前,从事以牡丹题材为主的花鸟画、山水画等绘画作者达到1万余人,年创作各类书画作品70余万幅,作品畅销全国各地及海外,产值3亿多元。其中,巨野县的农民书画享誉全国,曹县楼庄乡画虎村也已形成规模。巨野县被中国文联命名为“中国农民绘画之乡”。东明县被中国书协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所谓课程资源,它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或者是指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它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是课程研制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美术课程目标实现的、具有本地方美术文化特色的各种资源的总和。这其中既包括物态的,也包括人文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文本的,也包括图片影像资料。如果从菏泽区域和美术范畴两个圆的相交点来看,就有曹州木板年画、穆李村面塑、黄泥古陶、粮画制作和剪纸等,它们所呈现的乡土性、地域性、美术性是美术课程资源的重要内容之一。将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的开发和有机的整合,有选择地进入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它们必将会成为师生学习地方文化与美术课程的一个良好的平台。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利用的研究,是从人本角度出发,帮助学生从美术文化的角度认识、学习具有扬州地域特色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可以赋予美术教学更深、更广的教育内涵。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在特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根据自己先前的知识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2.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并且鼓励对文化的认同和认识上的多元选择。但若要实施成功的教育,还在于吸纳不同优秀的民间文化,并兼容并蓄,使之成为人类的背景文化。

3.现代课程与素质教育理念

对于素质教育来说,意味着教育教学观念与内容的更新、完善与平衡,这是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新课程正在致力于建立民主的课程管理文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三级课程管理”的理念赋予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管理课程的权力,有利于建设合理、合情的课程,与各类课程内容展开交流与对话,打破原有的、大一统的、缺失了民族性和乡土性的教学形态,整合教学内容,以培养营造出一种充满乡土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4.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这是本课题的指导思想。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提出“如果以社会为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教学合一”。这给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以上理论,为本课题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理论基础以及指导方向,直接作用于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

四、课题研究实施的原则

1、乡土化原则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极其丰富,体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我们通过收集、挖掘,进行优化、重组和创编,把古老的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结合时代发展和现实生活的需要,让学生学习、传承、创新。

2、个性化原则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利用本身就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没有个性,也就失去了创造性,就会流于机械主义和形式主义。课题组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首先要基于学生个体的经历和体验,把握好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把这些因素都纳入到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之中去。

3、生活化原则

我们坚持“艺术服务生活”和“还艺术于生活之中”,力求体现发展、创新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内涵,组织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入社会,走进生活,把学生的触角引向社会、家庭生活实际,积极参与美术活动,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牡丹区的历史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概况,能够主动关心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思想情感。

    2. 学生通过美术实践活动能学会13种牡丹区民间美术技艺,并乐于用美术的形式表现家乡的风土人情、用自己的创造寄托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3.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能力和对美术课程标准的理解掌握能力。

(二)研究的内容

    1.对牡丹区地方美术课程资源进行收集、挖掘,并进行分析、归类整理,与国家资源、校本资源有机整合。

    2.对以牡丹区地方美术课程资源作为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形式、设计与实施原则的研究。

 3.对开发和整合利用牡丹区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美术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的研究活动历时1年,课题组成员紧扣研究内容,科学运用研究方法,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探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一)学校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和有效利用增强了美术课程的适应性,丰富了美术课程内涵。

本课题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通过拓展、创生等方式开发了十多个典型课例。这些课例以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核心,从学生生活环境出发,带领学生走向广阔的美术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和美术对社会生活的贡献,解决了学习资源的匮乏,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学生缺少乡野文化的局限,丰富了美术课程的内涵。

(二)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学生美术学习观念和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我们在研究实践中实施以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为主体,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新内容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学习美术学习观念和方式。

  几年来,学生的审美素养得到普遍增强,学生的美术作品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屡获奖:在山东省书画学会举办的“星光灿烂——山东省百杰小书画家选拔赛”中,我辅导的学生有多名学生获奖。另有三十多名学生在学校校报、班级班报设计报头,十几名学生在《牡丹晚报》、《小作家》等报刊发表书画作品。

(三)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加深了学生对地方文化和自然资源的认识,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自然资源的开发。

在时代潮流和现代传媒影响下,许多学生对家乡缺少关注,许多学生对当地的民间文化、传统的民间工艺等也不甚了解。在美术课中实施地域优势的美术课程教学,提高了学生对当地民间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的认识,让他们认识到民间文化遗产存在的价值,为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遗产,开发当地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我带领学生参观了菏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和菏泽市博物馆,引导他们现场绘画,有两位学生如实记录了这两次活动:

学生张爱菏在参观了菏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看到鲁锦制造和曹州面人等一大批产品被评为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情赞誉:硕果香满非遗树,累累一枝看菏泽。我们菏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在四个方面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国家级“非遗”名录全省第一,省级“非遗”名录全省第一;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省第一,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省第一。由于菏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现在菏泽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1项、省级项目93项、市级项目191项,国家级项目数量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三位。

    学生李古史参观菏泽市博物馆的“元代古沉船”现场写生、拍照,并惟妙惟肖的写道:该船是柏木制内河船,残长21米,宽4.82米,高1.8米,共分为12个仓。船内、船下和周围共出土元代青花梅瓶等各类文物120多件。随船出土的百余件精美器物,揭示了沉船的年代,诉说了物主的富足,翻开了一页元代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历史。特别是元青花龙纹梅瓶,更是价值过亿的稀世珍宝。走近这些琳琅满目、弥足珍贵的出土文物,可以一睹考古的神秘,可以遥想当年菏泽内河航运的繁荣,可以体味家乡菏泽历史文化的厚重和灿烂。

(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了研究者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在课题实施中,课题组成员收集并学习了大量关于课程资源开发的文献资料,学习了课程论、教学论以及教科研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了自身的科研和教学水平。本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养成学习、反思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我在201510月撰写的论文《浅谈动态分组教学在美术学科这的应用》,在菏泽市教育局举办的第五届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中获三等奖,同时,我撰写的书法作品《虚竹》,在菏泽市教育局举办的菏泽市中小学艺术作品大赛中,被评为三等奖;尤其令人可喜的是,在牡丹区教研室举办的美术青年教师培养基本功比赛中,荣获唯一的一等奖。

(五)促进了本校特色的构建

从课题研究切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学校发展是以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为基础的该课题研究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教师作品频频获奖和发表,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研究对牡丹区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利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由于时间比较短,学生的兴趣有限、研究人员科研水平不高等因素致使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①学生文化课的学习负担重,家长对升学的期望值高,对非考试科目的美术活动支持力度小,学生根据地方课程资源创作的美术作品质量不高,数量偏少。

②我校的美术教师不仅要从事美术鉴赏课、美术活动课的教学课务,还需要完成很多事务性的工作,课题研究的时间很难保证。于此同时,美术教师如何根据自身的优势,选择一门民间技艺进行学习,并做大做深,存在较大的难度。

③由于活动资金有限、交通安全方面等因素,学生很难真正地走出去,大多通过网络、书籍接触到相关资源,缺少面对面的亲身体验。

八、今后的设想

1)课题组将牡丹区地方美术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整合,编写成校本教材,美术教师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积极探索科学的评价体系。

   2)充分运用网络信息平台,加强与外地学校美术教师的交流,吸收他们的一些先进做法,努力提高美术自身的专业素养,规范课题研究活动。



经教育部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数字校园专项基金科研办公室和本总课组审核批准,你承担的专项子课题项目《初中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获准通过立项,被列为国家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数字校园全国专项子课题。现通知如下:课题名称:初中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课题类别:全国重点课题专项子课题

课题编号:DCF13011—0011ZX

调研经费:自筹

课题主持人:张含含



相关新闻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