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研究课题开题、中期、结题报告 正文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研究课题开题、中期、结题报告

2017-06-30 08:23 穆秀金 国学课总题组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开发区佃户屯办事处沙沃小学   穆秀金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在进行课文教学时,课本上一篇篇精彩的美文,老师和学生都能被深深地打动,学生发言积极,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一到习作课的时候,学生就一个个抓耳挠腮,半天写不出一段话来,即使能写出来的,也大多是错别字连篇,前言不搭后语。为什么在阅读课上能言善道的学生,一到了习作课就没内容可写了呢?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两点:一是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数量有限,内容单一。匮乏的课外阅读量直接导致了学生肚子里没有“墨水”。第二是新课改后的习作课,有些内容远离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无法亲身实践,自然写不出好文章来。其实新教材的许多课文都文质兼美,既有着非常优美的文学语言、精巧的作品构思,也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体验,凝聚着编写老师的一片心血。何不让写作训练以课文为依托,从“读”悟“写”,以“写”促“读”,进行“读写结合”呢?这样,学生有感而发,有内容可写,写作水平自然就提高了。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学生的写作有两大源泉,一个是直接生活,一个是间接生活。直接生活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间接生活是学生通过阅读得来的生活。在农村这一特定的环境下,信息相对闭塞,学生的见闻有限,阅读质和量又都不高,进行读写结合是切实可行的,也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一种教学策略。读写结合是是指在语文教学情境中阅读和写作的相互作用和紧密联系。我们的任务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吃透教材,认真地利用我们的教材,扎扎实实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这一思想。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素材有了,写作兴趣也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让农村学生的作文真正有感而发,有话可写,有情可抒,而不再是生搬硬造,空洞无物的文章。具体来说,小学语文读、写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是:

    1.阅读品质有待提高

    现在小学的语文教学鼓励孩子阅读的阅读量基本可以达到要求,但是阅读品质有待提高。现在在市面上销售的很多书籍都是经过改编的,只突出中心情节而将一些修饰的语句删掉,选择这种读物进行阅读,难免会制约小学生对表达技巧的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做好引导工作,为学生挑选合适的、表达方式有特点、表达内容也要有正确的认知和追求的读物,从而使得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同时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写作能力有待提高

    高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小学与中学的过渡阶段,仅仅是具有普通的叙事能力已经不能满足课程的标准,多学生往往停留在这一写作水平上,写作素材积累少,写作技能不足,写作思路受局限。因此在这个阶段,学生应该进行修辞、炼字等写作技巧的训练,应该多接触除了记叙文之外其他文体的写作练习。

    3.阅读和写作教育分离

    很多老师误把阅读和写作理解成为不相关联的两个概念,将其完全分离开进行教育,忽视了其内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发挥其互相促进的好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从而为写作积累素材和别人成功的写作经验;督促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在阅读时更能理解文章内涵。

    二、课题界定

    “读写结合”——是指在阅读和写作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遵循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规律,按照系统、有效教学的原则,建构起来的有利于读写沟通、从读学写、读写互促的具有操作性、引领性的教学基本框架或结构。读和写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作用。我们在教学中要读写并重,训练为主。以课文为基础,了解其表达上的特点,学以致用,模仿练习,随堂练笔。在读写结合时,围绕着几篇课内、课外一组文章,进行练笔训练。

    主题单元式读写结合训练,指以单元为单位,根据单元主题的内容、文章的表达特点以及训练的要求指导学生从读学写、以写促读、

读写结合安排“练笔”。阅读训练指导,具有阅读指导性,是单元阅读的整体性指导。习作训练指导,具有写作指导性,是单元写作的整体性指导。练笔设计,具有学习综合性,强调整体读写,可与口语交际及语文综合性学习等相结合。

    三、课题价值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主题单元读写结合”以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指导学生把在文本阅读、拓展阅读中学到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技能,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顺应课程改革要求

    本课题实际上是顺应了2011版新课标中的新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主题单元式读写结合”的研究课题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为了将“写”的训练目标落实好,在学生读通、读懂,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迁移训练。由于是有所借鉴、有所感悟和体会,此时的学生也有话可说,能感受作文所带来的自信与快乐。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就养成了。同时注重了对写作方法的指导,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而言,这将是受益终身的。

    2、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课文是作者情感抒发、心理升华的产物,是反复锤炼的语言艺术;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阅读的继续和深化,读写结合是学用一致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如果让“写”的活动进入课堂,将读、学、写贯穿到阅读教学中去,促进知识的迁移,那么,将会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强调写作与阅读的关系:阅读积累对表达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主题单元式读写结合研究,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丰富有效的读写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研究与实践,引领本校的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努力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教师在研究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的持续的发展。

    4、促进学校语文教学的发展

    开展“读写结合”课题研究,必然会将学校的教育科研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从而创建起语文学科品牌,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这对于学校的又快又好发展,老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都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当然我们需要认清的是,国家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立项课题——“小学语文主题单元式读写结合的校本研究”对于我们而言,只是处于实验摸索阶段,在研究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和困惑有待我们深入的去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小学语文主题单元式读写结合的校本研究为我们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我们教师带着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走进课堂,引领我们教师从研究的角度从事教学,用研究的理念指导教学,真正让我们教师走上专业化的发展之路。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论据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作文的总目标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2、心理学提供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这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3、专家观点

    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写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因此,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4、国内前期的的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成功经验

    广东的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进行了“读写结合”研究,形成了独有的读写结合导练教学新体系和“读写结合教学法”,给了我们借鉴。上海吴立岗教授“素描作文”实验、南京市重点课题《体验性阅读与探究性写作》也证明了阅读与写作是相通的,读与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1、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何谓兴奋点?即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词句优美处、生动有趣处、思维创新处。这些兴奋处可以成为读写训练点。简而言之,即:情动笔动——品美写美——妙趣横生——别出“新”裁。

     2、通过学习、探索、研究、实践,得出一种从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借鉴性;方法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创新性的读写结合训练方式。

     3、这种读写结合训练方式缘于“读”,但又不拘泥于“读”,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只“读”不“写”的定式,以课文(文本)为凭借,以积累、理解、运用为前提,以对话、揣摩、品味、体验、感悟、探究为手段,用师生自己的心智和独特视角去积极发掘课文(文本)中的“写”(说)的因素,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说)的拓展、迁移与辐射,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学会阅读,乐于表达,从而达到读写结合、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

     六、研究对象

     沙窝小学五、六年级四个班的语文教学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实践,边实践边研究,以研究提高实践效果,将教育研究直接注入教育实践之中。在研究前期运用“调查分析法”,了解我校当前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以及小学生表达能力的现状和积累的相关情况。研究过程中运用“观察法”,随时对研究对象的变化进行观察,从而筛选出有效的方法途径,同时运用“个案研究法”,记录分析典型个案,从中寻找规律。在研究总结阶段运用“经验总结法”,撰写结题报告,汇编各项成果专辑。

     八、实验研究的步骤

     课题实验研究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6年1月——3月)

     1、分析沙窝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收集国内外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尤其是读写结合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拟写课题实验方案。

     2、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增进对课题的理解和把握,明确研究目标和任务,掌握进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式和方法,提高科研能力。

     3、总结学习阅读方法与习作方法,并写出报告作专题引领。

     (二)实验阶段(2016年4月—2016年9月)

      进行课题研究,并及时进行研讨、交流、总结。

     (三)总结阶段(2016年10月—2016年12月)

      总结课题实验的研究成果,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发表有关论文。

      九、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策略

      1.联系课本寻找读和写的结合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严格、有目的的挑选的,适应小学生进行理解学习的文章,具有耐人寻味的文章内涵与精妙的写作技巧,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应该在备课时充分研读课本内容,对课文的含义进行深刻理解,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体系、结构进行分析、交流,让学生在对优秀文章的阅读中逐渐收集写作素材,在充分体验语文的魅力的同时,获得思维的发散体验,从而提升写作的能力和技巧。例如,在学习《珍珠鸟》这篇课文时,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方法,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呵护下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课后适当安排学生进行,用文字进行情感表达的练习。

       2.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为写作打下基础

      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向导,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本中的课文的同时,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拓宽学生们的阅读面,让学生们能够更多地接触到语文材料,从而在大量的阅读中探索写作的技巧、规律。例如,在讲解《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可以给学生找一些相关的阅读资料,补充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的心理活动和所处的境遇,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中心内容,也能在额外阅读中学习作者在描写史实事件时详略的把握。通过丰富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还可以掌握必要的写作知识和技能,让阅读真正成为写作的基础。同时,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写一些读书笔记,对好词句进行摘抄积累。

       3.加强写作训练,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写是一种思想表达的过程,写的过程也是将所学知识、所积累的素材进行再定义、运用的过程,写得多了,学生对于情感表达的技巧、文章内涵喻义更为熟悉,也就方便其在阅读中理解文章,从而做到阅读的“升级”,逐渐提升阅读的档次,进而积累更加高级的素材。教师在给学生进行命题作文的练习时,学生通常先根据所给题目进行思考,在脑海中拟定提纲,再搜罗已经积累的素材,逐步丰富自己的文章。教师也可以注重随文练笔的应用,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选取一些写作的切入点,供学生练笔,从而锻炼其某一方面的写作能力,积少成多,例如在学习《难忘的一课》之后,也让学生描写一下自己最难忘的一刻,教他们注重细节描写,从而对这方面进行练习。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读和写的教学,应该做到读写结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让阅读打下写作的基础、丰富写作的素材,让写作锻炼阅读思维能力、掌握中心技巧,从而全面的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

     十、预期的成果

     1、课题结题报告;2、课题研究论文;

     3、优秀教学设计;4、学生优秀习作选集。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开发区佃户屯办事处沙沃小学   穆秀金

    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两个重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语文素养的积淀源于阅读的积累,语文素养的表现则体现在写作的表达上。从表达的技巧角度,阅读需要理解其写作思路,作文需要突出主旨;阅读需要理解主次,作文需要考虑结构的布局。从表达内容的角度,阅读是语言的内化理解,作文是语言的外化运用;用于阅读的篇章描写的是人、事、物,作文所刻画的对象也是人、事、物。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是紧密联系的。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要积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从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做到“读”和“写”的结合。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从阅读教学中进行积累,并将之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学生写作进行练习实践,巩固从阅读中获取的写作知识。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完全分离。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几点尝试:

    一、读写结合操作程序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此环节要求教师认真组织学生预习,让学生充分读书,查阅资料,完成预习要求。低、中年级可在教师指导下课内完成,高年级逐步放在课前完成。
    1.课前预习。一般要求是:(1)借助汉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和课文;(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3)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鼓励学生查阅与课文人物或内容、事件有关的资料)其中第(3)(4)条属于中高年级课前应该完成的要求,低年级不做要求。
    2.交流预习,质疑问难。(1)交流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和课文“预习”中的其他要求。(2)交流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情况。(3)让学生依据预习情况质疑问难。对学生的质疑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解答,重点问题应在后面的环节解决。这一环节,教师不但能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情况,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精读语句,深入感悟
    “深入感悟”是指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情感和重要词句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和领悟。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学生必须抓住关键词汇、重点句子和段落深入思考,体会文章要义,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1.抓住文眼,披文入情。文眼即对表达文章中心起到“牵一词(句)而动全文作用”的词句。教学中,教师要训练学生抓住“文眼”,激起疑问,披文入情。如教学《搭石》一文,可以抓住“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个把手,细读“人们摆放搭石、调整搭石、紧走搭石、礼让敬老”等一幕幕淳朴的乡间情景,领悟到看得见的具体的美和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让“美”从语言文字的土壤中慢慢地生长起来。
    2.品读词句,深入理解。(1)舍词激趣。教学中,教师可以故意丢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字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照,关注这些词语的重要性,促使学生情动辞发,在会话中体验语言文字的精妙。(2)比较揣摩。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课文中有些词语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可以通过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加一加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的准确性,挖掘其蕴含意义。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话:“……在这些大圆盘之中冒出来。”可引导学生探讨“冒”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哪个词用在这儿最传神。(3)想象填补。教师要篇中寻机,关注文章的跳脱处、关注内容的省略处、关注人物描写的隐匿处……寻找语言的生长点,以实现读写互促。如《触摸春天》一文,精读“每当盲女孩安静在花丛中流连”这句话时,可引导学生想象:盲女孩会听到……闻到……摸到……想到……通过这样的读写结合训练,一位热爱生活的盲女孩形象立刻出现在我们眼前。
    3.品析赏读,揣摩写法。品析赏读是一种提高性阅读,这一环节可以指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目的着眼,揣摩文章在内容与形式上的亮点、美点,从修辞炼句、结构布局、表现方法等方面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与写作特色,提高鉴赏能力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可根据作者的精辟观点,联系生活,感悟生活的真谛,提升思想境界。
    (三)学后综训,尝试运用
    1.仿文摹写。学习完一篇课文后,学生可以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仿句、仿段、仿篇等形式训练让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2.拓展练笔。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掌握了较多的写作方法后,就可以适时拓展练笔。练笔的形式很多,有补白类的,如补充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扩写类的;情感升华、主题提升类等。
    3.续写练笔。学生对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一些课文故事性强、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的课文继续续写下去。如学习了课文《狼和小羊》后,可以引导学生续写《当狼扑向小羊》;学习了《狐狸和乌鸦》一文后,可以续写《乌鸦受骗后》;学习了《半截蜡烛》,可让学生续写德国军官走后母子三人的故事……这样的练笔可以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高度统一。
    4.推荐阅读。这一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将语文的学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如学习了《负荆请罪》一文,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学习了课文《海伦・凯勒》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二、读写结合应重点掌握的几个方面

   (一)以阅读促进学生语言文字素材的积累

    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为薄弱,还处在语言学习的积累阶段,其学习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形象地感受,而不是理性地分析,这也是由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因此,从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点出发,让他们大量接触规范的语言文字作品,就会潜移默化地加深他们对汉语语言文字丰富的感性认识。尽管在阅读中,有很多的精彩篇章,以小学生的知识架构还不能够做到透彻地理解,学生还缺乏欣赏文章中的优美词句以及题材新颖等方面的独到之处的能力,但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不困难。一旦他们能够熟读成诵,文章的语言就会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形成他们自己的知识储备,大大丰富了词汇量,写作时也会很自然地涌上笔端。另外,还可以通过朗读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语感,促进理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可以再现作品的人文想象,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品味作品的措辞及内涵等。

   (二)以随文练笔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随文练笔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训练方式,是结合阅读的写作练习,具有形式多样、内容简短、选材角度较小、主题明确等特点。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选取几个读与写的切入点,提供给学生进行简单的练笔。这里“切入点”的选取是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关键。那么,该如何选取切入点呢?教师可以根据学年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编排读写训练项目,在课文中选取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的语句和段落。这种语句和段落应该是很容易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并且要与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相适应。在课文中选择好切入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师潜心钻研教材,把握好课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根据这些典型的语句和段落进行练笔。

    由于学生的这种练笔是建立在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同时这种联系也促进了学生阅读与钻研课文的主动、积极性。随文练笔的方式始终紧扣在学生理解、领悟课文的基础上,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作文意识,积累了学生的语言表达素材,还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以换位思考激发学生表达真实内在情感

     当前,在小学生的作文中,学生的写作普遍缺乏真实情感。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在想法,这也是我们在写作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范文,都是富有感染力的典型,这些文章不仅内容真实具体,而且是真情的一种流露。因此,要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心境和情感,以一种主人公的身份,去了解作者的表达思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将读与写紧密结合能够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学生在读与写的有效衔接中,如果单纯地注重写而忽视了读,就会让写作变得盲目,写出的文章也会干涩无味,如果一味地重视读而忽视了写,在阅读中的体会也会失去有效的巩固和检验机会。因此,只有将读与写联系起来,才能共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的能力。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汲取,将学到的表达手法和技巧运用到写作中去,通过写作实践的运用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显著特点

     语文是指导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既有工具性又有思想性的基础学科,它具有传授知识、教给方法、进行思想教育的三大功能,它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通过指导学生识字、阅读、作文,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和发展观察、思维、表达等能力。识字、阅读、作文,是语文的三个方面,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识字是阅读的基础,阅读是作文的前提和先导,作文又巩固了识字,提高了阅读,三者辩证地存在于语文的统一体之中。

    识字,不仅要求读准字音、认准字型,更要理解定义、用字组词,然后把这个词放到具体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运用。无论是分散识字还是集中识字,教师总是让学生理解字义去组词以至说话,这其中就隐含着阅读和作文的因素。阅读可以巩固识字成果,同时又学习了写作知识、方法,为作文打下基础;作文要用字、词组成完整通顺的句子,这功夫来自识字和阅读;作文要连句成段,谋篇布局,开头、结尾,详写、略写,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生动具体,这又促进了阅读的加深和阅读面的开拓。三者相辅相成的中心连线就是读写结合。不进行读写结合就无语文可言,语文的任务和要求也根本无法达到,可以说,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讲究读写结合。

    (五)、要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个性,读出理解,读出自己的韵味和思考,力争读出文章的精彩,从而让他们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放飞。根据农村学校学生好奇心大、乐于参与的特点,在校园内多开展一些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在活动中引发阅读兴趣。例如,歌咏比赛、诗歌朗诵会、阅读比赛、写作比赛等等,开阔学生的视野,曾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使学生乐于读书。

    (六)、在精心阅读中学习写作技巧

    读书只有达到善读的地步,才能对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具有指导意义。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章所影响,不必有意摹仿,而思绪与技巧才能渐有提高。”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中学到的方法,学习写一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展开丰富的想象,表达自己真挚的思想感情,达到以读带写这一教学目的。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神情的词句去体会父亲的内心活动;抓住作者描写时间的句子,去体会父亲挖废墟的艰辛和父亲心中坚定的信念及浓浓的父爱;通过对描写父亲外貌的语句的感悟,去体会父亲的坚强和伟大的爱。进而让学生领悟到描写人物的特点可以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来体现这一写作方法。课后再让学生根据本课学到的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写一写人,练一次笔,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

    (七)、勤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

    “常常做,不怕千难万阻;日日行,不怕千山万水。”勤写勤练,才能练出好的作文。只有经常动笔,反复推敲,不断探索,才能从不会写到会写;从不愿写到想写;从凑字数到文思如泉涌;从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上语文课,孩子们就准备好练习本,准备随时练习写句子,写片段。练习成篇的作文应根据各年段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有计划地进行。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不能一味贪多、囫囵吞枣。在练习内容上,也应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低年级应侧重于说话、写话;中年级应强调较为有序的句段、语段,后再练习写简单的文章;高年级应致力于篇章,尽可能地要求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写作的练习方式也力求多样,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孩子兴趣入手。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在写的练习过程中,及时发现阅读中的不足,为读引路,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进而让我们的孩子更优秀更全面。

    (八)、把阅读形成的积累运用到日记中

     广泛的阅读使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写作方法,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词汇。但这些语言、词汇是死的,教师要激发学生把这些死的语言词汇转化为活的语言词汇,将习作置于现实生活中。要鼓励学生写日记,养成用笔记录生活的好习惯,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把生活中感兴趣的事写下来,将积累的知识运用其中,让学生在日记中自由表达。农村的生活有许多喜闻乐见的东西值得我们去通过日记表达。我们要告诉学生写日记并非每天要写长长的一篇,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只要抓住每天中一个值得写的片断,当长即长,能短则短,并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词语在日记中加以灵活运用,那么死的语言、词汇就变活了。

    (九)、在课外阅读中进行读写训练

     让学生多读生活,多写生活。课外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的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如要求学生在自己的采蜜本上,一定要坚持一边阅读,一边作笔记。这样训练,同样可以达到读写有机结合之目的。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子,根深才能叶茂。这一形象比喻说明读书是学生摄取作文知识的重要源泉之一。但是阅读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领会文章内涵、作者意图以及表现方法的能力。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是事,看看社会,看看家庭,就让学生有取不尽的材料,再加上从课外阅读中吸取了范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技巧,学生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东西在习作中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将所读的书与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获取的材料结合起来,学生就不再怕作文了,作文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十)、在模仿中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指导学生写作,第一步是仿写,做好初期工作,在学习中创作。当模仿达到了一定水平,就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为创作打下了基础。在仿写过程中可以积累创作的教材,模仿不是孤立地进行,除了形式和结构上的模仿,还要鼓励学生要用上自己的语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情感,实现模仿到创作的过渡。

    从模仿到创作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做到读写结合,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来完成。比如,句子的“扩写”,文章的“续写”、看图写故事、写新闻稿件,出手抄报等。以上的练习形式,主要是使学生通过“读”完成“写”,在读中学会仿写,在模仿中学会创作,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均得到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在读写结合的教学中,学生学会了模仿、积累及创作,三者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他们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阅读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基本途径。学生要从读中悟出“如何写”,这还需要教师们长期的、有目的培养,在阅读中积累写作材料和语言材料。

    总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研究探索读写关系,将读与写有机的结合起来,反复训练,螺旋上升,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开发区佃户屯办事处沙窝小学   穆秀金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绝大多数学生怕作文。而怕作文的重要原因就是课外阅读少,没有素材积累;没有生活底蕴,缺乏写作热情。“少年时代的大量阅读,就好比在银行里储蓄,孩子可以终生享用它的‘利息’。所以对小学生而言,要想真正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必须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带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所以,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作好。

    语文组特提出“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课题研究项目。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通过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著名特级老师丁有宽老师最早提出读写结合训练,强调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

    2、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适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而后运用的阶段。

    3、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4、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1、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认读方法,增强学生的认读兴趣,为阅读积累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探索出一系列课堂阅读指导方法,使学生乐于读书,善于读书,并学会从读书中积累有利于写作的素材。

    3、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加强对学生的课内阅读指导,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将刻文字的语言、章法、写作技巧自觉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的课堂授课技巧,从而达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课题研究目标。

    四、研究对象

    六年级2个教学班的语文教学。

    五、课题研究具体实施过程

    本课题研究时间

    (一)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前我校学生的认读兴趣、阅读习惯、以及写作兴趣状况,深入课堂,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阅读和写作的渗透情况,经过深入的分析和反复的讨论,确定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作为研究课题。

    (二)、课题启动阶段针对我校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及问卷调查的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增进他们对课题的理解和把握,明确各自的研究目标和任务,掌握进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式和方法,提高实验人员的科研能力。然后课题组人员广泛收集国内外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尤其是读写结合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分析课题研究的意义及预期目标,成立课题组,落实课题研究责任,拟写课题实验方案,作好课题申报工作。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1.根据总课题的精神和要求,各年级成立相应的子课题研究小组,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

    2.选择对课题理解透彻、工作开展到位的老师和班级作为试点,组织好教学观摩和经验交流活动,取得以点带面的效果,推进课题工作的开展。

    3.及时收集过程性材料,及时总结实验工作经验,认真做好阶段性小结,及时矫正实验行为

    (四)总结阶段

    1.整理实验过程性资料,分析实验过程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归纳总结成功作法和经验,撰写课题实验报告。

    2做好校本教材《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课题研究的的校正、出版工作,推广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1、调查分析,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我们的学生到底在读写结合方面是一个什么状况呢?我们做了关于认读、阅读、写作三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我校三至五年级的学生。调查结果表明:低年级学生识字阅读的兴趣不浓,坚持学习的意志不强,识字量小,教师指导方法不多;中年级学生自觉阅读兴趣不浓,学生的阅读习惯、态度、方法不容乐观,使学生读的书不多;高年级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不浓,觉得无话可写,无从表达。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们课题组成员做了一些思考:我们的教师吃透教材了吗?我们是否把教材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了呢?是我们教师没有充分挖掘教材的资源,还是教材没有给我们提供这种资源呢?通过认真地研读,我们发现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都很好地体现了“读写合编”的思想。以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为例。第19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后第4题“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写一写。”第20课《穷人》课后题“续编《穷人》的故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写下来。”教材中“读写合编”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既然学生在读写方面的实际情况如此不容乐观,而教材又给我们提供了如此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认真地利用我们的教材,扎扎实实地在课堂上渗透这一思想,并以此为契机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多读多写,努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成了我们课题研究的重点。全体课题组成员经过讨论、分析,制定了相应的研究范围。低年级组围绕从识字入手,培养学生的认读兴趣,为阅读做积淀;中年级组从阅读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做好阅读指导,为写作做好积累;高年级组从写作兴趣、写作习惯、写作方法指导入手,让学生懂得写什么,怎样写。

    2、优化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1)优化学生管理。

    加强学生的理想与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品质;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认读、阅读、写作兴趣;强化激励机制,创造愉悦的学习情境;开展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乐学、活学,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创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优化教学管理。

    严格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手段,讲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让学生在认读、品读、体验、感悟、探究中掌握阅读与写作的知识与技能,陶冶情趣与发展思维。实验教学做到学习、研究、运用、发展相结合,形象性、审美性、整体性、创造性相统一。

    (3)优化科研管理。

    把阶段性研究与探索课、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等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深入调查研究与请“行家里手”指点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创造与集体创造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出优秀的课堂教学范例,起到以点带面、全面推广的作用。注重阶段研讨活动,通过课例观摩、经验交流、问题探讨,及时总结经验,及时调整实验方案,并搞好优秀教学论文、优秀教案及反思的收集工作。注重个案跟踪,细致做好某种读写结合方式、某一课型或某个子课题的研究探讨工作。

     3、深入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操作性

    (1)激发学习兴趣,拓展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绕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a、仿写句子。

    句子是课文的基本构件,是课文主题的基本载体,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对那些用词准确、描述生动、形式特殊的句子进行仿写,是引导学生积累词句、锤炼语言能力的最佳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文佳句,及时加以揣摩、仿造,引导学生从仿写中发现和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的特点,有效建立句子的概念,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小学阶段重点仿写的句子有:用词准确、刻画生动、描绘形象的句子,比喻恰当的句子,比拟形象的句子,排比手法运用恰如其分的句子,关联词使用得当的句子等。如周凤珍在教学《陈毅探母》时,用“一边……一边……”练习说话,学生能根据句式联系生活说出了不同的句子,生动有趣。

    b、仿写段落。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描写精彩生动,或与学生写作结合紧密、有代表意义的结构段,尤其是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都可以用来进行仿写。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了解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先总结后分述、按先分述后总结、按并列段式等段的构成方式,逐步形成段的概念。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积累应用人物肖像、心理、动作、对话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描写的词语,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写景状物、渲染气氛等作文开头形式。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篇末点题、提升思想,反照前文、首尾呼应,提出问题、发人深思,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的结题技巧。c、仿写课文。就是模仿课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首先,可以进行课文结构的仿写,构筑文章骨架。如王皓老师在教学《桂林的山水》后,让学生学会运用排比、比喻等手法写一处景点,将文章写生动写形象。C、注重扩写训练。

    六、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1、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乐于习作

    学生怕作文,对作文不感兴趣,跟我们教师对作文的重视程度和引导方法有关。按教材安排中高年级学生一学期只需完成八篇大作文,再加上八次小练笔,一学期充其量才中有16次习作的机会,语文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阅读教学上的。这样从客观上无意识地造成了语文教学重“读”轻“写”的局面,学生的作文兴趣自然得不到激发和培养。“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课题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地一起,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为了将“写”的训练目标落实好,教师必须熟读课文,以独特的视角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写”的因素,并以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阅读,在学生读通、读透,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的迁移。由于是有所借鉴、有所感悟和体会,此时的学生对“作文”也能“夸夸其谈”,也能“下笔有神”,也能感受作文所带来的自信与快乐。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就养成了。

    2、拓宽了学生的作文思路,让学生善于组材

    以往写起作文,学生常常总会搜肠刮肚,总是“无话可写”。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生活体验不深,可写的素材少之外,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作文思路没有打开,不懂得审题,不懂得立意,不懂得根据作文的要求去搜集题材。“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课题注重以课文为凭借,以某一读写结合点为契机,先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再进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被激活后,作文的思路自然而然就宽了。只要给一个作文题目,学生的头脑就能快速运转,诸如“写什么”,“表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什么事来表现”,“我亲历的哪件事最典型,最有说服力”,“事件的哪个环节应该重点写”等问题一一闪现。通过仔细推敲,整个作文的框架就清楚,脉络就清晰。

    3、夯实了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精于表达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研究课题更重要的在于立足教材,倚重阅读,充分发挥每篇课文的作用,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语段让学生品读、理解、揣摩、赏析,体验和感悟祖国文字之精妙,景物之丰美,人情之伟大。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等训练,夯实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的表达更加流畅、形象、生动,从而解决了学生“有话不懂得写”的缺憾。

    一年多来,在课题的引领下,我校的作文教学成绩斐然,学生作文水平大幅度提高。

    七、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题研究虽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

    (一)本课题虽致力于“读”到“写”的拓展,致力于“创新”,但从第一阶段研究的方向与所取得的成果来看,未走出前人研究的窠臼,仍在寻找读写联结点上下功夫,在迁移训练的方法上打转,在原文的写作方法上机械的模仿。下一阶段将重心移到学生思维的拓展训练上,除低年级以好词佳句的积累和创造性模仿外,中高年级重拟题、立题、选材、谋篇上的训练,并要求通过一篇或数篇课本的学习、迁移训练,能得出一般的规律来。也就是尝试着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方面开展子课题研究,从“读”中找出“写”的带普遍性的规律。

    (二)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与学习能力客观差异,无论在哪一个班级总存在着相应的且数量不在少数的“学困生”。“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一个练习范围相对扩大的训练。而“学困生”在以往较为单一的阅读或作文教学中都存在学习困难,在这相对综合的读写结合训练中其学习困难可想而知。相反,学优生通过读的铺垫,写的延伸和写的反哺作用,其读写能力都有更大的进步。班级内的优差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如何抓好“学困生”的辅导与转化是下一阶段的重点研究工作,尝试运用“分层教学”的策略,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给予更多的关照和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今后,我们将加强理论学习,加大向专家、学者请教,向教科研工作卓有成效的兄弟学校讨教的力度。通过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寻求阅读教学中“读”与“写”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结合方式,努力实现读中悟写、读中导写的“有效”性。


相关新闻

中华文教网手机版
? 中华文教网版权所有 中华文教网简介 投稿指南 联系我们 tags 版权声明 sitemap